科研产出
海洋捕捞业的碳汇功能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捕捞业是碳汇渔业之一,人类通过收获渔获物将食物链/网传递的海洋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移出水体,在海洋碳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对海洋捕捞业碳汇功能的评估方法,得出1980~2000年间渤海捕捞业的年固碳量是283~1008万t,黄海捕捞业的年固碳量是361~2613万t。尽管加大捕捞产量增加了从海洋生态系统移出浮游植物的固碳量,但随着捕捞业的高速发展,其碳汇功能却被削弱了,黄渤海捕捞业的年固碳量最大分别减少了23%和27%。而且由于资源量的下降,封存于水体和海底的碳减少,不利于捕捞业发挥可持续的碳汇功能。渤海2009年增殖放流的中国对虾使捕捞业增加1.66万t的固碳量,因此,需要采取包括增殖放流在内的一些措施来恢复和增强海洋捕捞业的碳汇功能,最终形成资源养护型的捕捞业。


我国海洋捕捞渔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与效率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渔业向人类提供大量水产品的同时,也因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借助机动渔船油价补助用油量测算参考标准,对2007年我国海洋捕捞渔船燃油消耗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燃油消耗总量约为557.01万t,其中,拖网作业渔船的燃油消耗占了57.56%,按照不同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数据折算成CO2的排放总量为1 790万t;与其他几种作业方式相比,刺网对应的燃油消耗与产量比值及温室气体排放量与产量比值较高,分别为0.55和1.77。建议加强对刺网作业的管理,通过标准化网目尺寸和限制多重刺网结构,逐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益。


鱿鱼头蛋白酶解工艺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利用鱿鱼头资源,采用Flavourzyme 500MG蛋白酶酶解鱿鱼头蛋白,以水解度为指标对酶解过程进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水解度和超氧阴离子清除率为指标进行酶解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制备水解度较高且抗氧化能力较强的鱿鱼头蛋白水解物的最佳条件为:温度43℃,时间7h,加酶量800U/g,料水比1∶3。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测得水解度为43.93%,超氧阴离子清除率为52.31%。
关键词: 鱿鱼头 酶解工艺 Flavourzyme 500MG蛋白酶 水解度


温度对中华鳖胚胎发育和初生幼体形态特征及活动能力的影响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在5个不同孵育温度下对中华鳖胚胎发育、孵化周期、初生幼体形态特征及活动能力进行了研究。孵化温度设置为(23±0.5)℃、(26±0.5)℃、(29±0.5)℃、(32±0.5)℃、(35±0.5)℃,每一温度指标下设置3个平行组,每组30枚卵。孵化介质为蛭石,湿度为6%。结果显示,胚胎的发育速度随着孵化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所用的孵化时间也越来越短。孵化累积温度CTUs在23℃时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累积温度依次降低;孵化率在29℃时最高,达到83.3%,26℃为80%,32℃为43.3%,23℃为11.1%,35℃为0。温度对稚鳖形态特征的影响比较显著,29℃孵出幼体的体质量最重、背甲最长,与26℃孵出差异不显著,与32℃差异显著,和23℃差异极显著;26℃孵出幼体背甲最宽,与其它三组差异极显著,但其它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23℃孵出幼体体重、背甲长和宽都是最小的。温度对新生幼体运动表现的影响差异显著,23℃孵出的初生幼体活动能力最差,与其它3组差异显著,其它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26~29℃是生产实践中比较适合的孵化温度。


维生素K_3对松浦镜鲤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饵料中维生素K3添加水平对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Songpu carp)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寻找维生素K3产生毒性的敏感指标,为饲料中维生素K3的添加限量提供数据。在水温24℃,溶氧7.46~8.61 mg/L条件下,在以豆粕和鱼粉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维生素K1含量0.54 mg/kg,维生素K2未检出)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甲萘醌烟酰胺亚硫酸盐,甲萘醌≥49.9%),得到甲萘醌实际浓度为0,2.92,4.86,9.71,19.48,38.66,980.00 mg/kg 7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58±0.16)g的松浦镜鲤,饲养试验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饲料中维生素K3添加水平对松浦镜鲤血清中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补体C3、C4的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最高剂量组(980 mg/kg)中,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活性显著大于2.92 mg/kg试验组,肌酐含量显著大于9.71 mg/kg试验组(P<0.05);尿素氮在高剂量组(≥38.66 mg/kg)的含量是其他试验组的2~3倍。可见,60 d投喂不添加维生素K3的日粮不会对松浦镜鲤幼鱼血清生化指标产生不利影响,肾脏对维生素K3的反应早于肝脏,当维生素K3添加量≥38.66 mg/kg时,会影响松浦镜鲤的肾脏功能。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抗病力遗传参数估计及其抗病家系筛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优良品系G2世代为基础群体,在避免全同胞或半同胞交配基础上随机交配,建立60个全同胞家系,对上述家系进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人工感染试验,构建贝叶斯动物阈模型估计IHN抗病力遗传参数,采用吉布斯抽样(Gibbs sampling)方法估计虹鳟IHN抗病力方差组分并计算遗传力,结果表明,虹鳟IHN抗病力遗传力为0.34。在此基础上进行抗病家系筛选研究,获得8个感染IHNV病毒90日存活率超过50%家系,其中一个家系(编号K23)存活率超过90%。本研究结果显示,虹鳟IHN抗病力具有中等遗传力,采用选择育种手段对虹鳟IHN抗病性能进行遗传改良在技术上是可行。
关键词: 虹鳟 IHN抗病力 遗传参数 动物阈模型 吉布斯抽样 家系选育


