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七带石斑鱼仔鱼摄食习性的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人工育苗条件下,采用轮虫与牡蛎受精卵两种开口饵料,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开口单喂轮虫(A)、开口单喂牡蛎受精卵(B)、开口将牡蛎受精卵和轮虫混合投喂(C),分析对比不同饵料对仔鱼开口效果。通过观察5日龄仔鱼日摄食与4~20日龄仔鱼消化道饱满度的变化,探讨仔鱼摄食习性及光照与摄食的关系。结果发现,七带石斑鱼孵化开口后,投喂3d牡蛎受精卵者比直接投喂轮虫对仔鱼生长有明显的效果;10日龄前,B组在全长、肛前距、口裂宽方面都大于A、C两组,B组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为4.969%,分别是A、C两组的2.5与2.4倍,生长速度最快;5日龄仔鱼在09∶00~10∶00与13∶00~14∶00时间段,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期,光照强度分别为720~1018lx与865~923lx;4日龄仔鱼其饱食率较低,只有40%达到了3级摄食量,4~10日龄的仔鱼饱食率波动幅度较大,10日龄后开始逐渐上升,13日龄后基本可以达到100%。


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黄选1号”的选育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年收集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4个三疣梭子蟹野生地理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体,评估有效群体含量,制定合理保种模式;在5%留种率下,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新品种培育。到2010年经过连续5个世代选育,形成特征明显、性状稳定的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黄选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商品苗种进行对比测试。"黄选1号"收获时平均个体体重提高20.12%,成活率提高32.00%,全甲宽变异系数小于5%"黄选1号"新品种2010~2012年进行中试养殖200余hm2,养殖方法以"蟹、虾、贝、鱼"多品种生态养殖为主。结果显示,新品种收获时个体规格大、成活率高、整齐度好,平均单产提高30%;已推广到山东、河北及浙江等地,累计养殖面积6 000余hm2,获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群体选育“黄选1号”新品种“蟹 虾 贝 鱼”生态养殖


静止和充气培养条件下光强对龙须菜光合生理效应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充气和光强变化对大型海藻生长的影响,选择了常见的经济海藻龙须菜为实验材料,将静止和充气培养的藻体暴露在50μmol/(m2·s)(低光)、100μmol/(m2·s)(中光)和200μmol/(m2·s)(高光)下,测定其生长、光合作用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中光处理的龙须菜相对生长速率最大,光强过低或者过高均会抑制其生长。充气促进低光、中光和高光处理藻体的生长,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提高26.85%、31.82%和40.56%。充气可使低光处理的藻体光合作用速率和光合效率分别提高8.14%和4.26%,可使高光处理的藻体呼吸作用速率降低20.70%、Yield升高44.16%。这些结果说明,低光对生长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藻体光合作用受到光限制,而高光对生长的影响是因为藻体呼吸作用增强。充气可以缓解因为光线不足或者高光损伤而对龙须菜生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门湾和吕四近岸小黄鱼仔稚鱼耳石微结构特征比较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三门湾和吕四近岸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仔稚鱼的矢耳石微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一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由仔鱼期向稚鱼期过渡时形成的次生核;三门湾和吕四近岸海域在个体的生长、发育和次生核之间均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生长较快的个体,第一次生核形成的时间也较早,次生核数量亦多;两个海域小黄鱼的耳石微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吕四近岸的个体在仔鱼期耳石生长率更快(均值为0.039),第一次生核形成时间较短(均值为37日龄),次生核数量较多(7~8个),表明吕四近岸个体具有较快的生长率和发育速度,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吕四近岸的个体在仔鱼期所经历的水温较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矢耳石的微结构特征可以反映野生小黄鱼的早期生长发育状况,不同海区小黄鱼仔稚鱼的矢耳石微结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可以用于区分小黄鱼不同海域栖息的个体,将为小黄鱼早期资源补充过程和早期选择性死亡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苯甲酸雌二醇的残留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前处理以及仪器方法的研究和优化,建立水产品中苯甲酸雌二醇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经甲基叔丁基醚提取,LC-C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甲醇-水溶液定容后离心去脂。采用甲醇-水为流动相,经Waters XBridge RP-18色谱柱(150mm×4.6mm,5m)分离后,电喷雾串联质谱测定,以甲羟孕酮-D3为内标进行定量。在标准添加水平1~10g/kg范围内,加标回收率为77.9%~113.5%,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9.4%,定量限为1g/kg。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各种水产品中苯甲酸雌二醇残留量的测定。


