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中国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种“黄海1号”的人工选育

水产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对虾经过连续6代的群体选育,表现出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良的经济性状。选育群体的体长比对照平均增长8.40%,体重增长26.86%。抗逆性强,发病率不足10%,而未经选育的对照池发病率在40%以上。对不同世代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1)同工酶:在13个基因位点中,MDH 2、GPI、MPI、PGM 2和PGM 3五个位点呈多态。PGM 3位点上的变异程度最高,其等位基因频率呈递减趋势,选育群体在MPI位点上发现c基因,其等位基因频率呈递增趋势,其平均观察杂合度呈依次递减趋势。(2)RAPD:对5个世代进行了RAPD分析,各世代间多态性比例呈下降趋势,F6代保持了F5水平。遗传分化指数Gst除F3与F4之间遗传分化弱之外,其他世代间已发生了中等程度的分化。(3)SSR:对5个世代进行了8个基因位点分析,共产生108个等位基因,群体间的杂合度呈下降趋势,F6保持了F5水平。遗传分化指数Gst值均小于0.05,说明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但分化较弱。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群体选育 快速生长群体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中嘑喹酸残留量的检测技术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研究了牙鲆、罗非鱼和对虾肌肉组织中嘑喹酸残留的检测技术.样品前处理方法为:以无水乙酸乙酯作为提取液,样品经均质、离心后,将提取液旋转蒸发浓缩,用流动相溶解定容,正己烷除去脂肪.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为:色谱柱采用反相C18柱,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为325 NM,发射波长为369 NM,流动相为0.02 MOL/L磷酸+乙腈+四氢呋喃(69∶16∶15),流速为0.8 ML/MIN.嘑喹酸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在10~200 NG/ML.不同浓度水平下,嘑喹酸的回收率为79%~93%,变异系数小于10%,检测限为10 μG/KG.

关键词: 嘑喹酸 高效液相色谱 残留 牙鲆 罗非鱼 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诱导池塘养殖鳗鲡成熟产卵以及胚胎和仔鱼发育

水产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降海鳗鲡一直是作为研究鳗鲡人工繁殖的材料,由于降海鳗鲡的资源衰退,选用池塘养殖鳗鲡作为亲本的研究成为热点。尽管人工诱导野生降海鳗鲡获得的胚胎发育过程的研究已报道,但人工诱导池塘养殖鳗鲡的胚胎及仔鱼早期发育未见报道。本文应用池塘养殖日本鳗鲡取代野生降海日本鳗鲡进行人工繁殖,2002年的孵化批次共80次,其中大部分为人工授精卵(60次),一部分(20次)为自然产卵。受精率为(44.03±21.99)%,孵化率为(65.76±19.48)%,共计获得苗种349.9万尾。连续记录了鳗鲡的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发育过程。在水温为20.5℃时,胚胎发育需要时间为49h,所需积温1005℃.h;在水温为22.5℃时,胚胎发育需要时间为39h,所需积温878℃.h;在水温为24.5℃时,胚胎发育需要时间为34h,所需积温833℃.h。

关键词: 养殖鳗鲡 人工诱导 产卵 胚胎 仔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疾病感染对史氏鲟血清和各组织中溶菌酶水平的影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生活在不同温度下的1+龄史氏鲟血清及各组织中溶菌酶水平进行了测定,并对各温度下细菌感染后的史氏鲟溶菌酶水平变化进行了比较。史氏鲟血清和组织中溶菌酶的含量基本上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但对于不同的组织,溶菌酶含量在每个温度梯度之间变化的规律有所差别。在最低温和最高温时,血清、粘液、肝、胃及后肠的溶菌酶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组织的溶菌酶随温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溶菌酶在各组织中分布不同,前肠的溶菌酶量在各温度下均占据优势,幽门垂、后肠及脾中溶菌酶的量也较高,而粘液和血清中溶菌酶的量较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史氏鲟血清溶菌酶量呈升高趋势,但变化不显著;肝脏除在14~15℃无变化外,其余温度下的溶菌酶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胃、鳃及粘液溶菌酶随温度产生不同的变化,史氏鲟前肠、后肠及幽门垂溶菌酶含量均降低。

