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7853条记录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黑鲷亲鱼、放流及海捕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黑鲷(Acanthopayrus schlegelii)种质资源现状以及放流群体可能对野生群体产生的遗传学影响,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对采自舟山、莱州和南通的黑鲷亲鱼、放流群体和海捕群体进行了遗传学比较研究.研究显示:764尾黑鲷个体共检测到69个单倍型,其中亲鱼群体与放流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为5个、亲鱼群体与海捕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为6个,放流群体与海捕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为27个.亲鱼群体、放流群体和海捕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分别为0.849,0.786~0.935和0.850~0.951,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011,0.005~0.009和0.008~0.009.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r显示,黑鲷亲鱼群体与放流群体、放流群体间以及放流群体与海捕群体均产生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黑鲷亲鱼群体、放流群体以及海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说明放流群体的种质资源良好,但黑鲷苗种与海捕群体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仍需开展其遗传多样性监测工作,以保护黑鲷的优质种质资源.

关键词: 黑鲷 遗传多样性 增殖放流 线粒体DNA控制区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草鱼亩产2500公斤生态高效健康养殖技术要点

渔业致富指南 2023

摘要:山东省济宁市于2022年在常规草鱼养殖模式基础上对主养草鱼的淡水池塘进行了亩产2500kg的生态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尝试性探索,通过苗种免疫、增氧技术、水质调控、鱼病预防、等关键技术应用方式进行草鱼的养殖,使符合规格标准的草鱼平均亩产达到2500~3500kg,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即保证了草鱼的品质,又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现将该养殖技术进行总结,对其成功养殖经验进行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动物对钙、磷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淡水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钙、磷是水产动物不可或缺的常量矿物元素,在机体内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对水产动物健康生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不同的钙源和磷源,不同的水产动物对其利用率也不相同。不同的水产动物以及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钙、磷的需要量也不相同。本文从钙、磷的生理功能、来源、利用率、需要量、钙磷比以及钙、磷的代谢调节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饲料中合理的钙、磷添加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鱼类 甲壳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社交媒体情境中的价值共创系统性分析——基于文献的元民族志分析策略

经济研究导刊 2023

摘要:伴随社交媒体的崛起,“企业-客户”间的价值共创被迁移至新的实践场景之中,从而触发了诸多学者对其的研究。运用引文分析方法对于近年来有关社交媒体价值共创的文献进行筛选、分析与类型化,划分出产品&服务、互动&整合、要素构件三类集群。同时,运用元民族志方法对于文献中的三类主题,即理论渊源、客户共创特质、企业共创特质进行研究内容、观点的转议与阐释,继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概念化模型,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性路径,旨在在研究方法、视角、内容上较之于过往研究有所创新与突破。

关键词: 社交媒体 价值共创 元民族志 引文分析 系统性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锈斑(虫寻)人工育苗技术初探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锈斑(虫寻)(Charybdis feriatus)俗称红花蟹、十字蟹,隶属于十足目、梭子蟹科、属,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南部及南海海域。锈斑(虫寻)因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颜色红艳喜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渔业捕捞对象。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锈斑(虫寻)大部分来自天然海区,鲜有人工养殖的商品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禁捕前鄱阳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及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鄱阳湖鱼类群落特征,课题组于202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21年冬季(1月)4个季度,在鄱阳湖10个区域5种生境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同步采集水环境样品。研究共采集鉴定鱼类67种,隶属于8目14科47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41种),占比为61.19%。基于不同分组,鱼类生态类型分别以定居性鱼类(67.16%)、杂食性鱼类(44.78%)、中下层鱼类(35.82%)占据优势。该群落以小型鱼类为优势类群,数量占比为68.70%;鱼类优势种共有6种,第一优势种为似鳊。鱼类群落结构在季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冬季。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空间上鱼类可划分为2个类群,分别为湖口区类群和草型湖区-湖汊区-湖心区-沿岸带类群。冗余分析(RDA)显示,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是影响鱼类物种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受到严重干扰(W=-0.091)。本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禁渔效果评估和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长江禁捕 鱼类群落 环境影响因子 冗余分析 鄱阳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丁香酚和MS-222对松江鲈的麻醉效果

