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7853条记录
大口黑鲈病害及防控措施(上)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一、大口黑鲈病害的类型与病程特征1.大口黑鲈病害的类型根据大口黑鲈病害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传染性疾病、侵袭性疾病和非寄生性疾病。(1)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常称为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可在大口黑鲈之间、大口黑鲈与其他水生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和微卫星标记探讨秦岭细鳞鲑物种有效性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和微卫星标记比较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黑龙江流域的尖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Pallas)和钝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tumensis Mori)的分子遗传差异,为澄清其分类地位争议提供分子证据。结果表明:(1)扩增217个样本的mtDNA D-loop区序列,共获得45个单倍型,类群间无共享单倍型;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三个细鳞鲑类群呈独立的支系;(2)基于14个呈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与尖吻或钝吻细鳞鲑之间的遗传距离均大于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之间的遗传距离;(3)基于线粒体D-loop和多态性微卫星位点计算出的遗传分化系数(FST)都远高于0.25表明三个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极高。这些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与黑龙江流域细鳞鲑之间遗传分化程度高,结合前期发现秦岭细鳞鲑与黑龙江细鳞鲑类群有明显形态分化的研究结果及它们之间地理隔离已久的现状,研究初步判定秦岭细鳞鲑为独立物种,并建议以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为拉丁名。同时,建议将秦岭细鳞鲑作为独立单元进行保护,避免人为引种或杂交等因素造成种质资源破坏。

关键词: 线粒体控制区 微卫星标记 秦岭细鳞鲑 尖吻细鳞鲑 钝吻细鳞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壳类水产品中氨基脲的来源及生成机理研究进展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基脲(semicarbazide, SEM)通常作为判断水产品中是否滥用呋喃西林的标志物,在动物体内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稳定的结合物,摄入过多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研究发现,甲壳类水产品未使用呋喃西林仍能检测到SEM,现已确认的SEM来源包括内源存在和外源摄入,外源摄入途径有生长环境和饲料引入、加工过程中使用次氯酸盐消毒和偶氮二甲酰胺的分解产生。对于SEM广泛的来源途径,目前,对SEM形成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甲壳类水产品中SEM的天然存在给呋喃西林药物检测带来了严重的干扰。本文对甲壳类水产品中SEM的来源途径进行总结并推测可能的生成机理,可为甲壳类水产品质量控制及内源性SEM的生成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甲壳类水产品 氨基脲 来源 生成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统养殖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的品质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比较传统养殖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品质差异,该研究对养殖池塘水质进行评价的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了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及传统池塘养殖黄颡鱼的表观及质地品质、营养品质、风味品质.结果表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池塘水质污染程度较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减缓且其中养殖的黄颡鱼肌肉空壳率、亮度及白度值显著高于传统组,肌肉的蒸煮损失率显著降低.湿地组黄颡鱼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为40.40%,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为78.67%,肌肉氨基酸组成更符合FAO/WTO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湿地组黄颡鱼不饱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及Omega-6脂肪酸含量分别为传统组的3.78倍、2.64倍以及3.25倍.湿地组黄颡鱼中呈油脂味等异味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含量下降,且呈苦味及酸味的氨基酸总占比下降,呈鲜味及甜味的氨基酸总占比上升,呈鲜味的IMP含量为传统组的3.16倍,呈苦味的HxR及Hx含量较传统组下降了17.00%及17.57%.综上,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可食用部分占比更高,肉质更为白亮,肌肉营养组成更优、风味品质更佳.该研究可为黄颡鱼品质的提升及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黄颡鱼 质地品质 营养品质 风味品质 传统养殖 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膜法在水产养殖水体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水产学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生物膜法是一种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废水中污染物降解的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膜法净水效率高、成本价格低、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广泛应用于废水的生物处理,但应用于水产养殖水体处理仍然十分有限。