桑沟湾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季节变化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13 CSCD
摘要:于2011年4、8、10月及2012年1月对桑沟湾进行了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调查.纤毛虫的平均丰度为(7 552±10 979)个/L,范围为408~61 667个/L;纤毛虫的平均生物量(以碳计)为(4.79±5.77)μg/L,范围为0.35~33.09μg/L.无壳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主要分布在湾内,湾中和湾外丰度相对较低;砂壳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在盐度较高的海区总体较高,呈现朝向外海分布的趋势.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春季主要出现在湾的西北,夏季向湾中部迁移,秋季主要出现在湾的西南,冬季主要出现在湾的西部,高值区随季节大致呈顺时针迁移的趋势.纤毛虫的丰度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生物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无壳纤毛虫夏季粒级较大,冬季粒级较小;砂壳纤毛虫壳的平均口径夏季较大,秋季较小.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8属27种,其中拟铃虫属(Tintinnopsis)种数最多.砂壳纤毛虫在纤毛虫总丰度中的比例平均为16.3%±21.9%,夏季最高(36.3%±27.8%),冬季最低(4.9%±5.9%).纤毛虫丰度与温度、盐度、Chl a浓度及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丰度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蓝细菌及异养细菌丰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鲆鲽类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病原菌的分布及杀除工艺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为指示菌,研究了循环水养殖系统各环节中细菌分布和消除工艺。结果表明,不健康的苗种携带病原菌进入养殖系统后,可分布在残饵、池壁污物、养殖工具及循环水各处理环节。而弧形筛过滤、曝气池气升、紫外线消毒是循环水养殖系统消除细菌的三大环节。用5×10-6mol/L的KMnO4溶液浸泡工具2h,对细菌的杀灭率达到100%;用25×10-6mol/L的KMnO4溶液擦拭养殖池壁污物1.5min后,细菌杀灭率高于90%;用100×10-6mol/L浓度的H2O2溶液对养殖舌鳎病鱼进行药浴消毒处理10min,对体表细菌的杀灭率达到了94.49%。对鲆鲽鱼类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细菌的分布和消除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循环水健康养殖工艺提供理论数据和参考。


离子色谱法测定虾蟹肉中亚硫酸盐残留量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均质后的虾肉或蟹肉4g,用每升中含有1mol.L-1氢氧化钠溶液0.1mL及甲醛-水(37+63)溶液0.1mL的提取剂40mL提取并离心。取上清液并经冷冻法和在线渗析系统除去其中蛋白质及脂肪,进入离子色谱仪测定其亚硫酸盐含量前,将提取液用超纯水稀释6倍。以Metrosep A supp 15色谱柱(150mm×4mm)为分离柱,用每升中含有0.386g Na2CO3和0.084gNaHCO3的丙酮-水(20+80)溶液作为淋洗液等度洗脱,用电导检测器测定。亚硫酸根的质量浓度在50mg·L-1以内与导电率呈线性关系,测定下限(10S/N)为0.1mg.kg-1。方法用于虾肉和蟹肉样品分析,回收率在89.5%~117%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9)在2.8%~13%之间。


半滑舌鳎苗种体外挂牌标志技术研究
《海洋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制了4种不同规格的T型标志牌(T-A,T-B,T-C,T-D),对不同规格的半滑舌鳎苗种进行了标记试验,记录了标记后的脱牌率、成活率、行为特征和生长情况,筛选了适宜于半滑舌鳎苗种标志放流的T型标志牌。结果表明:T-A标志牌适宜于标记全长8cm以上的苗种,标记后的实验鱼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标志后暂养成活率92%~100%;T-B标志牌适宜标记全长16cm的苗种,标记后实验鱼成活率达到100%,脱牌率为0。T-C和T-D标志牌不适宜于标记全长16cm以下的半滑舌鳎苗种。2011年,利用本研究开发的T-A标志牌标记半滑舌鳎苗种,并在莱州开展大规模标志放流试验,标记效果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