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油菜-烤烟种植模式对烟叶产质量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摘要:为提升烟叶质量和拓宽烟农增收渠道,研究了冬闲期种植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油菜全部做绿肥翻压还田(YY处理)和油菜收薹后剩余部分做绿肥翻压还田(YT处理),然后接茬种植烤烟,研究不同处理对烟田土壤改良、烟株生长发育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YT处理油菜翻压生物量较YY处理减少59.0%,但可收获菜薹24153.2 kg/hm2,同时随收薹携出烟田土壤氮45.3 kg/hm2.2个处理均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土壤酶活性.其中,YT处理烟株生长发育适中和后期烟叶成熟落黄较好,烤后烟叶产质量明显提高,烟叶还原糖含量较高,化学成分更加协调,烟叶产值较YY处理提高了5578.5元/hm2.综合分析认为,在土壤基础肥力偏高情况下,冬闲期种植双低甘蓝型油菜,油菜先收薹,然后剩余部分做绿肥翻压,在改良烟田土壤同时增加一季菜薹,可以实现一菜两用,同时还有助于提高烤后烟叶质量.

关键词: 烤烟;油菜薹;油菜还田;烟叶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区系的多元聚类分析和地理区划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斑螟亚科昆虫在中国的分布格局及分布特征,运用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法对该亚科107属480种昆虫的分布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对该亚科昆虫的区系成分和分布情况进行初步讨论.结果表明,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分布在64个基础地理单元的总相似性系数为0.100,在0.200的相似性水平上聚为8个单元群,代表西北区、东北区、华北区、江淮区、华中区、华东区、西南区、华南区8个地理区;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区系成分由东古北(20.83%)、西古北(4.79%)、印度-太平洋(26.88%)和广布成分(47.50%)组成,而广布成分中又以东古北+印度-太平洋构成的过渡成分(23.54%)为主;在世界昆虫地理区划中,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属级阶元以印度-太平洋界分布最多,其次为东古北界,种级阶元以东古北界分布最多,其次为印度-太平洋界;在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地理区划中,西北区属种丰富度低但独有性高,东北区和华北区属种丰富度相近、共有性高,江淮区独有性最低,为过渡性地带,华南区属种分布最为丰富,独有属种数量也最多,华东区属种丰富度次之,但独有属种较少,华中区独有性低,与华东区共有性最高,西南区与华南区的共有性最高.分析上述结果发现,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分布格局同中国昆虫分布格局大体一致,但存在局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斑螟亚科昆虫基底调查不充分以及样本基数远小于整个昆虫纲样本基数;中国斑螟亚科昆虫的主要区系成分为东古北界、印度-太平洋成分以及两者的过渡类群;斑螟亚科属种在中国各区系分布不均匀,生态环境相似性高的区系属种分布相似性高,反之亦然;不同地区斑螟亚科昆虫组成的变化是连续的,地理距离愈远,差异愈大.

关键词: 斑螟亚科;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地理区划;区系成分;分布格局;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6A甲基化修饰及其影响动物脂肪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是一种动态的由甲基转移酶复合体、去甲基化酶以及结合蛋白作用产生的一种在生物体大量组织中存在的RNA表观遗传修饰,在多种生命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脂肪作为影响畜禽肉质评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对于畜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概述了m6A甲基化修饰和脂肪生成的基本过程,并总结了m6A甲基化修饰影响脂肪生成的机制,以期为研究动物脂肪调控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m6A甲基化修饰 动物 脂肪生成 分子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漯河瓦矛夜蛾灯下种群动态

