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下游刀鲚生物学及最大持续产量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993~2002年长江下游刀鲚的生物学特征、单船产量变化及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汛期刀鲚平均体长为29.19 cm,平均体重为94.33 g;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相关,拟和方程为Y=0.004 8X2.906 9,丰满度系数为0.379。绝对怀卵量平均为23 695粒,相对怀卵量平均为229粒/g体重,成熟卵卵径平均为0.77毫米;绝对怀卵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Y=0.017 2X4.101,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305X-5 410.1。汛期种群以2冬龄为主。研究期内刀鲚平均汛期单船总产为393.14 kg;长江下游刀鲚年均捕捞量为891.51 t,应用Schaefer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为2 061.81 t。与历史资料相比,刀鲚个体小型化明显,种群结构简单化、低龄化,资源急剧下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中游施氏鲟、鳇捕捞群体结构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 2001年 5~6月, 对黑龙江中游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randt(155尾) 和鳇HusodaurlcusGeorgi(120尾) 的捕捞群体的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施氏鲟捕捞群体的结构特征: 全长平均为 147 7 (98~232) cm, 体重为 17 07 (3 5~62 65) kg, 年龄为 16 9 (8~29) 龄, 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为W= 6 9614×10-6L2 9281; 性比为 1∶1 87, 绝对生殖力为 433 496 7 ( 46 200 ~1 318 350) 粒, 相对生殖力为 11 173 3 (6 893~15 694) 粒 /kg, 卵径平均为 3 65 (3 0~4 5) mm,成熟系数平均为 22 49% (12 5% ~33 3% ); 捕捞群体数量 620尾, 计 12t。鳇捕捞群体的结构特征: 全长平均为 241 11 ( 191 ~340 ) cm, 体重为 225 23 ( 24 ~291 ) kg, 年龄为 25 92 ( 14 ~43 )龄, 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为W=1 4924×10-6L3 2944; 性比为 1∶1 5, 绝对生殖力为 1 118 732 5(700 440 ~ 1 515 360 ) 粒, 相对生殖力为 6 360 ( 4 377 ~ 8 770 ) 粒 /kg, 成熟系数为 13 58%(11 59% ~16 57% ); 捕捞群体数量 250尾, 计 114 8t。调查结果表明, 黑龙江中游施氏鲟、鳇资源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及壬基酚对鱼肝EROD酶的体外诱导
《中国环境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离体条件下,以鲤鱼肝脏EROD酶为生物标志物研究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及壬基酚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2种受试物对鲤鱼肝脏EROD酶均有激活作用.受试物浓度对EROD酶的活性的影响规律为高浓度时抑制,低浓度时诱导.试验时间和作用温度对离体条件下EROD酶的诱导有较大的影响,20℃的诱导温度和20min的诱导时间可得到较为理想的试验结果.离体条件下的鱼肝EROD酶的诱导是评价外来化学物污染效应的一种好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肠道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的初步研究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菱鲆肠道为材料,对大菱鲆消化生理中起重要作用的肠蛋白酶的分离纯化条件和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经Tris-HCl缓冲液抽提,硫酸铵分级分离,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获得大菱鲆肠蛋白酶Ⅰ的电泳纯制品,并对该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纯酶的分子量约为58kD。纯酶最适反应pH为9.0,最适反应温度50℃;pH稳定范围6.0~11.0,30℃以下酶活性稳定;Mn2+可激活大菱鲆肠蛋白酶Ⅰ,Cu2+、Zn2+、Ag+、Fe3+则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巯基蛋白酶抑制剂显著抑制大菱鲆肠蛋白酶Ⅰ的活性,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对大菱鲆肠蛋白酶Ⅰ无影响。50℃、pH9.0条件下以双倒数作图法得大菱鲆肠蛋白酶Ⅰ催化酪蛋白水解的Km值为2.92g.L-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鲤的形态特征及主要经济性状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CSCD
摘要:文章对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的形态特征和在高寒地区的池塘的生长、生活力、抗寒、肌肉营养成分等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鲤在生活力、抗寒、肌肉营养成分等经济性状与普通鲤经t值检验均无明显差异。而转基因鲤在体重、全长、体长、体高、头长等性状要明显大于普通鲤,主要表现在个体生长差异大,在试验鱼群体中最大个体体重比对照组群体中最大个体体重分别提高了52.5%,46.0%,76.0%,说明外源基因的导入对部分受体鱼有促生长效应,促进了转基因鲤的生长。在所测量的11种可比性状中,体长/体厚、体高/体厚,经数理统计分析与普通鲤均有显著差异,而其它9种性状,则无显著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黄鲷繁殖特性及诱导产卵的初步研究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初步研究了黄鲷(Dentex tumifrons)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诱导产卵。根据养殖记录并辅以鳞片的年轮鉴定,可催产的初次性成熟最小雌性黄鲷为2龄,体长14 cm,体重110 g。按体长区分,20 cm以下的黄鲷雌雄比为1∶0.15;20 cm以上的黄鲷雌雄比为1∶0.45。每年有二个产卵期分别在3~5月和11月。黄鲷属卵巢发育不同步、分批产卵类型鱼类。黄鲷每个产卵季节的个体怀卵量为5 400-27 000粒,平均15 000粒左右。经催产后产出的黄鲷受精卵平均卵径886μm,平均油球径184μm。受精后围卵周隙约16μm。在水温20.0~22.0℃、盐度34的条件下,历时36 h 40 min完成胚胎发育,孵化出仔鱼。在养殖条件下,对3龄以上的黄鲷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比较适宜,诱导产卵的成功率较高。用15μg+5 mg/kg的LHRH-A2+DOM能有效地催产Ⅵ期性腺黄鲷产卵。水温等环境因子的改变能使黄鲷春季产卵比自然海区的黄鲷提前1~2个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3种鲟形目鱼类线粒体DNA的PCR-RFLP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白鲟科和鲟科的13种鲟鱼为研究对象,设计7对特异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线粒体DNA(mtDNA),扩增片段大小在2~3kb,总长度约为整个mtDNA的97%。同时利用3个限制性内切酶,即MboⅠ、CfoⅠ和HaeⅢ对13种鲟形目鱼类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总共检出233条电泳带,其中209条有多态现象,表明鲟形目鱼类mtDNA存在广泛变异。但是各个扩增片段的变异程度并不相同,其中NADH脱氢酶亚基基因的RFLP多态性较丰富,其次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基因,而两个rRNA基因最贫乏。说明在鲟形目鱼类mtDNA的进化中NADH脱氢酶亚基基因速率最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基因次之,rRNA基因最慢。分子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鲟科的6种鱼与匙吻鲟和白鲟分成两大支;鲟科中两种鳇鱼没有聚到一起,支持了鳇鱼不能作独立分类单元的观点。本研究旨为鲟形目鱼类遗传和进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鹏澳养殖水域溶解氧的变化及其与生态结构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大鹏澳网箱养殖水域周年的溶解氧(DO)水平监测数据,阐述网箱养殖区水体DO的水平、季节的变化、垂直变化和网箱养殖水体DO质量评价以及DO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鹏湾网箱养殖水域DO周年水平为3 86~8 01mg/L,氧饱和度为51 6%~103 6%,养殖水域DO水平低于非养殖水域的;冬、春季DO水平较高,均符合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要求。夏季DO水平普遍较低,超标率为95%;表层水DO水平略高于底层水,DO水平超标率分别为46%和66 7%;DO水平(全年)与pH值、盐度、叶绿素水平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 02,n=32),与水温、无机磷和无机氮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P<0 02,n=32)。其中,在春季相关最为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