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田养殖水产品农残安全性调查与分析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3
摘要:稻田养殖水产品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推广.与此同时,稻用农药对水产养殖产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本研究自2009年至2012年先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和江苏省的主要稻田养殖区,分别以禾花鲤、克氏螯虾和中华绒螯蟹为对象开展了农药残留情况调查研究.了解了项目实施区域稻田使用的农药种类,检测了稻田养殖禾花鲤、小龙虾、河蟹产品中甲胺磷、毒死蜱、克百威、杀虫双、噻嗪酮、三环唑、吡虫啉、敌敌畏、氟氯氰菊酯、五氯酚钠、林丹、硫丹、DDT等14种农药残留.其中,仅有禾花鲤中毒死蜱、小龙虾中林丹和呋喃丹及河蟹中的DDT有检出.除个别稻田养小龙虾中呋喃丹和林丹的残留量将导致消费者在正常消费量的情况下,对呋喃丹和林丹的暴露量超出ADI值,从而可能构成健康风险.其他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不会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显著风险.


国内外鱼类产品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比分析
《水产科技情报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比较了我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以及和欧盟、日本、美国、韩国等主要水产品贸易国在鱼类产品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方面的异同,分析了我国鱼类产品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今后制定更加完善的鱼类产品相关标准提供参考。


中华绒螯蟹对10种常见饲料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氧化钇作为指示剂,按照"70%基础饲料+30%实验原料"的原则配制实验饲料,测定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63.72±1.67 g)对鱼粉、血粉、水解羽毛粉、肉粉、虾粉、肉骨粉、玉米蛋白粉、棉粕、花生粕和精米糠共10种大宗饲料原料的粗蛋白,能量和必需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除水解羽毛粉和肉骨粉外,中华绒螯蟹对动物性蛋白源的粗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比植物性蛋白源要高,蛋白消化率:血粉>虾粉>鱼粉>肉粉>棉粕>花生粕>精米糠>玉米蛋白粉>水解羽毛粉>肉骨粉;能量消化率:血粉>肉粉>虾粉>花生粕>鱼粉>水解羽毛粉>玉米蛋白粉>肉骨粉>棉粕>精米糠。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除了肉粉和精米糠)基本与对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趋势相似。综合以上,血粉、肉粉、虾粉、花生粕、棉粕和精米糠可作为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的选择蛋白源。相比之下,中华绒螯蟹对肉骨粉、水解羽毛粉和玉米蛋白粉的消化利用率较低,在生产中应谨慎使用。


温度对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毒力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温度对鱼源无乳链球菌毒力的影响机制,本实验研究了温度对无乳链球菌毒力相关参数(生长、粘附、入侵、毒力基因表达以及对罗非鱼致死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培养温度下(25~40℃)无乳链球菌的生长速度不同,37℃为其最适生长温度,25℃时生长速度最慢;25~34℃内无乳链球菌粘附在惰性基质上的菌体对应的吸光值(OD590nm)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7℃时显著增加,40℃时又急剧下降;罗非鱼在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各时间点(6、12、24和48 h),鱼体脑组织中菌量随注射菌体培养温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与不同培养温度下的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致死率呈正相关;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的表达也与培养温度相关,hly和cfb基因的表达量随菌体培养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分别在34和37℃处达到峰值,不同培养温度下无乳链球菌sip基因表达的变化幅度较小,而scpB基因的表达则随培养温度增加而下降;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致死率随其培养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低温(25和28℃)培养条件下的菌体对罗非鱼致死率较低(<20%),37℃时致死率最高66.67%±6.67%。以上结果表明温度参与无乳链球菌生长、粘附、转移、入侵和部分毒力基因表达的调控,它们共同影响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毒力。


马氏刺蛇尾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马氏刺蛇尾(Ophiothrix marenzelleri Koehler)的饵料选择性、摄食率和摄食行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马氏刺蛇尾仅能摄食悬浮的有机颗粒,对食物种类没有选择性,但对悬浮颗粒的粒径具有选择性。观测结果显示,其摄食的食物粒径范围为10~1 000μm,食物种类包括动植物碎屑、细胞较大的海洋微藻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等。因此,马氏刺蛇尾的食性属杂食性,是蛇尾中食微类群的成员。马氏刺蛇尾不摄食时,常处于静止状态或腕末端翘起;摄食时数条腕翘起在水中摇动,通过腕部的管足摆动将水体中的适宜食物颗粒聚集成球状颗粒运送到口中。小规格马氏刺蛇尾的摄食率显著高于较大规格蛇尾(P<<0.05),马氏刺蛇尾在一昼夜中的摄食高峰出现在8:00~14:00,但是全天均有蛇尾摄食,其昼夜摄食节律属于无明显节律型。


