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渔业水域中百草枯和敌草快

分析试验室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固相萃取和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建立了渔业水体中百草枯和敌草快的分析方法。水样经弱阳离子交换小柱WCX固相萃取,采用具有亲水相互作用机理(HILIC)的色谱柱进行液相分离,流动相中缓冲体系为甲酸-甲酸铵-三乙胺,紫外检测波长:百草枯257 nm,敌草快308 nm。水中百草枯和敌草快在0.1~5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百草枯和敌草快的检出限均为0.05μg/L,定量限均为0.10μg/L。在水样中分别添加0.1、1.0和5.0μg/L三个水平,百草枯和敌草快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0.3%~97.6%和92.7%~10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3%~8.5%和3.1%~11%。

关键词: 百草枯 敌草快 液相色谱 渔业水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营养强化和控光控温对大菱鲆亲鱼性腺发育及卵子质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3 CSCD

摘要:【目的】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大菱鲆亲鱼培育技术,为大菱鲆育苗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人工控光控温,并投喂冰鲜杂鱼和强化饵料,研究大菱鲆亲鱼培育期间的控光控温和营养强化效果及其对亲鱼性腺发育、卵子质量的影响。【结果】经控光控温和营养强化后,大菱鲆亲鱼性腺开始发育提前67d,性腺发育时间缩短9d,产卵持续时间缩短18d,亲鱼平均产卵量867mL,受精卵活率高达80.1%,受精率67.3%,孵化率61.9%。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控光控温能够使性腺发育时间提前60d,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性腺发育时间和产卵期;经营养强化后亲鱼产卵量、上浮卵量、上浮率及受精卵活率、孵化率均有显著提高。亲鱼产卵量与体重呈正相关,受精卵活率与孵化率也呈正相关。【结论】大菱鲆亲鱼经营养强化和控光控温后,卵子质量显著提高,性腺发育时间显著提前,实现了反季节产卵。

关键词: 大菱鲆 亲鱼 营养强化 控光控温 产卵量 受精卵活率 受精率 孵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建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微卫星标记与经济性状相关性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16个微卫星标记对1个建鲤家系遗传多样性及这些位点与体质量、体型相关性进行分析。这16个微卫星位点在该建鲤群体中共检测出53个等位基因和58种基因型,平均等位基因3.3个,基因型3.6种;各位点平均观察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829 1和0.648 5;所检测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92~0.703,平均为0.576 6;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05 7~0.506 6,平均为0.403 9;平均固定系数(FIS)为-0.284,说明该建鲤群体存在杂合子过剩现象。实验结果表明,该建鲤群体多态信息含量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最小二乘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位点CCA19中AA型个体,位点KOI55-56中BD、CD型个体和位点HLJ320中AB型个体有望作为以体质量为选育目标的辅助标记;位点KOI83-84中AC型、BC型个体有望作为以体型为选育目标的辅助标记。

关键词: 建鲤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 经济性状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幼蛏毒性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芳烃化合物物化性质与缢蛏幼体(幼蛏)毒性间的非线性关系,本研究以实验获取的12种芳烃化合物对幼蛏96 h的毒性数据为基础,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上全优化计算12种芳烃化合物结构参数和热力学参数,采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和3层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拟合,模拟芳烃化合物的结构参数和热力学参数对幼蛏急性毒性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GRNN的泛化结果和实测值的误差小于BP神经网络,预测准确性优于BP神经网络.t检验结果揭示建立的GRNN模型是可信的.相关性验证表明,GRNN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在样本数据较少时也能很好的表达芳烃化合物对幼蛏急性毒性的非线性关系.利用GRNN模型预测未知芳烃化合物的实验结果,为芳烃化合物对幼蛏急性毒性关系的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芳烃化合物 幼蛏 毒性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3层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7个引进群体的生长性能评估

