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ORF093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病的鳜体内获得ORF093基因。采用PCR方法扩增ISKNV ORF093基因全长,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IPTG诱导表达,Ni柱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重组093蛋白血清,免疫印记分析兔抗血清的特异性,中和实验和免疫保护实验分析重组093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ISKNV重组093蛋白可以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制备的兔抗血清可以特异性识别重组093蛋白,对ISKNV具有中和作用,可给鱼体提供至少10 d的100%预防保护;重组093蛋白对ISKNV的攻击具有保护作用,攻毒后15 d,093免疫组平均相对保护率为45.3%。结果说明重组093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可作为ISKNV候选疫苗抗原和治疗血清制备抗原。本研究通过中和实验及免疫保护实验对重组093蛋白的免疫原性进行分析,旨在为鳜ISKNV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我国海洋捕捞产值修正与渔获平均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海洋捕捞产量与产值数据是反映我国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状况的客观依据,对于分析产业现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渔业统计部门已对1997—2006年间海洋捕捞产量指标进行了修正,但同期产值数据却未作调整。通过对1997—2006年我国海洋捕捞产量统计数据调整前后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借助未调整的海洋捕捞产值数据,在提出3点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基于产值回溯的修正原理和基于平均价格回溯的修正原理,并对1997—2006年海洋捕捞产值进行了修正。结果显示,2种不同原理对海洋捕捞产值的修正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并最终以2种不同原理修正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结论;从修正后结果看,海洋捕捞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3.59%。还分析了1997—2011年海洋捕捞产品平均价格增长趋势特征。1997—2006年海洋捕捞产值修正结论将为有关政府部门、研究者进行海洋捕捞渔业产值经济分析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 海洋捕捞 产值 数据修正 渔获 平均价格 变化趋势


洛氏觞肌肉某些营养成分分析和肉质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营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洛氏触(Phoxinus7agowskiiDybowskii)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觞属PhoxiFlUSAgasSiZ,曾用名长尾觞、拉氏缄,渔民常称为柳根池.洛氏觞为江河野生的小型经济鱼类,自然状况下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及黑龙江流域,该鱼身体较长,稍侧扁,呈纺锤形,背部灰黄色,有小黑斑点,自背部正中至尾柄有不明显的黑条纹,腹部和体侧银黄色或银白色.
关键词: 营养价值评价 营养成分分析 蛋白质 肉质 肌肉 经济鱼类 新疆北部 分类学


海藻中铝形态分析技术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分析海藻及其制品中三价铝的方法,用提取液0.040mol/L氢氧化锂+0.006mol/L吡啶-2,6-二羧酸+0.090mol/L冰醋酸在70℃恒温水浴摇床中浸提2h,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ICP-MS检测。样品加标量在5.0mg/kg和50.0mg/kg时的平均回收率在90.8%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均<4%(n=5)。本研究证明,该方法测定海藻及其制品中的三价铝较为准确、可靠,可为制定农业行业标准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铝 形态 海藻 高效液相色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面积与净化面积的配比关系研究(英文)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 2013
摘要: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构建实现了养殖废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分级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但此前的研究并没有详细计算养殖面积和净化面积合理的配比关系.通过参照水生植物对养殖尾水中污染物的吸收能力和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再结合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管理的一般规律,给出了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中养殖池塘面积和净化池塘面积之间配比关系的计算方法.利用该计算方法来解释此前相关的研究实例,也证明是可行的.该计算模型的构建为今后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中降低经济成本,为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的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淡水池塘 循环水养殖 养殖面积 净化面积 计算方法


