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海区红娘鱼属种类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底拖网渔业资源调食资料,分析了东海红娘鱼属却Lepidorigla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调查中共出现了7种:翼红娘鱼、贡氏红娘鱼、深海红娘鱼、岸上红娘鱼、日本红娘鱼、短鳍红娘伍和斑鳍红娘鱼,其中深海红娘值、贡氏红娘鱼和短鳍红娘鱼为优势种类。7种红娘鱼主要分布于50-190 m水深范围内,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发现其分布可分为两种类型:110 m以浅和110 m以深海域,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这两个海域红娘鱼属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分布于110 m以浅海域的种类以翼红娘鱼和岸上红娘鱼为主,平均分布水深为87.9 m和103.1 m;.分布于110 m以深海域的种类以深海红娘鱼、短鳍红娘鱼、贡氏红娘鱼和日本红娘鱼为主,它们的平均分布水深为138.3 m、130.5 m、132.1 m和128.5 m。此外,还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ANOVA)检验红娘鱼属各种类间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非生物环境因子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纯化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AVNV)免疫兔子,以兔抗血清为一抗,荧光标记的羊抗兔抗体为二抗,采用冰冻切片技术,建立了栉孔扇贝AVNV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分析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体内AVNV感染强度,并对感染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栉孔扇贝的肾脏、肝胰腺中,AVNV阳性信号最强,呈现中度到重度感染,其AVNV感染率100%。鳃丝、性腺及闭壳肌中未检测到阳性信号。在海湾扇贝的肝胰腺及肾中AVNV的感染率也较高。提示AVNV感染扇贝的靶器官主要是肾脏、肝胰腺。对与栉孔扇贝同一海区养殖的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发病期间存活率较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带鱼和小型鱼类空间异质性及其空间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 0 0 1年秋季东海区12 1个调查站位的调查资料,以变异函数为工具,分析带鱼和7种小型鱼类(黄鲫、棘头梅童鱼、鳄齿鱼、六丝钝尾虎鱼、发光鲷、七星底灯鱼和细条天竺鲷)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带鱼的变异函数曲线与细条天竺鲷、六丝钝尾虎鱼和发光鲷的曲线极为相似,对不同距离的变异函数值进行相关分析,带鱼与上述3种小型鱼类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P <0 . 0 1) .黄鲫和棘头梅童鱼的变异函数表现出纯金块效应,而其它几种鱼都可拟合为球状或指数模型,并且都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其中细条天竺鲷、六丝钝尾虎鱼和发光鲷的变程也都接近或超过带鱼2 6 5km的变程,带鱼与这3种小型鱼类之间具有较强的空间追随关系,因此它们是带鱼的主要摄食对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种重要经济鱼类生长激素完整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英文)
《遗传学报 》 2005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RT PCR、3′ RACE、5′ RACE方法 ,从 6种重要经济鱼类———大眼鳜 (Sinipercakneri)、石斑鱼 (Epinepheluscoioides)、黄鳝 (Monopterusalbus)、鲶鱼 (Silurusasotus)、泥鳅 (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和方正银鲫 (CarassiusauratusgibelioBloch ,FangZhengcruciancarp)中克隆了生长激素 (GrowthHormone ,GH)的完整cDNA序列 (除石斑鱼序列外 ,其他生长激素序列均系第一次克隆 ) ,并详细分析了其序列特征。测序结果显示 ,克隆的 6种GHcDNA长度依次为95 3bp、10 2 3bp、82 5bp、10 82bp、115 4bp和 1180bp ,它们均包含一个长度为 6 0 0个左右核苷酸的完整阅读框 ,分别编码一个 2 0 0个左右氨基酸的蛋白 :大眼鳜、石斑鱼和黄鳝GH为 2 0 4个氨基酸 ,鲶鱼GH为 2 0 0个氨基酸 ,泥鳅和方正银鲫GH为 2 10个氨基酸。这 6种蛋白序列与其他已知的鱼类GH序列都有较高的同源性 ,特别是与相同目的鱼类序列相比。通过序列比对 ,在这些蛋白序列内鉴定了许多保守的氨基酸残基 ,其中的大多数聚集而成 5个保守域。基于这 6种鱼类序列的编码区和其他鱼类的GH编码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学分析 ,结果 (MP和NJ树 )与根据形态特征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 ,特别是在硬骨鱼类较大分类阶元 (目间、目以上 )的系统发育研究方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海域重要经济鱼类资源声学评估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利用“北斗”号调查船的SimradEK500回声探测-积分系统在南海北部海域获取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方法对该海域的带鱼科(Trichiuridae)鱼类、蓝圆(Decapterusmaruadsi)、竹鱼(Trachurusjaponicus)、金线鱼科(Nemipterus)鱼类以及大眼鲷科(Priacanthidae)鱼类等5类23种经济鱼类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南海北部海域带鱼科、蓝圆、竹鱼、金线鱼科和大眼鲷科的资源量分别为50.4×104t、16.3×104t、10.4×104t、9.8×104t和9.2×104t,其中带鱼科的资源量密度以冬季和粤西海域最高,蓝圆和竹鱼的资源量密度都以秋季和粤东海域最高,但竹鱼的资源量密度秋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金线鱼科秋季在112°30′~116°E珠江口近海海域自西南到东北出现高度密集分布带,大眼鲷科在南海北部海域的分布较广泛,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度密集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卤虫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研究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卤虫是虾、蟹苗种培育的关键动物性饵料,查清其能否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对培育健康苗种至关重要。2002年7月至10月,自盐田中取野生卤虫,经暂养后选20尾抱卵雌虫,每尾置1个烧杯中,投喂单胞藻,产卵后取出亲体;20d后,每个烧杯中取5尾子一代个体,利用巢式体外DNA扩增技术对亲体和子一代成体进行WSSV病毒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卤虫中可扩增出特异性的、与引物设计吻合的DNA片段;DNA测序分析表明,扩增片段的DNA序列与白斑综合征病毒序列一致;野生卤虫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的阳性率为58%,实验条件下野生卤虫后代的阳性率为43%;同一家系中,亲代与子代携带病毒的情况不完全一致,不能确定白斑综合征病毒可否通过繁殖,在卤虫世代间进行垂直传播。研究结果表明:卤虫很可能是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携带者,苗种培育和养殖期间投喂卤虫可能造成虾、蟹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卤虫检疫是培育健康苗种的关键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油污染分布特征
《海洋环境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 0 0 0~2 0 0 3年春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水及沉积物中油类的调查结果,分析海域油污染的分布特征,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估调查海域的油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海水中油含量分布范围为0 .0 11~0 .3 8mg/L ,平均含量为0 .0 89mg/L ;其中春季平均含量为0 .0 90mg/L ,夏季平均含量0 .0 79mg /L ;主要污染区域位于长江口近岸及舟山、大衢山等岛屿附近。2 0 0 3年沉积物油类年平均含量为92 .94×10 - 6 ,其中春季平均含量为86.85×10 - 6 ,夏季为95 .2 0×10 - 6 m ,长江河口水域平均含量最高。水体中油含量和沉积物总油含量之间不存在镜像关系。以《渔业水质标准》和《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计算,调查区域水体单项指数大多高于1,平均值为1.73 ;沉积物单项指数都小于1,平均为0 .19;无论水体还是沉积物,均以长江河口水域的污染最为严重。
关键词: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 总油 沉积物 分布特征 单项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