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长江中游渔业资源现状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监测 长江中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合细菌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工艺探讨

中国给水排水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光合细菌的能量与物质代谢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光合细菌应用于废水处理时工艺条件的选择与控制。由于光合细菌能高效利用废水中的低分子脂肪酸、醇并具有多种代谢途径,因此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关键词: 光合细菌 高浓度有机废水 可溶化 水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囊对虾亲虾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3年11月18日~2004年6月18日期间,采用人工养殖的日本囊对虾,经过越冬培养和室外培育(性腺促熟、交尾),人工控制光线、饵料、温度和培育密度等手段,亲虾性腺均可发育成熟。在越冬培养中光线为500~800lx之间、温度为9~10℃、饵料为沙蚕及杂色蛤,亲虾培育密度为12~30尾/m2,越冬实验结果,亲虾体重增长率为10.9%,存活率为93.2%。在室外培育中温度为13.6℃、养殖密度为1.3尾/m2,饵料以蜾蠃蜚、藻钩虾和低值贝类为主。实验结果,亲虾体重增长率为5.1%、存活率为90.5%、交尾率为100%。2004年6月24日~7月10日利用人工繁育的日本囊对虾亲虾进行苗种生产实验。实验结果,每尾亲虾产卵量为20~25万粒/尾、孵化率为82.96%、出苗率为62.8%。实验表明,人工繁育的日本囊对虾亲虾可用于正常的苗种生产。

关键词: 日本囊对虾 亲虾 人工繁育 苗种培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磁珠富集法与小片段克隆法筛选鲤微卫星的比较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2种方法克隆黑龙江鲤(Cyprinus(Cyprinus)carpiohaematopterus)的微卫星序列。这2种方法分别是:①经典的小片段DNA克隆库,用末端标记的[γ-32]ATP的CA重复序列为探针筛选;②将酶切获得的小片段DNA用结合有磁珠的并连接有15个CA重复序列的生物素进行富集,获得的含有CA重复的DNA片段并经过两次PCR扩增再克隆的方法获得富集微卫星片段的克隆库。从前一个方法的克隆库中筛选2000个菌落,获得阳性克隆45个,有22个含有微卫星,完美型的占63 6%,非完美型的占22 7%,混合型的占13 7%,重复次数超过10的有9个,占40 9%;从方法②的克隆库中筛选2600个菌落,获得阳性克隆1300个,测序其中的390个克隆,微卫星314个,完美型的占79 0%;非完美型的占14 3%;混合型的占6 7%,重复次数超过10的有293个,占93 3%。结果表明,用生物素结合磁珠富集法克隆微卫星效率高,成本低,所获微卫星质量高,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微卫星制备方法。

关键词: 磁珠富集 小片段克隆 微卫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鱼(Crprinus carpio)体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简报)

实验生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动物细胞的培养技术是1907年哈里逊在淋巴块中对蛙的神经板培养成功开始的,其后近一个世纪以来,陆续成功地培养了哺乳动物、昆虫等各种动物细胞,并广泛用于生物科学的各个分支。鱼类的细胞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建系实践大约起始于60年代,被公认的真骨鱼类的第一个永久性的细胞系——虹鳟性腺细胞系(RTG-2)是由Wolf建立的。随后各种鱼类细胞系相继建立,涉及的组织来源有吻端、肾脏、卵巢、尾鳍、性腺、肝脏、胚胎、囊胚、原肠胚、鳍条等,同时也进行了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保存条件以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渔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者可利用来自不同种的培养细胞进行细胞杂交(融合)、核移植、DNA介导的基因转移以及一些物理图谱的建立等。细胞系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的研究及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鲤鱼的尾鳍和吻端上皮细胞进行培养,建成鲤鱼体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试验中我们侧重寻找适合做克隆供体的细胞达到最佳状态的条件, 以优化供体细胞的质量(另文报道)。此研究正在进行中。