海洋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两种常用渔用麻醉剂丁香酚(5、10、20、40、80、120 mg·L-1)和MS-222(40、50、60、75、100、200 mg·L-1)对体质量为(13.78±3.15) g的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的麻醉效果。结果表明:1)随着两种麻醉剂浓度的升高,松江鲈进入麻醉状态的时间逐渐缩短,复苏时间不断延长;2)丁香酚与MS-222的最适麻醉质量浓度分别为40~80 mg·L-1和60 mg·L-1;3)在低浓度麻醉剂处理下,10 mg·L-1丁香酚组中松江鲈的耗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10 mg·L-1丁香酚可能是松江鲈的适宜运输浓度;4)对比成活率、进入麻醉状态的时间和复苏时间等指标,丁香酚更适合作为松江鲈的麻醉剂,在实际操作中,建议使用40~80 mg·L-1丁香酚进行松江鲈的麻醉。

关键词: 麻醉 丁香酚 MS-222 松江鲈 耗氧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研究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3

摘要: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提升水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本研究从残留限量、检测方法、产品质量等角度梳理了中国现有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设情况,发现目前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安全限量标准数量和涵盖养殖种类不足、限用药物和农药类检测方法标准不全面、投入品和养殖环境类标准亟待修订等问题,并从规范渔用化学药物的管理、全产业链构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完善残留限量、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分等分级标准等方面阐述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制修订研究方向和内容.

关键词: 水产品 质量安全 技术标准 标准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是一种重要的鱼类致病菌,可以感染多种海淡水鱼类。杀鲑气单胞菌包括5个亚种,目前常用的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很难实现亚种的快速精确区分。为实现杀鲑气单胞菌亚种的快速鉴定和检测,针对我国常见的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 salmonicida)和杀日本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 masoucida),本研究开发了其特异性的PCR检测方法。根据Gene Bank已公布的杀鲑气单胞菌基因组信息,选择杀鲑亚种phoB基因和杀日本鲑亚种LOC111476736基因作为目标基因,根据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一步对PCR反应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和酶浓度5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并测试了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应用效果。结果显示,2对引物分别可以扩增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522 bp的phoB特异性基因片段和杀日本鲑亚种515 bp的LOC111476736特异性基因片段。杀鲑亚种特异性引物最适退火温度为64℃,10μmol/L引物、2 mmol/L dNTPs、25 mmol/L MgSO4和1 U/μL KOD酶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5、2、1.5和0.5μL。杀日本鲑亚种特异性引物最适退火温度为64℃,10μmol/L引物、2 mmol/L dNTPs、25 mmol/L MgSO4和1 U/μL KOD酶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0.75、1、1.5和0.5μL。以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杀鲑气单胞菌其他亚种等14种其他水产病原菌或常见环境菌为模板进行PCR检测,均无特异性条带。该方法对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检测灵敏度为12.8 CFU/反应(菌体)或17.6 fg/反应(DNA),对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检测灵敏度为23.8 CFU/反应(菌体)或27.2 fg/反应(DNA)。利用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分别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感染后取病鱼组织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方法可以从感染后的大菱鲆中分别检测到相应病原。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的流行病调查和快速诊断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 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 PCR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带晚熟杂交品种孢子囊形成的条件优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诱导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孢子囊形成的培养条件,本研究以晚熟的海带杂交品种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温度、光照强度、营养盐浓度、脱落酸浓度、孢子体横切、海带培养方式等培养条件对海带孢子囊形成的影响,确定了影响海带孢子囊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筛选了室内促进海带孢子囊形成的最适培养条件。研究表明:在光照强度20~100μmol·m-2·s-1充气培养时,孢子体两面均能形成孢子囊,在光照强度60~100μmol·m-2·s-1时孢子囊成熟较快;室内培养的受光面与海上养殖的受光面是否一致对最终形成的孢子囊面积无显著影响,但背光一侧的孢子囊面积显著高于向光一侧(P<0.05)。横切能够促进孢子囊的形成,但最终的孢子囊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营养盐,其中N 5 mg/L+P 0.5 mg/L能较快地促进孢子囊发育,添加1×10-6~1×10-5 mol/L的外源脱落酸也能促进孢子囊形成。温度是影响海带孢子囊成熟的最主要环境因素,培养温度为17℃时孢子囊形成最快。Fe3+通过增加氮磷营养盐的吸收促进孢子囊的发育增殖,在培养液中添加外源Fe3+能够明显延缓孢子囊的形成,但对最终形成的孢子囊面积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室内诱导海带孢子囊形成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17℃、光照周期8∶16(L∶D)、光照强度60~100μmol·m-2·s-1、营养盐浓度N 5 mg/L+P 0.5 mg/L、脱落酸浓度1×10-6~1×10-5 mol/L、不额外添加Fe3+。本研究结果可用于适时诱导晚熟杂交海带形成孢子囊和晚熟杂交海带的夏苗培育生产。

关键词: 海带 孢子囊 杂交品种 海带养殖 条件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