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谱性识别H7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与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快速进化与变异使得其逃脱现有抗体的识别,为提供H7亚型AIV鉴别诊断所需重要材料,制备可识别H7亚型AIV H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采用差速离心法纯化的H7N9亚型AIV(A/Chicken/Guangdong/SW154/2015)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杂交瘤细胞,采用血凝抑制(HI)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和间接ELISA检测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结果显示,获得5株稳定分泌抗H7N9 AIV HA蛋白mAb的杂交瘤细胞,腹水ELISA效价均为1∶1 000 000;其中,4株mAb的重链为IgG1,1株mAb的重链为IgG2b,轻链均为κ链。特异性测定结果显示,5株mAb仅与H7亚型AIV反应,不与其他亚型流感病毒发生反应;广谱性测定结果显示,5株mAb均可与不同年份分离出的H7亚型AIV发生反应;HI结果显示,腹水针对H7-Re3抗原株的HI效价为7 log2~12 log2;MDCK细胞微量中和试验结果显示,5株mAb均具有中和活性;Dot blot检测结果显示,5株mAb均可识别H7-Re2抗原株和H7-Re3抗原株;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5株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均在63 ku附近出现1条特异性的蛋白质条带,说明这5株mAb均识别线性表位。综上,成功制备了5株广谱性识别H7 AIV H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7N9 单克隆抗体 广谱性 中和活性


4个禾本科植物NAC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及其在玉米中的干旱表达谱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4个禾本科物种玉米、高粱、二穗短柄草和水稻的NAC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4个禾本科物种共556个NAC基因可以聚类为6个进化枝;物种内NAC转录因子有相似的理化性质,但在进化枝上又表现出差异,进化枝1、2、3和进化枝4、5、6分别表现出相似的相对分子质量,进化枝1、2、3、5表现出相似的等电点,进化枝4、6表现出相似的等电点;4个物种共鉴定出27个含跨膜结构域的NAC基因,并且大部分(88.9%)都位于进化枝4上;使用溯源法共鉴定出174个禾本科祖先基因,每个物种NAC基因丢失和保留都存在差异;基因复制分析发现,串联复制对禾本科NAC基因家族扩张贡献明显(20.3%,113/556),而玉米的大片段复制事件对玉米NAC基因家族扩张贡献明显(30.5%,50/164);干旱胁迫下玉米转录表达分析鉴定出51个差异表达基因,且不同组织内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存在差异,叶和雌穗内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多于雄穗.
关键词: 禾本科植物 系统进化 NAC基因家族 干旱胁迫 玉米 基因表达


红花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基因CtUF3GT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药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UDP-葡萄糖: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UF3GT)以黄酮醇、二氢黄酮醇或花青素作为受体,以UDP-葡萄糖作为供体催化生成类黄酮3-O-糖苷类化合物.本研究以红花为材料,基于同源比对和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并克隆得到1条UF3GT基因命名为CtUF3GT(GenBank登录号OM948976).CtUF3GT开放阅读框为1 446 bp,编码481个氨基酸,推测其分子质量为52.36 kD,理论等电点为5.33.生物学信息分析表明CtUF3GT具有植物UGT家族成员特有的PSPG基序,多重序列比对显示,CtUF3GT与来自菊科植物中的UF3GT同源性较高,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tUF3GT与其他物种中已鉴定的UF3GT聚为一类.体外催化功能鉴定显示,CtUF3GT催化山柰酚和槲皮素生成山柰酚-3-O-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苷,并且对山柰酚具有较高的底物偏好性;qRT-PCR分析表明,UF3GT基因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叶中次之,在苞片和茎中表达量极低,在根中无表达.在花发育的不同时期,UF3GT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白色和红色红花两个品种中CtUF3GT基因的表达量在花发育的Sl、S2、S5、S6、S7时期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在S6期、S7期,白色红花中CtUF3GT基因表达量是红色红花中的5.3倍和3.1倍.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CtUF3GT基因在红花类黄酮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积累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抗球虫药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2
摘要:球虫病是现代畜牧养殖业中常见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其防治措施主要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抗球虫药物.抗球虫药可能在动物组织中残留,并通过食物链危害消费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为了减少抗球虫药物残留危害,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国均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各种抗球虫药物设定了严格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而科研工作者也建立各种抗球虫药物残留的灵敏准确检测技术方法,对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抗球虫药残留情况进行有效监控.本文对目前抗球虫药的检测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微生物法、电化学法、色谱法、免疫学法等进行了详细综述,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点及不足;并对抗球虫药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今后分析检测各类样品基质中抗球虫药物的残留提供参考.


芸苔素内酯对紫云英籽粒数和粒质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为提高紫云英的种子产量,以信紫1号为供试材料,在紫云英现蕾期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BR),对其主茎不同花序位的花序结实性状和种子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BR处理基部、中部、顶部花序位的花数较对照分别提高19.61%、11.86%、20.99%,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荚数较对照分别提高30.22%、34.43%、60.00%,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结荚率较对照分别提高9.85、8.63、4.56百分点,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结实率较对照分别提高1.58、1.08、0.53百分点,且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籽粒数较对照分别提高7.72%、5.71%、13.11%,但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粒质量较对照分别提高24.92%、17.54%、63.16%,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现蕾期叶面喷施BR主要是通过提高其荚数和粒质量来提高最终种子产量,而对籽粒数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紫云英;芸苔素内酯;籽粒数;粒质量