水产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凡纳滨对虾7个引进群体的生长性能进行评估,通过巢式交配和人工授精的方式,用2011年源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7个凡纳滨对虾群体建立了130个全同胞家系,包括17个杂交组合(正反交合并)和7个自交组合。各家系的仔虾、幼虾经中间暂养和标记后混合,在河北黄骅(HBHH)和青岛鳌山(QDAS)两个养殖场养殖,测定了153日龄虾体质量性状。用混合线性模型估计不同群体和家系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计算不同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率,评估不同群体和杂交组合的生长性能。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各群体体质量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3%~26%;UA5、UA4和SIN三个群体为亲本的153日龄虾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均较高,分别比群体均值高5.34%、2.51%和1.67%,是体质量性状育种的优良亲本;杂交组合均值(18.14 g)比自交组合(17.17 g)高5.65%,杂交组合UA4×UA5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最高(19.52 g),比杂交组合均值高7.61%;组合杂种优势率在-1.77%~11.72%,均值为5.45%,大部分杂交组合(>75%)存在正向杂种优势,UA1×UA2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率最高。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遗传选择的准确性,并为实现良种选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杂交 生长性能 最小二乘均值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水产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掌握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利用2007—2008年在大亚湾开展的4个航次124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种类更替频繁;(2)优势种组成简单,季节变化明显,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与过去相比,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基本稳定,但种类和优势种的更替率均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趋于简单、单一种优势地位明显提高。大亚湾生态环境随季节的变幅增强,群落的稳定性明显下降。海水温度的升高,改变了大亚湾暖水性浮游动物种类的生活周期;而且营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赤潮种类夜光虫数量的增加。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优势种 大亚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贝类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与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客观分析和评价中国贝类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本研究通过整理分析中国贝类产品重金属含量调查结果,应用国内外重金属限量值标准对中国贝类产品中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采用风险评估方法对贝类产品中的Cd、As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07—2009年采自大连近岸海域、山东沿岸、浙江沿海、东海沿岸、华南沿海及广东沿海等地区贝类产品存在重金属Cd、无机砷超标问题,但其膳食暴露量均低于JECFA推荐的PTWI(PTMI)值,处于安全范围内。

关键词: 贝类 重金属 限量值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中有机农药吸附热力学模型及吸附影响因素

南方水产科学 2013 CSCD

摘要:有机农药的生态风险决定于其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归宿等环境行为,研究有机农药在环境中的吸附机制对评估有机农药的使用效率和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有机农药吸附研究的主要热力学理论模型,对模型成立的理论基础、应用范围和局限性进行探讨;还就有机农药吸附过程与pH、离子强度、有机质和温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讨论。不仅为有机农药吸附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借鉴,亦可为渔业生产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有机农药 吸附模型 离子强度 有机质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角鲂营养需求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多因素正交(4因素3水平)试验法,以粗蛋白(29%、32%、35%)、粗脂肪(4%、5%、6%)、可消化糖(20%、25%、30%)、维生素E(75、125、175 mg/kg)为影响因素,设计9种三角鲂试验日粮。通过10周的饲养,对三角鲂的生长性能、鱼体生理代谢和机体免疫机能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可能适用于三角鲂日粮的营养水平为:32%~35%粗蛋白、4%~5%粗脂肪、20%~25%可消化糖、175 mg/kg维生素E。

关键词: 三角鲂 营养需求 生长性能 血液生理生化 消化和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投喂频率对点篮子鱼生长性能影响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3

摘要:以初始平均体重(114.71±3.631)g、体长(15.70±0.352)cm的点篮子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其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点篮子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期间各个试验组存活率均为100%。而投喂频率对点篮子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均增重(DWG)和增重率(WG)有显著影响(P<0.05)。每天投喂1次(F1)到4次组(F4)的点篮子鱼的SGR、DWG和WG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性升高,而每天投喂5次组(F5)的SGR、DWG和WG显著低于F4组。随着投喂频率的提高,点篮子鱼的摄食率(FR)逐渐上升。饵料系数(FCR)与投喂频率呈正相关。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下降,F1到F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F4到F5无显著性差异。各试验组鱼体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而脂肪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显著增加(F1到F4组间差异显著(P<0.05),F4与F5无差异)。综合本试验点篮子鱼的生长性能、饲料转化率和体成分变化,认为人工养殖点篮子鱼的最适投喂频率为4次/d。

关键词: 点篮子鱼 投喂频率 饲料转化率 体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