工业化水产苗种繁育设施系统构建
《海洋与渔业(水产前沿) 》 2013
摘要:@@@@在我国现代水产种业“育——繁——推”的构架中,以工业化的理念与手段,提高规模化繁育的生产效率是确保品种优良性状、稳定苗种生产、提高生产效益的必然要求。


网箱养殖条件下呋喃西林代谢物SEM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组织分布及消除规律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分析呋喃西林主要代谢物氨基脲(SEM)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结果表明:在停药1 h后,血液和肾脏中的SEM浓度达最大值,分别为(37.5±7.45)ng·mL-1和(383.3±89.20)μg·kg-1;在停药2 h后,肌肉、皮肤、肝脏中的SEM达到最大值,其浓度分别为(33.3±8.25)、(168.2±43.47)和(105.0±48.40)μg·kg-1;在480 h时,肌肉中的SEM浓度是其残留判定值(1μg·kg-1)的1.1倍;在1080 h时,血液、皮肤、肝脏和肾脏中的SEM分别是其残留判定值(1μg·kg-1)的1.17倍、8.75倍、1.0倍和5.47倍;在1440 h(60 d)时,血液、肌肉和皮肤中的SEM平均浓度分别为(0.57±0.25)ng·mL-1、(0.28±0.03)和(0.83±0.24)μg·kg-1,而在肝脏和肾脏中,未检测出SEM;在2160 h(90 d)时,血液和各组织中均未检测出SEM.SEM在血液和各组织中消除半衰期T1/2为血液(11.11 d)>皮肤(9.02 d)>肌肉(8.25 d)>肾脏(7.40 d)>肝脏(6.71 d).皮肤中SEM浓度高于肌肉组织,而且残留时间长.整个实验期间平均水温为28℃,在斑点叉尾鮰苗种各组织中,消除SEM至少需要2520℃.d.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呋喃西林代谢物 氨基脲 组织分布 消除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明对虾肝胰腺及鳃SOD、GST和MDA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一株能产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的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株),研究其是否能通过引发中国明对虾的脂质过氧化作用而发挥其毒性作用。塔玛亚历山大藻粗提液经肌肉注射方式染毒中国明对虾,于染毒后1、3、6、12、24和48 h测定肝胰腺和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染毒后1~6 h,中国明对虾肝胰腺和鳃组织SOD,GST活性均增加,12和48 h鳃组织的上述指标受到抑制。中国明对虾肝胰腺MDA含量除1 h外未见明显改变,鳃中MDA含量随时间增加呈升高趋势。研究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粗提液对中国明对虾的鳃具有脂质过氧化作用,引起MDA含量增加,SOD和GST活性降低。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中国明对虾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 丙二醛(MDA)


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体重和叉长的遗传力估算
《遗传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体重和体长作为鱼类的生长性状,是鱼类育种工作中最重要的生产性状之一,而在冷水鱼生产实践中通常利用叉长代替体长。文章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定向人工授精技术建立了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masou)29个全同胞家系和14个半同胞家系,并测定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12月龄和24月龄的体重和叉长数据资料,进而利用方差分析法评估了作为引进种的山女鳟第六代群体体重和叉长的遗传力。结果表明:(1)山女鳟整个生长阶段叉长的变异系数明显低于体重变异系数,24月龄时的变异系数明显低于12月龄时的变异系数;(2)山女鳟在12月龄和24月龄雄鱼间和雄鱼内雌鱼间体重和叉长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3)山女鳟雌性亲本12月龄和24月龄体重和叉长的方差均大于雄性亲本的方差;(4)山女鳟12月龄体重的遗传力估计值为0.41~0.51,叉长的遗传力的估计值为0.46~0.54;24月龄时体重的遗传力估计值为0.55~0.60,叉长遗传力的估计值为0.53~0.59;(5)山女鳟体重和叉长性状属于中高遗传力,对山女鳟引进群体生长性状进行选择育种潜力巨大,预期能取得较好的遗传进展。研究结果为山女鳟选择育种相关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参数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