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菱鲆胚胎的玻璃化冷冻保存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菱鲆隶属于鲆科(Bothidae)、菱鲆属(Scophthalmus), 自然分布于大西洋东侧欧洲沿岸以及黑海和地中海沿岸, 是欧洲的重要养殖鱼类之一,1992年黄海水产研究所自英国引进这一鱼种,目前已在我国山东、辽宁、福建等沿海地区推广养殖,成为我国工厂化海水养殖的名贵鱼种之一。对于这一引进的新鱼种,在其胚胎和仔稚幼鱼的发育,体表色素细胞形态,卵膜对DMSO的渗透性等生物学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而做为一个新的鱼种资源,对其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目前国内还未有报道。冷冻保存是长期保存鱼类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手段,但鱼类胚胎由于体积大(直径为1-6 mm),膜通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池塘水体氮循环细菌动态变化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最大可能数法分析了不同季节池塘水体中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种群数量。结果显示,在池塘水体中,各种氮循环细菌的分布规律为:氨化细菌的n(MPN)为春季(8.6×105)>夏季(6.8×105)>秋季(3.1×104);亚硝化细菌为夏季(3.2×105)>春季(6.4×103)>秋季(1.8×103);硝化细菌则正好相反,为春季(2.4×106)>秋季(1.0×106)>夏季(7.6×105);反硝化细菌为春季(4.5×106)>夏季(9.5×105)>秋季(6.2×104),由春季到秋季逐级降低1个数量级。养鱼的池塘水体中氮循环细菌的分布与不养鱼池塘是相类似的,惟一有所不同的是各种细菌的含量略为高一些。使用活菌数为2×108CFU·mL-1的含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水生假丝酵母(Candidaaquati-ca)和球形酵母(Saccharomycesglobosus)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后,可明显提高池塘水体中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数量,但对硝化细菌的影响不大。复合微生态制剂可使池塘水体各种氮循环细菌在春夏秋不同的季节保持较为恒定的数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氮循环的速率和效能。试验同时发现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与其相应作用的产气量呈显著的相关性(P<0.01),说明两者可将水体中的氮素转化为NH3、N2O或N2等不同的气体而从水中逸散。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通过直接影响水体中氮循环细菌的数量而促进水体的氮循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喹乙醇对鲤鳃组织Na~+、K~+-ATP酶活性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含不同喹乙醇剂量的饲料饲喂健康鲤鱼种,研究饲料中不同喹乙醇剂量对鲤体成分含量、血浆生化指标以及鲤鳃组织Na+、K+ 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喹乙醇对鲤的生化毒性。试验分成6 个喹乙醇处理组(0、200、400、800、1 600、3 200 mg/kg),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时分别从各组中采血、取全鱼样和鱼鳃样,进行不同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喹乙醇使鱼体脂肪含量轻度上升,使灰分沉积量显著降低,并呈现剂量-反应关系。与对照组比较,在较高喹乙醇剂量下,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活性降幅较大,血浆中葡萄糖(GLU)、胆固醇(CHO)、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高密度脂蛋白(HDL)、白蛋白(ALB)、K+、Ca2+、P含量升高, 肌酐(CRE)和CO2含量降低,其他测定指标变化不明显。鳃组织中Na+、K+ ATP酶活性随喹乙醇剂量的升高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喹乙醇剂量达1 600 mg/kg以上时,Na+、K+ ATP酶活性显著降低。结论:1 600 mg/kg以上的喹乙醇剂量可以明显干扰鲤的正常生化代谢功能。
关键词: 喹乙醇 鲤 体成分 生化指标 Na+、K+ATP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Vc对大菱鲆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维生素C(Vc)含量为0~2500mg/kg的配合饲料连续投喂大菱鲆70d后,测定大菱鲆血液白细胞的总数、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和总补体活性。结果表明,饲料中Vc含量增加到250mg/kg,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进一步提高Vc含量,白细胞总数没有显著变化;血清溶菌酶活性在Vc含量为250mg/kg时最高,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添加Vc的各试验组的总补体活性明显地高于对照组,但是添加Vc的各组之间的总补体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别;Vc含量对白细胞的吞噬活性没有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季禁渔期间长江下游鱼虾蟹类物种多样性变动(2001-2004年)
《湖泊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春禁期4-6月间,下游江段渔获中出现鱼、虾、蟹共12目、30科、81种.安徽、江苏江段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上升并趋于稳定,其中Shannon—Wiener(H’与H”)在1.593—2.563范围内呈上升并趋于稳定、Margalef在0.866—2.755范围内呈明显上升、Pielou、Simpson和McNaughton指数在窄幅波动中趋于稳定,波动范围分别为0.717—0.827;0.120—0.269;0.365—0.616.河口区多样性指数正处于波动中,Simpson和McNaughton指数分别从0.195升至0.315;从0.534升至0.758,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各江段年间捕捞证发放数与ShannonH’的回归分析表明两者呈负相关线型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养殖斜带石斑鱼溃疡病病原菌(溶藻弧菌)的初步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溃疡病的斜带石斑鱼肝脏分离到 1株细菌EpGS0 2 10 0 1,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该菌是斜带石斑鱼的病原菌 ,对斜带石斑鱼的半致死剂量为 2 .0× 10 5CFU·g-1。对EpGS0 2 10 0 1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指标测定、API细菌鉴定系统和 16SrRNA基因序列比较鉴定。结果表明 ,该菌为溶藻弧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头孢曲松、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及阿米卡星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子一代杂种优势的RAPD分析
