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天津杨家泊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调研
《海洋与渔业(水产前沿) 》 2013
摘要:杨家泊镇是目前全国应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与工艺集成力度最大的区域,积聚了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工艺。


水分含量对南极磷虾烤虾品质影响及货架期分析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微生物和化学变化为检测指标,并结合感官评定,分析了不同水分含量(22%、25%、28%和31%)对南极磷虾烤虾品质及其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提高,南极磷虾烤虾的感官品质有所提高,但货架期也随之缩短,22%、25%、28%和31%水分含量条件下的南极磷虾烤虾货架期分别为14 d、14 d、14 d和7 d。通过对南极磷虾烤虾贮藏过程中化学和微生物指标的测定,结合感官评分,认为水分含量为28%条件下的南极磷虾烤虾品质最佳。


阿维菌素在鲈组织中的富集及消除规律研究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3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HPLC-FLD)法测定鲈组织中残留的阿维菌素,研究其在鲈体内的富集和消除规律。使用0.5μg/L阿维菌素对初始体重为(120±15)g的鲈连续药浴20 d,停药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肌肉、肝脏、鳃和血液组织中阿维菌素的残留量。结果表明,阿维菌素能够在鲈肌肉、肝脏、血液和鳃各组织中富集,但不同组织对阿维菌素的富集能力不同,肝脏的蓄积能力最强,而肌肉的蓄积能力最弱。肝脏中阿维菌素最高质量浓度(C max)可达87.36μg/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肝脏)为12 977.73(μg/L)·h,而肌肉C max仅为7.74μg/kg,AUC肌肉仅为2 105.75(μg/L)·h,肌肉、鳃、肝脏和血液对阿维菌素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6.9、9.5、8.2和10.7 d。由于影响水生生物药代动力学的因素较多,同种药物在不同水生生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很大差异。鲈在15~18℃条件下连续药浴阿维菌素20 d,可食组织肌肉中阿维菌素的残留量40 d后降至检测限以下。本研究为今后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阿维菌素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筛选的16对微卫星标记对来自于湖南湘西龙山县乌龙山3个不同洞穴的盲高原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通过计算多态信息含量、平均杂合度、等位基因数、遗传距离、基因流、F-统计量等参数,评估各盲高原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各群体间遗传分化。16个微卫星标记在3个群体中共检测出83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不等。3个群体各个多态位点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362 5~0.946 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38 6~0.906 5。3个群体多态微卫星位点的PIC分别为0.263 2、0.231 3、0.303 5,选取的16个微卫星位点中2个为高度多态,2个为低度多态,其余为中度多态。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大部分(92.84%)来自群体内,仅有7.16%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数据表明3个群体处于未分化状态,遗传一致性较大。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的鄱阳湖水系鲢增殖放流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增殖放流活动是否会导致鄱阳湖水系天然鲢出现遗传结构分化,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研究了鄱阳湖水系增殖放流群体与野生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通过PCR扩增与序列测定增殖放流和野生鲢群体获得了长度为935 bp的线粒体控制区基因片段。54条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经比对后,发现41个变异位点,共定义了24个单倍型,其中有一单倍型(Hap6)为三个种群所共享。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赣江的单倍型多样性(0.727±0.077)和核苷酸多样性(0.00897±0.00168)均低于瑞昌和增殖放流群体;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占77.61%,而野生群体与增殖群体间只有22.39%,各种群间成对的Fst及遗传距离均表现种群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种群分化,但系统进化树显示出一种混杂的单位型分布格局,没有出现明显的谱系结构和地理聚群。单倍型岐点分布呈现为双峰以及中性检验Tajima的D(0.70106,P=0.824>0.10)和Fu的Fs(-1.007,P=0.410)。结果综合表明,鄱阳湖水系野生鲢群体与增殖放流群体可能未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事件。以上结果表明,赣江群体单倍型多样性及核苷酸多样性最低,应加以保护;增殖放流鲢群体引起鄱阳湖水系自然鲢遗传结构的分化,应进一步规范放流,并制定操作规程。
关键词: 水产养殖 鲢 增殖放流 线粒体DNA控制区 种群遗传结构


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在克氏原螯虾养殖中的应用
《海洋湖沼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底栖饵料生物具有分布广、繁殖周期短、生物量大、营养丰富、适口性和诱食性好的特点,是水产动物重要的天然饵料,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水产动物的养殖上。在克氏原螯虾的食物组成中底栖饵料生物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底栖饵料生物在克氏原螯虾养殖过程中的配方培养技术对提高养成规格、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底栖饵料生物的传统培养方法是将无机肥或有机肥作为培养基,对水域生态和底质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因此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相关的生产工艺研究已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底栖饵料生物除了作为克氏原螯虾重要的底栖饵料之外,还具有改良池塘底质、水质、促进克氏原螯虾生长和提高商品虾品质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底栖饵料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在虾类养殖中的作用以及底栖饵料生物培养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改进底栖饵料生物培养方法的建议。


基于关联规则的渔业信息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
《农业工程学报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快速便捷的获取渔业科学数据信息,基于Web日志挖掘技术对渔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用户频繁访问模式进行分析,用于发现用户访问规则,进行信息推荐服务。对分析挖掘中涉及的算法进行了分析与改进,提出了IASR(IP agent session referrer)用户识别算法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的改进算法,试验研究表明,IASR算法将用户识别准确性提高了13%,速度是通用算法的2倍。当事务数目大于500时,改进算法的执行效率远远优于Apriori算法,速度提高6倍以上。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系统的关键设计与实现方法,开发了渔业信息推荐系统。系统采用JAVA、AJAX开发,数据库SQL Server2005,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可使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渔业数据信息,从而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
关键词: 渔业 信息系统 数据挖掘 推荐 关联规则 个性化服务


水产养殖中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渔业致富指南 》 2013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的高密度、集约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然而养殖水质却污染恶化,养殖水体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使养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导致细菌性、病毒性等病害的感染机率也随之增大,进而养殖对象发病死亡率增加,最终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其他化学药物防治养殖病害常常引发一系列问题,而在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系统条件下,特别像近几年


盐度对银鲳血清渗透压、过氧化氢酶及鳃离子调节酶活力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银鲳幼鱼置于盐度14、25、36的海水中96 h,检测不同盐度下银鲳幼鱼血清渗透压、过氧化氢酶(CAT)以及鳃泡膜质子泵(VHA)、Ca2+-ATP酶、碳酸酐酶(CA)活力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情况。结果显示,血清渗透压变化和盐度呈正相关,并出现波动变化,变化范围为271~379 mOsm/kg,96 h时各盐度组血清渗透压均有恢复正常的趋势。高盐度(36)和低盐度(14)组CAT活力都显著升高而后逐渐恢复(P<0.05),盐度36组8 h时为各值中的最高点。鳃VHA活力变化:盐度14组先上升后回落,对照组基本保持平稳,盐度36组先下降而后恢复。盐度改变后,Ca2+-ATP酶活力都出现显著增强(P<0.05),盐度14组比盐度36组的变化趋势更明显。盐度14和36组CA活力都出现显著增强(P<0.05),其中盐度36组24 h时为最高值。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血清渗透压与鳃VHA活力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A活力在低盐度适应时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盐度14组血清渗透压与Ca2+-ATP酶的变化呈基本相反趋势。结果表明,银鲳幼鱼在适应不同盐度时,血清渗透压会伴随盐度升降而改变,并激活CAT,而鳃VHA、Ca2+-ATP酶、CA在渗透压调节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