关键词: 鲤鱼 细胞系 细胞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湖裸鲤繁殖生物学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常规生物学测定、组织切片等手段,较详细的研究了青海湖裸鲤的繁殖生物学。卵母细胞从第3时相发育到第4时相基本同步,产后卵巢和精巢的组织学结构恢复到Ⅱ期。青海湖裸鲤为重复产卵类型,以Ⅳ期卵巢越冬,其卵巢1年只成熟1次,已达性成熟的个体并不是每年都进行繁殖活动。青海湖裸鲤性成熟迟、繁殖力低。每年5~7月,裸鲤洄游到沿湖各河流中繁殖,沙柳河、布哈河和黑马河3条河流为其主要产卵场。调查的繁殖群体总的性比(♂∶♀)为1.66∶1。总繁殖群体中,雄性个体最小体长130·0mm,体重28·0g,年龄4龄;雌性个体最小体长170·0mm,体重51·0g,年龄5龄。青海湖裸鲤性成熟群体的性体指标1年只有1个峰值,出现在繁殖盛期的6~7月。其平均成熟卵径为2·33mm,平均绝对繁殖力为4337·81粒,平均相对繁殖力为27·09粒/g。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怀卵量 繁殖生物学 性腺发育 周年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咸海卡拉白鱼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池塘养殖的2龄和3龄咸海卡拉白鱼Chalcalburnus chalcoides aralensis的鱼体组成及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龄和3龄鱼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9.59%、16.39%,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81%、6.72%;3龄鱼的含肉率为65.02%,17种氨基酸总量为19.129%(鲜重,质量分数,下同),必需氨基酸含量为8.916%,其中赖氨酸Lys极为丰富(2.195%),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8.549%)明显高于其它鱼类,而谷氨酸G lu含量最高(4.087%);用气相色谱仪测得3龄鱼含有17种脂肪酸,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最高(24.1108 mg/g),其次为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22.3932 mg/g),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少(10.2916 mg/g)。

关键词: 咸海卡拉白鱼 含肉率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鳗鲡溃烂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广东深圳患溃烂病的病鳗肝脏分离到一株致病性细菌AnGS020501。该菌的主要特征为:革兰氏阴性,端生鞭毛,TCBS平板上生长,氧化酶阳性,葡萄糖发酵型,对弧菌抑制剂O/129(50μg/片)敏感。通过常规细菌学方法和应用ATB细菌自动鉴定仪,鉴定该菌为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证明,该菌是鳗鲡溃烂病的病原菌,对鳗鲡、罗非鱼、鲫、斜带石斑鱼和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2.69×105、1.64×105、4.23×105、6.1×106、1.56×106CFU/g。该菌胞外产物对鳗鲡的LD50为1.02μg蛋白/g鱼体重。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及利福平等对该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鳗鲡 溃烂病 创伤弧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中南部鯷鱼的生殖力及其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2~2004年在山东半岛南部鱼(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调查资料和1985~1986年相关历史资料,分析鱼在经过近20年的高强度捕捞过程中,资源衰退导致个体绝对生殖力与叉长、纯重和年龄之间关系的变化,并对两个时期相同个体鱼的生殖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2~2004年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14 850±579)粒,个体绝对生殖力随叉长、纯重和年龄的变化显著;与1985~1986年同海区、相同叉长范围和纯重范围的鱼相比,2002~2004年鱼生殖力的增大显著。生殖力增加可能是鱼对长期捕捞压力及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的反应。

关键词: 生殖力 鯷鱼 黄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江珧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

海洋水产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广泛分布于温、热带近海海域的大型深水贝类栉江珧的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作了介绍,并就栉江珧栖息状况,对水温、盐度、pH、溶解氧等各种环境因子适应性的生态习性作了详细描述。论述了水温对栉江珧的生长、性腺周期发育的影响。对栉江珧人工繁育过程中的亲贝暂养、催产及幼体培育的技术和养殖现状进行了总结。简要概述了江珧科物种同工酶的研究进展,并对栉江珧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和今后研究方向作了探讨。

关键词: 栉江珧 生态习性 繁殖 同工酶 资源保护及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