盐碱地池塘半滑舌鳎驯化养殖技术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营口增殖实验站炮台基地地处辽河入海口,土地性质为盐碱地。为找到理想养殖品种,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2012年6月,从天津购入半滑舌鳎苗种500尾于营口增殖实验站炮台基地盐碱地池塘进行驯化养殖试验。经过4个月盐碱地池塘养殖,共收获462尾,成活率高达92.4%,因有天然饵料同时投喂配饵,其生长状况良好,平均月增重80 g。通过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说明不同密度下养殖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增重率差异显著。试验结果说明盐碱地池塘养殖半滑舌鳎具有可行性。


转基因鲤试验湖泊浮游动物的动态监测
《水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客观评价转基因鲤的生态风险,构建了转基因鲤生态安全研究人工湖泊生态系统。于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对试验湖泊中的游动物群落进行连续监测,研究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湖泊中的浮游动物有104种,其中原生动物30种,占总种数28.8%;轮虫52种,占50.0%;枝角类13种,占12.5%;桡足类9种,占8.7%。浮游动物密度在4年间呈下降趋势,2007年下半年最高,平均密度为17239.1个/L;2010年最低,平均密度为3547.4个/L;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变化则有所差异,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8年的平均生物量最高,为3.17mg/L,2010年最低,为1.45mg/L。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1.30~2.14,其中2007年冬季最低,为1.30,Margalef多样性指数(d)为0.63;2010年秋季最高,H'为2.14,d为2.86;均匀度指数(E)的变化范围较小,为0.49~0.68。研究表明,转基因鱼对浮游动物群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随时间推移,该影响在逐渐减弱;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随时间的延续而增加,湖泊水质有变好的趋势。


剑尾鱼脑细胞系的建立及细胞色素P4501A的诱导表达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构建剑尾鱼脑细胞系并探讨其细胞色素P4501a(CYP1A)基因的诱导效应,实验通过胰蛋白酶消化法对剑尾鱼脑组织进行体外培养,经连续继代培养,建立了可稳定传代的脑细胞系,命名为SFB。SFB最适培养液为含有15%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和L-15等比混合培养液,培养条件为27℃,5%CO2。生长特性研究表明,第65代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3.048h,显示出旺盛的生长和分裂能力。染色体分析发现,培养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为48条,SFB核型公式为2n=2st+46t,臂指数(NF)=48,与剑尾鱼一致。诱导实验表明,SFB在10-8~10-5mol/L的苯并(a)芘诱导下,CYP1A mRNA表达量显著提升,且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脑细胞系的建立为剑尾鱼的毒理学评价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为其系统的生态毒理学应用打下基础。
关键词: 剑尾鱼 脑细胞系 细胞色素P4501A


光照强度对许氏平鲉幼鱼的生长、体组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不同光照强度(0、100、500、1 000、2 000、4 000和6 000lx)条件下,研究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的生长、体组分和能量收支情况。结果表明,光照强度为1 000lx组的许氏平鲉幼鱼末体重最高,但与100、500和2 000lx组的末体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组的饲料转化率和能量转化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峰值均出现在1 000lx组;而消化率的最高值却出现在0lx组(P<0.05)。除灰分含量外,各处理组的体组分和体能值均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P>0.05)。本研究由许氏平鲉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w和SGRe)与光照强度(L)的回归方程得出其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范围为610~630lx。各处理组的能量收支方程表明,生长能和呼吸能主导许氏平鲉幼鱼的能量分配模式。


嫩江下游春、秋两季浮游动物数量特征与群落结构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和监测嫩江下游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维持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于2011年5月(春季)和9月(秋季),对嫩江下游10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法对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门21属36种。其中:轮虫种类最多,11属21种,占61.8%;原生动物7属9种,占26.5%;桡足类2属4种,占11.7%;未发现枝角类。两季浮游动物的丰度波动于900~3 900 ind./L之间,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为0.09~4.67 mg/L。在优势种种类组成上,原生动物有两种:小口钟虫(Vorticella microstoma)和绿急游虫(Strombidium viride)。轮虫有5种:浦达臂尾轮虫(Brachionus budapes-tiensi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quadridentat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长刺盖氏轮虫(Kellicotticalongispin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桡足类有一种,为无节幼体(Nauplius larva)。用多维尺度分析各采样点数据可以看出:春季(5月)分为4个不同的群落;秋季(9月),分为3个不同的群落。多维尺度分析图可以清楚地显示各采样点之间浮游动物群落的距离(即相似性),同时也表明各点位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