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源醋酸钙不动杆菌表型及分子鉴定
《海洋与湖沼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的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从濒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血液中分离到的菌株SY-1进行了致病性、表型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药敏试验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盐度5—30、pH6—8,温度10—42℃的LB液体培养基中均能生长,具有脲酶。该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存取号:JX164201,长度1435bp)与其它不动杆菌属菌的16SrRNA基因同源性相似性在99%—100%之间,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菌株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人工回感可导致异育银鲫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恩诺沙星、强力霉素、萘啶酸、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等10种抗生素敏感;对羧苄青霉素、诺氟沙星、大观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等14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氟苯尼考等15种抗生素耐药。
关键词: 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致病性 药敏试验


基于S7核糖体蛋白基因部分序列的石鲈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核DNA分子标记S7核糖体蛋白基因内含子1部分序列对分布于南海及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周边海区的石鲈属鱼类11种,结合石鲈亚科其他属如仿石鲈属,异孔石鲈属,八带石鲈属及锯鳃石鲈属等21种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最大简约法以及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上,石鲈属的种类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系,除了大斑石鲈,断斑石鲈等6种石鲈属鱼类聚成一石鲈属的分支外,其他石鲈属种类都位于进化树的不同位置。侧扁石鲈与八带石鲈聚在一起,大棘石鲈与异孔石鲈属聚在一起。红海石鲈与纵带石鲈与仿石鲈属的种类关系较近,佩氏石鲈最先分化出来,位于整个石鲈亚科分支基部。该分类关系与其各自的地理分布情况有着一定的联系。


肌肉酶对宰后鱼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肉在贮藏过程中物理、化学和生化性质都会发生改变。大量研究表明,鱼肉性质的变化与其肌肉中许多内源性酶类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几种与肉的品质或肉的成熟有关的肌肉酶的结构特点、作用机理以及对鱼肉品质的影响;并就肌肉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多性状复合育种方案的遗传和经济评估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多性状复合育种方案,模拟选择20个世代,预测和评估目标性状(收获体重(BW),存活率(SR)和饲料摄入量(FI))的遗传进展及经济效益。利用选择指数理论,估计目标性状的选择反应和遗传进展;通过三级金字塔传递系统(核心群、扩繁群和生产群)放大遗传进展并计算其经济效益;对影响利润(RP)和效益成本比率(BCR)的生物学参数(遗传力、育种目标是否包括FI),经济学参数(对虾价格、饲料价格、贴现率、初投资、年费用)和运行参数(首次回报年份、扩繁效率)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基础参数值下,BW、SR和FI每个世代的选择反应分别为0.81g、1.41%和1.30g;以1 000尾虾为单位计算,BW、SR和FI的经济加权值分别为32元,20元和-8元,育种目标的遗传进展为43.69元,育种方案执行20年产生的RP和BCR分别为8 660.99万元和14.34。敏感性分析显示,生物学参数中,目标性状遗传力变化对RP和BCR影响程度中等,遗传力值越高,RP和BCR越大;将FI经济加权值设为0,育种方案的RP和BCR明显高于基础参数。经济学参数中,对虾价格的变化对RP和BCR影响较大;饲料价格、贴现率和年费用的变化对RP和BCR影响较小,但初投资变化对BCR影响较大。运行参数中,首次回报年份越晚,RP和BCR越低。扩繁效率是影响RP和BCR的最重要因素。高扩繁效率下,生产群规模扩大1 736.15%,RP和BCR分别提高1 866.92%和1 736.75%。
关键词: 多性状复合育种 选择反应 遗传进展 利润 效益成本比率


