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锦鲤摩氏摩根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2009年山东某养殖场锦鲤病病原,本研究从病鱼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实验证实编号为A400502的分离株为该病的致病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周生鞭毛,大小为0.5μm~0.7μm×1.0μm~1.5μm。其生化特征为鸟氨酸脱羧酶、尿素酶、酚红反应阳性,赖氨酸脱羧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和比对结果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该菌与登录号为EF455493的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 morganii)的同源性高达99%,因此将该菌鉴定为摩氏摩根氏菌。26种药物的敏感实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对复达欣、庆大霉素、新霉素等11种药物高度敏感。
关键词: 锦鲤 摩氏摩根氏菌 16S rDNA 鉴定 药物敏感


IPCC驱动下的林地碳汇估算方法进展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最新颁布的《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主要包括林地、农田、草地、湿地、人类聚居地和其他土地的碳汇功能及其估算方法,其中水产养殖水域被列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碳汇功能及其估算方法尚未给出。因林地碳汇研究起步最早,也最成熟,且农田、草地、湿地和人类聚居地是在林地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本研究在《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框架下详细介绍了林地碳汇估算方法的进展情况,希望从中找到对水产养殖碳汇研究的启示。


海洋细菌N3对几种赤潮藻的溶藻效应
《环境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暴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得到1株海洋溶藻细菌(编号N3),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和常见赤潮生物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为实验藻种,利用液体感染法研究了该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效应及溶藻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3对中肋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均无溶藻活性,而菌悬液的体积分数为2%和10%时分别对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原甲藻有较好的溶藻效果,但溶藻现象不同.菌株N3可使锥状斯氏藻的细胞变形,胞内物质分布不均匀并最终死亡;使海洋原甲藻的藻细胞膨胀变形,细胞膜内物质聚集于一端,最终藻细胞破裂死亡.菌株N3对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原甲藻的溶藻方式相同,均以直接溶藻为主.菌株N3的菌悬液以2%、1%和0.1%的体积分数接种到锥状斯氏藻藻液中时,细菌的密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处理组中藻细胞在120 h内全部死亡,而1%和0.1%处理组藻细胞的增长率略低于对照组.菌株N3的菌悬液以10%、5%和1%的体积分数接种到海洋原甲藻藻液中时,细菌的密度呈下降趋势,10%和5%处理组中藻细胞至120 h时死亡率分别为78%和70%,而1%处理组的藻细胞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电镜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鉴定结果表明,菌株N3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
关键词: 溶藻细菌 锥状斯氏藻 海洋原甲藻 溶藻效应 大鹏湾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放流亲蟹对环境的生理适应
《水生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按回捕日期取样测定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标志放流前后血清与肝胰腺的生理指标,初步研究了放流亲蟹对长江口环境的生理适应过程。结果表明,在放流后6d,亲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血清甘油三酯(TG)和血蓝蛋白含量均降低,SOD、CAT和TG在放流后9d达到较低水平,其中SOD活性和TG含量较放流前显著降低(P<0.05);肝胰腺酸性磷酸酶(ACP)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质(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和肌酐(CREA)水平在放流后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放流后79d,肝胰腺SOD、CAT、ACP与血清ALP、ALT、AST活性均恢复至放流前水平(P>0.05),而血清TP、血蓝蛋白、ALB、TC、TG、CREA含量较放流前均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指标表明,中华绒螯蟹亲蟹在放流后6d内出现免疫力下降、代谢增强等反应,放流22d后亲蟹各项机能逐步恢复,并在70d后接近或达到放流前水平。建议今后放流前对亲蟹进行环境适应性驯化,以便提高亲蟹增殖放流效果。


赖氨酸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清生化及游离必需氨基酸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赖氨酸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清生化及血清中游离必需氨基酸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3.34±0.03)g的团头鲂幼鱼540尾,随机分成6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赖氨酸含量为1.29%、1.71%、2.09%、2.48%、2.88%、3.27%的饲料,养殖实验为10周。研究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2.48%赖氨酸实验组显著提高了团头鲂幼鱼的鱼体末重、增重率、特定增重率、氮沉积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显著降低了饵料系数,但不影响存活率;(2)2.09%赖氨酸实验组显著提高鱼体蛋白含量和降低脏体比系数,2.88%、3.27%赖氨酸实验组显著降低了粗灰分含量;(3)3.27%赖氨酸实验组显著提高了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总蛋白含量;2.14%赖氨酸实验组显著降低了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2.88%赖氨酸实验组显著降低了血清中尿素含量;(4)除血清亮氨酸和缬氨酸之外,2.88%赖氨酸实验组显著提高了血清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同时,随着饲料中赖氨酸水平的增加,血清中总必需氨基酸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以鱼体特定增重率和蛋白沉积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团头鲂幼鱼饲料中赖氨酸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饲料干重的2.36%(饲料粗蛋白含量的6.96%)和2.22%(饲料粗蛋白含量的6.53%)。