中国植保导刊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瓦矛夜蛾种群消长动态,于2016-2021年在河南漯河利用虫情测报灯对其成虫种群动态进行了持续监测.结果表明,在河南漯河灯下瓦矛夜蛾始见 日多在5月中旬,最早为3月1日,最晚为5月16日;终见 日多在10月下旬,最晚为11月11日.成虫主要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发生,其间诱虫量占调查期诱虫总量的69.14%;此外,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存在诱虫小高峰.本研究结果将为漯河市及其他地区瓦矛夜蛾的预报和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瓦矛夜蛾 测报灯 种群动态 发生盛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纤维对家禽生理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饲料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由于近年来抗生素在畜禽养殖生产上的滥用,给动物肠道健康以及食品安全带来了威胁.随着各个国家陆续实施了禁抗的措施,通过营养调控等手段来解决动物肠道健康及促生长作用逐渐成为大家探寻的方向.在集约化养殖生产中纤维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抗营养因子,其在日粮中的使用量被严格控制,但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在家禽日粮中添加适量纤维源不仅可改善家禽的肠道健康,对生产性能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纤维的理化性质,纤维对家禽生产性能、肠道健康以及脂质代谢的影响等方面综述纤维对家禽的生理调控作用,从而为纤维在家禽生产上科学高效的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关键词: 纤维 理化性质 家禽 生长性能 肠道健康 脂质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人机飞行高度对冬小麦植株氮积累量预测模型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无人机具有快速、高效、无损获取作物信息的优势,但是飞行高度直接影响作物信息获取效率。通过设置30、60、90 m飞行高度获取冬小麦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不同分辨率的无人机遥感影像,探索无人机飞行高度对冬小麦植株氮积累量预测模型的影响。首先将不同高度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与冬小麦植株氮积累量进行相关性和共线性分析,筛选出6个植被指数(NDVI、RDVI、RERDVI、GBNDVI、OSAVI、EXG)和4个纹理特征(Green-mean、Green-sm、Red-mean、Red-var)。基于筛选出的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BP神经网络(BPNN)法建立了植被指数、纹理特征与植被指数+纹理特征的冬小麦植株氮积累量预测模型,并将模型在不同高度进行交叉验证,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分析误差(RPD)指标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是30 m飞行高度遥感影像提取的植被指数、纹理特征、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稳定性最好,3种建模信息构建的模型验证时的R~2、RMSE、RPD分别为0.57~0.89、1.27~4.16 g/m~2、1.67~3.65。BPNN在3种建模信息下构建的模型稳定性整体优于PLSR,验证模型的R~2、RPD分别提高0.01~0.39、0.05~1.44,RMSE下降0.08~8.53 g/m~2。3个高度植被指数、纹理特征、植被指数+纹理特征的植株氮积累量预测模型稳定性顺序:植被指数+纹理特征>植被指数>纹理特征。融合3个飞行高度遥感影像的植被指数、纹理特征、植被指数+纹理特征进行植株氮积累量预测可以提高估算精度,R~2、RMSE、RPD分别为0.89~0.93、1.80~2.03 g/m~2、3.54~4.03。因此,在兼顾效率与精度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无人机飞行高度,综合利用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可以对植株氮积累量达到较好的预测效果。

关键词: 无人机 冬小麦 飞行高度 植株氮积累量 预测模型 植被指数 纹理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F-1数据的夏玉米FPAR遥感动态估算

农业机械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高分一号卫星(GF-1)估算农作物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Fraction of 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FPAR)的潜力,以田间小区与大田夏玉米为对象,基于GF-1卫星的16 m空间分辨率宽视场(Wide field view,WFV)传感器光谱响应函数对地面实测冠层高光谱反射率进行重采样,获取GF-1 WFV的模拟反射率,构建宽波段植被指数,利用与FPAR极显著相关且具有较高相关系数的植被指数,建立不同生育期夏玉米FPAR的一元与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筛选FPAR估算的最适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县域尺度不同生育期的FPAR动态估算.结果表明:模拟宽波段光谱反射率与GF-1 WFV光谱反射率间的相关系数|R|为0.967~0.985,决定系数R2为0.935~0.969;基于模拟反射率构建3波段植被指数与FPAR的相关性优于2波段植被指数,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TVI2)、可见光大气阻抗植被指数(VARI)、综合植被指数(TCARI/OSAVI)等3波段植被指数与FPAR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且|R|为0.813~0.925;基于优选3波段植被指数估算FPAR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效果优于一元回归模型,估算模型决定系数R2为0.762~0.843,验证模型决定系数R2为0.839~0.880,相对误差RE为7.037%~9.571%,说明多元逐步回归模型能更好地估算FPAR;以优选模型对区域尺度的FPAR进行空间分布及动态估算,并以实测值进行验证,估算值与实测值间决定系数R2为0.819~0.856,相对误差RE为8.41%~13.37%,说明基于GF-1 WFV估算区域夏玉米FPAR与实际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一致,为基于GF-1 WFV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估算区域玉米FPAR及生产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夏玉米 高光谱 高分一号 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甘油脂合成途径第一步酰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油脂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参与能量与信号转导、蛋白转运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GPAT)催化磷脂酸从头生物合成的第一步关键反应,磷脂酸不仅是膜脂与中性三酰甘油的合成前体,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分子.然而,目前仍不清楚植物中GPAT酶究竟由多少基因编码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可简易且有效地鉴定此酶的方法.本文分析总结甘油脂生物合成及GPAT基因克隆与鉴定的研究进展;随后介绍GPATs的鉴定方法,特别是酵母遗传互补法的建立与运用;最后对甘油脂合成途径第一步反应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甘油脂代谢 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 遗传互补 酶学分析 植物 酵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萘乙酸在黄瓜中的残留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2

摘要:为探明萘乙酸在黄瓜上的残留特性,评价其膳食摄入风险.通过12地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采用萘乙酸在黄瓜中的最终残留数据,运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萘乙酸在黄瓜上的急性膳食摄入和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按照有效成分用量为10mg/kg,于黄瓜3~4叶期和初花期各喷雾施药1次,末次施药后3d,黄瓜中萘乙酸的平均残留量均<0.01mg/kg,末次施药后5d,黄瓜中萘乙酸的平均残留量均<0.01mg/kg.黄瓜中萘乙酸的国家估计短期摄入量是0.0127 mg/(kg·bw),占急性参考剂量百分比是12.7%,普通人群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053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0.6%,评估结果低于100%,不存在膳食风险.按本试验推荐剂量使用,黄瓜中萘乙酸的残留量不会对我国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关键词: 萘乙酸 黄瓜 残留 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商情 2022

摘要: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做好资产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对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提出处理对策.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