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的时空变化趋势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广东沿岸牡蛎体内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和时空分布情况,于1989—1993年和2003—2012年间每年3月份采集广东沿岸海域的近江牡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DDTs的含量,同时结合1980—1985年广东省海岸带污染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的残留量、时空分布和组成特征,并评价了其食用安全性与生物质量。结果显示,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检出率为96.9%,检出的样品中含量范围为0.11~76.3 ng/g,平均值是(3.87±7.40)ng/g。在时间上,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含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为显著下降阶段,2003—2007年先小幅反弹后略微下降,2008—2012年总体呈归于平稳的趋势,且该时段各年份间无显著差异。空间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珠江口岸段牡蛎体DDTs含量远高于粤东、粤西岸段,随着时间推移,3个岸段之间含量差距逐渐缩小,1989年之后各年间3个区域DDTs平均含量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DDTs的组分特征分析显示,广东沿岸海域牡蛎体内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残留,但在1989—1993年和2003—2007年时段内可能有三氯杀螨醇来源的DDTs输入。结果表明,就DDTs而言,广东沿岸海域所有样品均未超我国相关残留限量标准,近年来大部分站点牡蛎食用安全,生物质量状况良好。


大型藻类规模化养殖水域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估算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山东俚岛湾大型藻类养殖水域作为研究区域,根据2011年4、8、10月和2012年1月4个航次的大面调查获得的pH、总碱度(TA)、叶绿素a等基础数据,分析了该区域表层海水溶解无机碳(DIC)体系各分量的浓度、组成比例及时空变化特征,估算了海-气界面CO2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该区域表层海水DIC、HCO-3、CO2-3及CO2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2024.8±147.0、1842.4±132.1、170.0±42.8和12.4±2.5μmol/L。养殖区与非养殖区之间DIC、HCO-3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而CO2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表层海水pCO2和海-气界面CO2的交换通量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87.8±37.9μatm和-32.7±17.2mmol/m2.d,养殖区与非养殖区之间、不同季节之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大型藻类的养殖活动有利于海洋对大气CO2的吸收。


2种蛋白水平的饲料循环投喂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种蛋白水平分别为27.49%(以下简称a)和20.55%(以下简称b)的饲料循环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10±0.05)g的奥尼罗非鱼,研究投喂方式对其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共设置7种投喂方式:(1)连续投喂a(A组);(2)连续投喂b(B组);(3)1 d投喂a接着1 d投喂b(1A/1B组);(4)2 d投喂a接着2 d投喂b(2A/2B组);(5)2 d投喂a接着3 d投喂b(2A/3B组);(6)3 d投喂a接着2 d投喂b(3A/2B组);(7)3 d投喂a接着3 d投喂b(3A/3B组),每种方式设3个平行试验组,共进行60 d.结果发现:B组的生长表现最差;1A/1B、2A/3B、3A/2B组的特定生长率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蛋白质效率、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A组(P<0.05),养殖成本显著低于A组(P<0.05);A、3A/2B、3A/3B组的脏体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1A/1B组的成活率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A、1A/1B、2A/3B、3A/2B组的全鱼水分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A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除B组外,各组全鱼粗蛋白含量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循环投喂的方式对血清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与A组相比,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降低,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水平提高,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增加.结果表明3A/2B组的投喂方式最佳.


一种杂交鲤四种经济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柏氏鲤和荷包红鲤抗寒品系杂交F21个家系的92尾个体为材料,用300个微卫星(SSR)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其长度为2 471.7 cM,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0.75 cM,在此基础上对体长(SL)、体厚(BT)、体高(H)和体质量(W)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7个QTL区间分布于6个连锁群。4个体长的QTL中,位于LG5、LG7和LG19的QTL为显著水平(P<0.05),位于LG32的QTL为极显著水平(P<0.01),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5.14%~10.2%;4个体厚的QTL中,位于LG11(两个QTL)和LG32上的QTL为显著水平(P<0.05),位于LG5的QTL达极显著水平(P<0.01),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6.42%~8.43%;6个体高的QTL中,LG5,LG10,LG11,LG19,LG32上的QTL为显著水平(P<0.05),LG7上达极显著水平(P<0.01),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5.92%~8.95%;3个体质量的QTL中,位于LG5和LG7上的为显著水平(P<0.05),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5.55%和8.36%,LG32上达极显著水平(P<0.01),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6.44%。本研究采用了两个不同品系的杂交子代为作图群体,丰富了QTL研究群体的多样化,为今后不同鲤品系或品种间的QTL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的比较和共性QTL的发掘等奠定基础,进而指导鲤分子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