本文综述了生物膜法的概念、生物膜的形成、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及其在我国水产养殖水体处理中的应用,展望了生物膜法在节水减排型的池塘养殖模式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生物膜法 水产养殖废水 生物处理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岸系泊式海藻牧场的动力响应分析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建设蓝碳工程——离岸系泊式海藻牧场,论述了离岸海藻牧场的设计分析流程,并对海藻牧场单元的核心养殖设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极端海况下,系泊缆绳、养殖绠绳、连接绳和吊绳的张力均未超过极限破断值;浮标升沉运动对海藻正常接受光照的影响较小,海藻柄部发生破断也为极小概率事件;所提出的设计分析方法可为水深超过40 m的离岸海域海藻牧场的系泊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系泊系统 离岸海藻牧场 动力响应 数值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讨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2022年11月11日,首届昆山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绿色发展研讨会在昆山举办。本次论坛围绕“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主题,聚焦昆山特色农业产业,促进河蟹产业健康发展,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集聚昆山,交流最新科研进展,研讨产业发展思路。论坛围绕稻渔综合产业、河蟹高质量发展以及新品种选育、养殖、饲料、病害等方面开展研讨。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供广大从业者学习、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颜色亚东鲑卵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亚东鲑(Salmo trutta fario)作为我国西藏亚东地区特色经济鱼类,目前已经实现规模化人工养殖。在亚东鲑人工繁育过程中存在不同颜色的卵(黄色和橘红色),且2种卵的质量在受精率、孵化率及仔鱼质量等方面表现不同。目前,对2种颜色卵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对亚东鲑人工养殖过程中2种不同颜色卵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实验样品来自西藏亚东县产业园亚东鲑繁育养殖基地。每种卵测定3个重复。结果显示,黄色卵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显著低于橘红色卵,而粗脂肪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橘红色卵。黄色卵的饱和脂肪酸(SF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以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低于橘红色卵,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尤其是C18:1n-9含量显著高于橘红色卵。黄色卵的必需氨基酸(EAA)总量,非必需氨基酸(NEAA)总量以及总氨基酸(TAA)略低于橘红色卵;而在EAA中,黄色卵的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显著低于橘红色卵。黄色卵中蛋白质羰基和丙二醛含量高于橘红色卵,而α-维生素E和虾青素含量低于橘红色卵。综上所述,橘红色卵中有较高的蛋白质、部分必需氨基酸、DHA、α-维生素E和虾青素含量,而过氧化产物含量较低,这可能是橘红色卵质量优于黄色卵的部分原因。

关键词: 亚东鲑 营养成分 脂肪酸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生计渔业调查的黄河口西南侧潮间带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20年黄河口须子网生计渔业和生物组成周年监测数据,开展黄河口潮间带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评价须子网生产对黄河口渔业资源补充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口潮间带的渔业生物种类丰富,共鉴定记录61种生物,以鱼类和甲壳类居多。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组成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多样性水平以夏季7―8月较高,秋季10―11月较低;5―9月、10―11月组群分别具有较高的种类组成相似度。各类群的数量组成中,4―7月螺类数量居多,8月螺类和鱼类数量居多,9月鱼类数量居多,10―11月蟹类数量居多。鱼类是各调查月渔获的优势类群,其中,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Liza haematocheila)为各调查月都出现的优势种。个体大小–频数百分比分布显示,黄河口潮间带是小型渔业生物以及多种幼鱼分布的重要区域。4―9月,渔获物的主体均由个体重量<2 g的生物组成(44%~82%),鱼类以个体质量<20 g为主,优势种类组成月更替明显。研究表明,开展须子网生计渔业调查和监测是采集黄河口沿岸咸、淡水交汇区潮间带包括鱼类补充群体在内的诸多渔业生物分布资料的有效途径。研究还表明,须子网渔业生产虽为黄河口沿岸当地传统的生计渔业,但其低选择性及在迁移通道的布设方式等易对渔业资源自然补充和增殖养护群体造成破坏,建议主管部门根据幼鱼种类组成和出现季节特征,重点在夏季和初秋季对该渔业的网目和布设区域进行相应管控。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生物多样性 须子网 潮间带 黄河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密度三疣梭子蟹混养中国明对虾、青蛤对生长、经济效益及水质的影响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摘要:为优化虾蟹贝养殖模式,研究了不同密度三疣梭子蟹(A组15 000只/hm~2,B组22 500只/hm~2,C组30 000只/hm~2)分别混养中国明对虾(60 000尾/hm~2)和青蛤(240 000只/hm~2)对生长性能、经济效益及水质的影响。210 d的饲养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各处理组雄蟹平均体质量分别为238.46,218.50和181.62 g,雌蟹平均体质量分别为247.29,220.18和184.78 g,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组三疣梭子蟹成活率和产量均随养殖密度增大而减小;各处理组中国明对虾和青蛤养成规格、成活率、产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经济效益方面,B组净利润((144.93±3.43)×10~3元/hm~2)显著大于A组((106.68±7.27)×10~3元/hm~2)和C处理组((80.81±21.58)×10~3元/hm~2)(P<0.05)。B组回报率最高((97.00±3.09)%),显著高于A组((74.71±5.02)%),A组显著高于C组((51.78±13.89)%)(P<0.05)。各处理组氨氮、亚硝酸盐氮、pH和溶解氧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符合正常养殖水平。综合考虑养殖经济效益和三疣梭子蟹生长性能,三疣梭子蟹-中国明对虾-青蛤混养池塘中三疣梭子蟹放养密度以22 500只/hm~2为最佳。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密度 混养 生长 经济效益 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