罗非鱼TRAP分子标记反应体系优化设计方案的比较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target region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TRAP)是一种新型功能性分子标记,比较了L16(45)正交试验和单因素方法优化罗非鱼(Oreochromis spp.)TRAP反应体系。2种分析方法结果中dNTPs浓度、随机引物浓度、DNA浓度相同而镁离子(Mg2+)浓度和TaqDNA聚合酶浓度不同,不同因素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正交设计方法比单因素法更简单、科学、合理。该试验获得罗非鱼15μL TRAP最优反应体系为DNA模板浓度为60 ng、Mg2+浓度为1.5 mmol.L-1、dNTPs浓度为0.3 mmol.L-1、TaqDNA聚合酶0.5 U、随机引物浓度为7 pmol.L-1和固定引物浓度为10 pmol.L-1。该反应体系在4个罗非鱼群体中验证,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该反应体系的建立为TRAP标记应用于罗非鱼遗传多样性评价、种质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印度洋金枪鱼渔业中鲨鱼兼捕率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3
摘要:鲨鱼作为金枪鱼渔业中主要兼捕种类之一,其兼捕率却较少见报。本文利用印度洋1950~2010年金枪鱼渔业生产统计数据,分析了不同作业渔具的鲨鱼兼捕率。结果表明,印度洋金枪鱼渔业中鲨鱼平均兼捕率为9.30%,其中流刺网、线钓、延绳钓、围网以及其他作业渔具兼捕率分别为22.14%、16.27%、2.59%、0.43%和56.95%,且流刺网的鲨鱼兼捕量为最高。该区域兼捕鲨鱼共计19种(包括未定种),每种作业渔具未定种的捕捞量占比最高。建议在印度洋海域有针对性地发展选择性渔具,加大鲨鱼物种鉴别和数据统计能力,综合利用兼捕物种,增加经济价值。


虾青素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3 CSCD
摘要:为提高虾青素的稳定性,采用超声的方法将卵磷脂和壳聚糖在水相溶液中自聚集形成散性的纳米粒。对影响纳米粒的制备与性质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卵磷脂/壳聚糖比例为5∶1到20∶1(w/w)条件下,超声15 min可形成稳定的纳米包载体系。粒径范围在137.51~139.46 nm之间且带有正电荷,粒径分布均匀。在电镜下观察为不规则的球状。制备得到虾青素纳米粒的包封率和包载量为51.02%和10.34%。虾青素纳米载体在pH 1.2、pH 6.8和pH 7.4的条件下,72h内释放约66.97%、30.34%和28.19%,具有较好的控制缓慢释放的作用。可见,壳聚糖/卵磷脂纳米载体是理想的虾青素功能食品载体。


底泥浸出液对脊尾白虾抗氧化解毒酶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糠虾幼体为实验材料,研究底泥浸出液对抗氧化解毒酶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用长江口水域的底泥浸出液与过滤海水按等比例间距稀释成4个体积浓度水平(1∶4,1∶2,1∶1,1.5∶1),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每一个浓度组设3个平行样本,进行20 d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进行20 d,底泥浸出液对糠虾幼体肌肉组织CAT酶活性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浸出液浓度与CAT酶活性表现出正相关的剂量效应关系。实验开始10 d,不同浸出液胁迫下,GST酶活性均出现增加受到诱导,实验20 d后,GST酶活性下降受到抑制作用,但不同浸出液浓度胁迫下抑制和诱导效应关系不明显。虾类肌肉组织3种基因(CAT、GSTD和HSP70)表达量基本都表现为实验开始10 d时升高,而实验20 d后表达量下降,仅为10 d数值的百分之一左右,表明底泥浸出液对CAT、GSTD和HSP70的3种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表达在一定时间内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但胁迫时间过长时,则产生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悬沙浸出液 脊尾白虾糠虾幼体 抗氧化解毒酶 基因表达


珠江河口沉积物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污染及毒性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除虫菊酯农药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亲脂性杀虫剂,它会随农田排水、降雨淋洗进入水体,最终进入沉积环境,故沉积物是其最终归宿之一。本研究针对珠江河口沉积物中菊酯类农药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它们的含量、组成比例、污染来源及其潜在毒性,为珠江渔业水生生态环境管理及掌握环境中有机污染情况提供依据,对保护渔业环境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5月采集珠江河口表层沉积物,采用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法(GC-ECD)对表层沉积物中联苯菊酯、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进行残留检测,并利用其对钩虾的生物毒性来评价沉积物的潜在毒性。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以干质量计)中7种菊酯类农药质量分数介于ND~6.59μg·kg-1(ND表示未检出),平均值为0.75μg·kg-1,其总质量分数与有机碳质量分数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组成比例表明,氯菊酯最多,占总量的57.63%,它的检出率为61.90%,甲氰菊酯其次,约占总量的16.39%,检出率为28.57%,氯菊酯占主要组成部分,可能与其在珠江三角洲居民生活中被大量使用及其降解速率有关;珠江桥采样点高浓度的菊酯类农药的检出(6.59μg·kg-1),可能与其靠近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广州有关;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珠江河口沉积物中菊酯农药处于较低水平;采用毒性单元TU(选用钩虾Hyallela Azteca的LC50)进行毒性评估,∑TU值范围为0~0.09,远远低于1,表明珠江河口拟除虫菊酯不存在生态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