《高技术通讯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RAPD技术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子一代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对栉孔扇贝(C)、虾夷扇贝(P)及其正交F1(C♀*P♂)、反交F1(P♀*C♂)共4个群体的RAPD扩增带谱进行了分析.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扩增带丰富的引物进行扩增,共得到L15条清晰稳定的扩增带,扩增片段大小在200~2000BP之间,其中有82个扩增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1.3%.栉孔扇贝与正反交子代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0852和0.2886;虾夷扇贝与正反交子代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2327和0.0559,杂种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而是偏向各自的母本,系统树、SHANNON多样性指数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两亲本群体内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8392和0.8451,均大于正交子代的群体内相似性指数,而小于反交子代的群体内相似性指数,表明正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升高,产生杂种优势;反交降低,未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与4个群体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计算分析结果一致.
关键词: 扇贝 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杂交 杂种优势 RAP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水域氯氰菊酯的检测方法及其消解动态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氯氰菊酯(Cypermethrin)对斑马鱼、剑尾鱼、鲫鱼、罗非鱼、鳜鱼5种鱼的安全浓度范围(0 001~1 06μg/L),建立相应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用于水体中氯氰菊酯消解动态试验检测,该方法的最小检测水平为1×10-3μg/L,氯氰菊酯质量浓度在0 1~10μg/L时线性相关系数为0 9993,平均回收率87 9%,变异系数14 7%。对25℃恒温条件下的残留消减实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氯氰菊酯的残留消解动态可用三次曲线模型Y=6 1053-0 1566X+0 0035X2-(4 8068E-05)X3表达。35℃、15℃恒温条件下,同样是三次曲线模型的相关指数R2最大。上述3种不同温度下建立的消解动态方程导出的氯氰菊酯残留半衰期分别为20d、29d和31d,表明氯氰菊酯水中残留半衰期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特征
《海洋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0~2003年长江口邻近海域5月和8月8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优势种出现的年份,平均丰度、优势度、聚集强度和对总丰度变化的回归贡献,确定本区优势种的重要性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 dorsispin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和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为次要优势种。马蹄螔螺(Limacina trochiformis)是偶然出现的优势种。中华哲水蚤在春季对总丰度贡献最大。真刺唇角水蚤是8个航次唯一的优势种,种群年间变化不显著。太平洋纺锤水蚤,火腿许水蚤和虫肢歪水蚤分布范围相对狭小,火腿许水蚤和虫肢歪水蚤分布在沿岸偏淡水的水体,适合较低的温度。太平洋纺锤水蚤分布在近岸偏咸水的水体,适合较高的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山湾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危害评价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3年对乳山湾东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调查结果,对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富集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瑞典科学家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乳山湾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除5月的Hg、As平均含量略低于8月外,其他重金属(Cu、Zn、Pb、Cd)平均含量5月高于8月。在表层沉积物中Cd的富集程度最大,除5月1号测站外,污染指数超过1 0。水平分布除Cd为湾口处含量较低外,其他重金属基本呈湾口和湾底含量较高的分布趋势。单个重金属潜在危害系数表明,Cd的Eir值大于其他重金属的Eir值,其他重金属的Eir值均小于Hakanson所提出的沉积物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的轻微危害程度的划分标准,表明重金属对乳山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元素主要是Cd,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As、Pb、Cu、Zn。与历史同期调查相比,表层沉积物中Cd含量升高幅度最大。从多个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看,两次RI调查均值小于150,属于轻微的生态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