关键词: 史氏鲟 温度和感染 不同组织 溶菌酶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笑鱼中层拖网捕捞技术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1年7月至2002年8月我国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的智利竹笑鱼(Trachurus murphyi)渔捞记录和现场收集的资料,对中层拖网捕捞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层拖网主要在夜间作业;捕捞水层主要集中在30~80m水深;网位与鱼群的相对位置可分为5种类型,即鱼群在网口的中间、上纲紧贴在鱼群的上部、下纲紧贴在鱼群的下部、鱼群在上纲的上部和鱼群在下纲的下部.(2)鱼群进网数量可根据网位仪映像加以判断.(3)网位(y)与曳纲长度(x)呈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y=0.4427x-36.604.(4)捕捞效率随拖网速度而增加.(5)较高捕捞效率的表层水温指标为11.5~13.5℃.根据研究结果还对我国今后在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笑鱼捕捞技术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中层拖网 捕捞技术 智利竹笑鱼 东南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硝基苯肼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甲醛含量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通过水蒸汽蒸馏法分离提取水产品中的甲醛,采用二硝基苯肼衍生 高效液相法测定甲醛含量,确定了有关测定的方法参数。该方法样品蒸馏液检出限为7 20μg/L,样品中的检出限为0 20mg/kg,回收率为90 00%~104 48%。方法灵敏度高,专一性强,重复性好,可为水产品甲醛含量监测提供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二硝基苯肼 甲醛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鳝β-肌动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法,从黄鳝(MonopterusalbusZuieuw)肝脏中分离和克隆黄鳝β-肌动蛋白(actin)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1765bp[不包括poly(A)],5'端非翻译区12bp,3'端非翻译区有625bp[不包含poly(A)],阅读框(Openreadingframe,ORF)1128bp,翻译成375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41 77kD。将所得序列与各科鱼、蛙、鸡、牛、鼠、人等的β-肌动蛋白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核苷酸序列具有68%~95%的相似性,氨基酸序列具有97%~100%相似性,显示该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保守;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黄鳝β-肌动蛋白基因与罗非鱼的亲缘关系最近。

关键词: 黄鳝 β-肌动蛋白 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 系统发育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养条件下白豚微量元素的积累

兽类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白鱀豚 微量元素 体内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苯尼考用于水产养殖的安全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氟苯尼考(florfenicol),又称氟甲砜霉素,是一种新型广谱高效抗菌药物,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水产养殖。1990年氟苯尼考首次在日本上市用于治疗黄尾(Seriolalalandei)、真鲷(Pagrosomusmajor)、银大马哈鱼(Oncorhynchuskisutch)、日本竹鱼(Trachurusjaponicus)、虹鳟(Oncorhynchusmykiss)、香鱼(Plecoglossusaltivelis)、罗非鱼和鳗鱼等的假结核性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和链球菌病(streptococcosis),随后,韩国、挪威、智利、加拿大、英国等分别上市用于治疗专门疾病。中国1999年批准氟苯考尼为国家二类新兽药,在水产养殖上可用于治疗鳗鲡爱德华氏病和赤鳍病。本研究从氟苯尼考抗菌活性与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以及药物残留、耐药性等方面探讨其用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安全性,旨为该药在中国水产养殖中的科学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氟苯尼考 水产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评价复合微生态制剂的遗传毒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DNA损伤检测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又名彗星试验)来检测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鱼类DNA的损伤,尝试利用鱼类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来评价外来化学物质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鱼类的DNA没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各试验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体生态环境具有安全性。试验同时表明,鱼类肾细胞的DNA损伤可作为评价外来化学物质遗传毒性的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复合微生态制剂 鱼类 遗传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