玉米穗三叶叶长和叶面积的QTL定位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叶长和叶面积是重要的农艺性状,为解析玉米穗三叶叶长和叶面积的遗传机制,以郑58和D863F及其杂交构建的241个RIL家系为材料,在2018,2019年春播和夏播环境下分别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三叶叶长和叶面积在RIL群体中表现出连续变异,呈正态分布,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且广义遗传力分别为88.04%,88.45%,87.86%,85.04%,85.27%和85.73%。2 a共检测到23个QTL,其中控制叶长的QTL 14个,控制叶面积的QTL 9个,分布于玉米的第1,2,4,5,6,8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5.84%~17.81%。在春、夏播环境下同时检测到控制叶长的QTL 3个(qFirLL1-2、qFirLL5-1和qSecLL1-2),叶面积QTL 2个(qFirLA2-1和qSecLA2-1),其余位点只能在春播或夏播环境下被单独检测到。在第2染色体(bnlg1316~bnlg1141)和第5染色体(umc1591~umc2298)区间内同时检测到影响穗下叶叶长、穗位叶叶长、穗上叶叶长、穗下叶叶面积、穗位叶叶面积和穗上叶叶面积等6个性状的QTL,贡献率为6.42%~17.81%,为主效QTL位点;这2个标记区间是调控玉米穗三叶叶长和叶面积的重要区段,可能包含调控叶片性状的关键基因。


70份紫云英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及其在豫南地区的结实特征
《草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70份当地和引入紫云英种质资源在豫南地区种植的表型性状和结实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紫云英均可在豫南地区完成扩繁,19个调查性状的变异系数(CV)介于1.3%~73.2%,其中冠层面积(CV=45.9%~73.2%)、始荚高度(CV=46.0%~52.9%)、生殖分枝数和生殖分枝比率(CV=34.6%~48.4%)、二级分枝数(CV=41.2%~41.3%)、返青期株高(CV=30.2%~39.2%)、种子产量(CV=24.4%~35.7%)变异性较高.信紫1号、XYHY-1等6个当地资源在越冬期和返青期叶片呈现紫红色.种子产量与返青期株高、盛花期株高、越冬期冠层大小、始荚高度、结荚层数、种子千粒重显著正相关;种子千粒重与返青期株高、盛花期株高、越冬期冠层大小、始荚高度、结荚层数、生殖分枝比率显著正相关,与出苗至盛花期天数、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引入资源平均种子产量为1015.5 kg·hm-2,当地资源平均种子产量为1096.5 kg·hm-2.与冬油菜和冬小麦相比,大部分紫云英种质资源在豫南地区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适合移栽稻接茬.
关键词: 紫云英;资源评价;繁种能力;豫南地区


不同菌株对"酥梨"和"晚秋黄梨"果酒发酵品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用6种发酵菌株R2、FR、DV10、EC1118、K1和QA23分别对"酥梨"和"晚秋黄梨"进行梨果酒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梨果酒主发酵一般6~7 d结束,主发酵3~4 d内pH值逐渐下降.对不同发酵梨果酒透光率、色差、酒精度、总酸含量、总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根据每种菌株发酵梨果酒口感和风味的综合评定结果可知,EC1118菌株比较适宜"酥梨"果酒发酵,而QA23菌株适宜"晚秋黄梨"果酒发酵.
关键词: 酥梨;晚秋黄梨;菌株;梨酒;发酵


中国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商业化策略
《植物保护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是全球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事关世界粮食安全。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多数国家采取以喷施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控策略,但存在较高的使用成本和环境风险等问题。作为新一代的害虫防控技术,转基因抗虫玉米于1996年开始在美国商业化种植,并迅速推广到巴西等主要玉米生产国家,成为防控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和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等重大害虫的核心技术。该文综述了全球转基因抗虫玉米商业化的历史和防控害虫的作用,分析了美国对欧洲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等靶标害虫抗性治理的成功经验以及巴西等南美国家草地贪夜蛾对多种转基因抗虫玉米产生抗性的成因与教训。基于中国转基因抗虫玉米转化事件的研发现状、玉米生产模式、玉米害虫的区域发生特点和迁飞生物学等特性,提出在南方和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种植包含Vip3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从源头防控草地贪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包含Cry2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从源头防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在北方春玉米区种植包含Cry1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从源头防控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以及在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发生严重的地区种植包含Cry3B、Cry34/35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的区域性布局模式。要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高剂量-庇护所抗性治理措施,应基于转化事件是否对害虫达到高剂量要求而注册其对应的靶标害虫种类。在当前产品的庇护所设置上,对防控草地贪夜蛾的抗虫玉米和单基因抗虫玉米应采用10%~20%结构性庇护所进行抗性治理,对防控亚洲玉米螟等害虫的多基因抗虫玉米可采用5%种子混合庇护所进行抗性治理。


不同农艺措施对丹江口库区坡耕地茶园氮素径流流失的控制效果
《江西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为探明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低龄茶园氮素流失特征,采用野外天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坡改梯(PT)和坡改梯+梯壁植草(PTS)2种农艺措施对水土流失和径流氮迁移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当地传统种植区(CK),PT和PTS处理平均分别减少了20.9%、33.3%的径流流失和30.0%、42.0%的泥沙流失,表现出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PTS处理减流减沙效果更显著.对地表径流水体氮素的形态及其比例分析表明,可溶性氮素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占55.6%~70.4%;可溶性氮素以硝态氮为主,可溶性有机氮次之,铵态氮所占比重较低.PT和PTS处理均能有效降低径流氮的流失量,可分别降低39.1%和52.5%的氮素流失量,有助于水体环境的保护,这为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的控制、重点水源地的水质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