鱿鱼足酶法去皮工艺的优化
《食品与机械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秘鲁鱿鱼足为原料,选用动物蛋白水解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酶解去除鱿鱼足表皮,确定优选酶。进而对酶的料液比、酶解温度、时间、酶加量进行考察。参照单因素试验的结果,选取动物蛋白水解酶为优选酶,应用响应面方法,以酶解温度、酶添加量、酶解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酶解后产品的L*值和感官综合评分为双重响应值,对鱿鱼足去皮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确定鱿鱼足酶解去皮最佳工艺参数:添加量0.25%(以物料重计)、料液比确定为2∶10(m∶V)、酶酶解温度61℃、酶解时间45min,该条件下酶解的鱿鱼足色泽洁白,皮肉完全分离,质地变化小,去皮效果理想。


池塘养殖复合生态浮床的设计
《科学养鱼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形式,研究发现,养殖外部水源环境日益恶化,给水产养殖者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养殖者为了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多采用高密度放养、大量施肥、投饵的养殖模式,导致水体中的残余饵料和鱼类排泄物大量积聚,水中有机物、氮、磷等含量猛增,造成了池塘养殖的病害频发和药物的乱用,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绿原酸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系统及抗低盐度胁迫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绿原酸调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淋巴抗氧化系统功能及抗低盐度胁迫的效果进行了评价。360尾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4组,分别投喂含有0、100、200和400 mg/kg绿原酸的饲料28 d,随后将对虾从盐度为32的天然海水直接转入至盐度为10的水中胁迫72 h。结果表明,在正常养殖条件下,绿原酸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血淋巴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tive capacity,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均无明显影响,然而投喂含有绿原酸的饲料14 d,对虾血淋巴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性和血淋巴细胞GPx和CAT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盐度胁迫24 h,绿原酸组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较对照组提高10%,但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盐度胁迫24 h,各组凡纳滨对虾血淋巴T-AOC、SOD和GPx活性与胁迫前相比均显著增加,说明低盐度胁迫条件下机体产生了抗氧化胁迫反应,同时绿原酸组对虾血淋巴GPx、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盐度胁迫72 h,绿原酸组对虾血淋巴T-AOC、GPx和CAT活性和血淋巴细胞GPx和CAT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绿原酸可有效调节凡纳滨对虾的抗氧化系统功能,增强对虾对于低盐度胁迫下的适应能力。


超声辅助-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联用测定鱼肝脏中喹烯酮的残留量
《分析测试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快速、准确、灵敏检测鱼肝脏中喹烯酮的超声辅助-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AE-QuEChERS/HPLC-MS/MS)联用方法。对萃取溶剂、萃取方式与时间、分散吸附剂的种类及质量等条件进行了考察与优化。方法以乙酸乙酯为萃取溶剂,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与石墨化炭黑(GCB)为固相分散吸附剂,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100μg/L,相关系数(r)为0.998 8。方法检出限(LOD,S/N=3)为5μg/kg,定量下限(LOQ,S/N=3)为10μg/kg。采用该方法对杂交鳢的空白肝脏进行检测以及加标回收实验,在10、25、100μg/kg 3个加标水平下,加标回收率为98.6%~110.0%,相对标准偏差(n=3)为5.9%~10.1%。将方法用于杂交鳢体内残留消除规律的研究,发现喹烯酮在杂交鳢体内消除较快,消除半衰期为2.31 h,表明喹烯酮用于杂交鳢的养殖是安全的。
关键词: 超声辅助萃取 固相分散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肝脏 喹烯酮


科研院所如何做好新旧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衔接
《中国总会计师 》 2013
摘要:2012年2月7日,财政部签署了第68号令,公布修订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后的《财务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通知要求各级财政财务部门,在执行新《规则》前,应严格按照新《规则》的规定和要求,建账立制,做好资产、负债、专用基金等方面的清查和核实工作。同时,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结束旧账,建立新的会计科目,做好新旧《规则》的衔接工作。但据调研,由于此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