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江豚监测现状及展望
《中国环境监测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是唯一淡水生活的鼠海豚类,近年来种群数量严重下降,201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2021年升级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2年种群有所恢复。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我国科学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监测至今,监测方法不断更新完善,对长江江豚现状的了解也越来越充分。该文回顾了截线抽样法、水下被动声学及自动实时监测系统、无人机、环境DNA等监测方法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效,分析监测方法存在的不足,预测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建议,为长江江豚的监测及保护提供基本参考。
关键词: 长江江豚 种群监测 截线抽样法 环境DNA 保护管理


中国鲎幼鲎形态性状与体重的通径分析及异速生长研究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龄期中国鲎幼鲎生长特性,实验测定了2~4龄幼鲎头胸部长(X1)、头胸部宽(X2)、腹部长(X3)、腹部宽(X4)、剑尾长(X5)、全长(X6)和体重(Y)等参数,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形态性状对体重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2~4龄幼鲎体重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均为头胸部宽(X2);通径分析发现,头胸部宽(X2)对2龄和3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腹部宽(X4)对4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各形态性状对体重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变化趋势一致。对2~4龄幼鲎头胸部宽和体重进行对数处理,获得异速生长方程回归系数(b)为2.746,表明此阶段幼鲎体重增长率大于头胸部宽增长率,处于正生长期。实验表明,不同龄期阶段中国鲎苗种筛选所依据的形态性状有所差异,中国鲎幼鲎阶段种质评价应考虑其异速生长规律,同时也为探究鲎的生长与性状、结构与生理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鱼类干扰素调控因子(IRF)的抗病毒作用研究现状及进展
《水产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干扰素调控因子(IRF)家族是最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抗病毒、抗菌、免疫调节和细胞凋亡等.IRF家族目前在鱼类组织中呈现组成型表达,但表达水平因组织而异.目前IRF家族成员包括IRF1-11,其中IRF11 为硬骨鱼特有,IRFs蛋白结构相对保守,含有DBD和IAD两个结构域.鱼类中IRF家族成员的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调控IFN和ISG及其他抗病毒因子转录表达来实现,其中IRF1/3/6/7/9/11 主要作为转录激活因子不断发挥作用,而IRF2/4/5/8/10 是双功能因子,根据靶基因激活或抑制转录来发挥功能.本文综述了鱼类IRF家族成员的表达及调控抗病毒反应的分子机制,有助于阐明IRF家族在鱼类免疫系统中的生物学功能.


急性低氧胁迫对四指马鲅幼鱼鳃和肝组织损伤的影响
《渔业研究 》 2023
摘要:为探究急性低氧胁迫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鳃器官的影响以及肝脏组织损伤情况,对四指马鲅进行了水体溶解氧为2 mg/L、时间为120 min的急性低氧胁迫试验,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以及电子显微技术,观察四指马鲅的鳃和肝脏器官.结果显示,在急性低氧胁迫下,四指马鲅鳃丝内血窦收缩、末端膨大,鳃小片长度变长、间隔变大,部分上皮细胞肿胀凸起;线粒体丰富细胞的顶隐窝由内凹变为平整,胞内线粒体形态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肝组织出现肝细胞坏死、肝细胞融合等现象.表明低氧胁迫对四指马鲅鳃和肝组织具有较大的影响,且120 min就会造成组织结构的损伤.


黄河口近岸海域(鮻)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黄河口近岸海域(鮻)(Liza haematocheila)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20年4-11月黄河口渔业生产定置网的采样数据,研究了黄河口水域重要渔业种类(鮻)群体的体长体重分布、体长-体重关系、繁殖、生长和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征和开发率.结果显示,(鮻)体长分布范围为45~460 mm,优势体长组为55~185 mm;体重范围为2~1100 g,优势体重组为2~80g.方差分析表明,(鮻)的平均体长、体重均存在显著的月间差异;各月及全年(鮻)的体长-体重关系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生长类型为负异速生长.黄河口近岸海域,(鮻)在7月肥满度最大,而6月最小;产卵盛期为 4-5月.(鮻)的生长速率为0.31 a-1,总死亡系数为1.42 a-1,自然死亡系数估算结果为0.51a-1,捕捞死亡系数为0.91 a-1,其开发率为0.64,(鮻)种群资源被过度利用.定置网渔业生产对于黄河口渔业资源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尤其对幼鱼和补充群体资源影响较大,应对定置网渔业生产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许氏平鲉低氧耐受能力及血液学和鳃组织学变化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许氏平鲉低氧耐受能力及低氧胁迫过程中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鳃组织形态结构变化,本研究分析了许氏平鲉临界氧分压(Pcrit)和失去平衡点(LOE)时溶解氧含量,观察了低氧胁迫和恢复溶解氧过程中呼吸行为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分析了血液生理[红细胞数目(RBC),白细胞数目(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积压(HCT)]、生化[葡萄糖、皮质醇]指标以及鳃组织形态学和鳃组织气体交换率(PAGE)变化.结果显示,在温度18℃、盐度 30,pH值 7.85 的条件下,许氏平鲉[(88.01±5.34)g]Pcrit和LOE溶解氧含量分别为(3.96±0.11)和(2.60±0.21)mg/L.随着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血浆皮质醇和葡萄糖分别在LOE和Pcrit达到最高.许氏平鲉血液RBC、Hb和HCT在LOE达到最高.低氧过程中,许氏平鲉呼吸频率和PAGE分别于Pcrit和LOE达到最高,且低氧导致许氏平鲉鳃小片长度(SLL)、间距(ID)、周长显著增加;鳃小片宽度(SLW)则随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而变窄,在LOE处达到最小值.许氏平鲉鳃小片末端膨大、基质肥大、增生比例在低氧过程中显著增加.恢复正常溶解氧 24h后,上述各项检测指标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中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许氏平鲉对水体低溶解氧变化反应敏感,低氧应激导致其血液生理生化相关指标和鳃小片形态发生显著改变,恢复正常溶解氧 24h后可以显著缓解低氧胁迫应激.相关结果为研究许氏平鲉低氧耐受生理调控机制和高效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许氏平鲉 低氧耐受 呼吸频率 血液生理生化 鳃组织结构


商船和渔船碰撞中渔船损伤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大型商船与渔船碰撞(以下简称“商渔船碰撞”)事故中,不同碰撞条件对被撞渔船船体结构损伤特性的影响,以42 m典型渔船为例,选取商船不同碰撞角度、碰撞速度和碰撞质量等碰撞工况,采用有限元方法,利用LS-DYNA软件对碰撞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得到渔船船体损伤的应力应变云图及能量曲线,并分析了渔船损伤特性随碰撞工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设定工况下,商船速度为8 m/s,碰撞位置在舱段中间时,被撞渔船破损程度最大,船体出现破口,骨架也发生断裂;当碰撞角度为60°时,渔船同时受到垂向力和沿船长方向力的影响,船体破口最大;当商船质量为10 000 t时,被撞渔船破损最严重,但当商船质量超过10 000 t时,与渔船吨位差距很大时,商船质量增加对渔船损伤的影响程度变化不大。研究表明,有限元仿真模拟方法可用于分析商渔船碰撞过程中渔船结构损伤,在商渔船碰撞中,商船的质量、碰撞速度、碰撞角度、碰撞位置均是影响渔船损伤程度的关键因素,且碰撞速度、商船质量等因素与被撞渔船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关键词: 商船和渔船碰撞 有限元方法 仿真模拟 船体损伤 LS-DY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