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渔业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业经济已成为安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通过对安徽渔业资源现状及水资源环境利用情况调查的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安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和P对东海中北部浮游植物的影响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丰富,海水富营养化趋势明显。采用通径方法分析2001~2003年春夏季数据,在众多环境因子中,N、P含量及其组成与浮游植物关系最为密切,是影响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变化的首要因子。硅藻和甲藻对各种N的利用能力不同,是硅藻在调查海域占据绝对优势的重要原因;在同一季节中,硅藻和甲藻利用不同层次的氮盐,减少了两者间的竞争压力。高NO3-N/TIP对某些种类具有抑制作用,对甲藻而言,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NO3-N/TIP在10~20、NH4-N/TIP或NO2-N/TIP小于1时,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最为丰富。NO2-N/TIP对硅藻的种类数变化几乎没有影响,而与甲藻的种类数成正相关。
关键词: 东海中北部 浮游植物 氮磷组成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潮异弯藻对牙鲆早期发育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就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藻液及各组分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及敏感性时期作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原肠期前的发育卵和初孵仔鱼对赤潮异弯藻较其他发育阶段更为敏感。在同等条件下藻液对牙鲆早期发育各阶段的毒性最大,其次是藻细胞碎片和藻细胞内容物,去藻过滤液的毒性最小。暴露在高浓度80 000 cells/ml藻液中,96 h后仔鱼的存活率为47 .6%;而在同浓度的去藻过滤液中, 96 h后仔鱼的存活率为90%。藻液对牙鲆仔鱼96 hLC50为35 042 cells/ml。
关键词: 赤潮异湾藻(Heterosigma akashiwo) 牙鲆 早期发育 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考洲洋重金属污染水平与潜在生态危害综合评价
《生态学杂志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等级模型的基础上 ,利用化学和生态学的方法 ,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的支持下对考洲洋养殖水域表层海水及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 ,同时对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枯水期整个水域表层海水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均低于 0. 5 ,丰水期更是低于 0. 2。调查期间湾内海水重金属含量较低 ,重金属污染不明显。枯水期绝大部分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指数值变化范围为 2 0~ 70 ,其高值区出现于湾的西部和西北部水域 ,表明这些水域的表层沉积物已受到重金属的轻微影响 ;丰水期整个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均低于 2 0 ,重金属污染不明显。在生态学方面 ,枯水期大部分水域的饵料生物水平均处于 2~ 3级水平 ,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 ,达 4级水平 ,饵料生物较为丰富。丰水期饵料生物水平的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和望京洲沿岸水域 ,饵料生物最丰富 ,达 4~ 5级水平 ;其次为湾口 ,为 4级水平 ;最低则分布于湾的西部和西北部 ,其饵料生物较低 ,为 1~ 2级水平。由于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 ,因此水温、盐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已成为影响湾内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对各种不同评价方法所进行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采用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地理信息系统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等级模型 考洲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鲮鱼DAF和DNA谱带的快速银染检测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个高GC含量的8bp的随机引物开展野生鲮鱼(Cirrhinamolitorella)DNA扩增指纹的研究,以建立鲮鱼DNA扩增指纹(DAF)技术,包括引物设计,PCR反应条件的设置。结果显示,DAF引物浓度相对较高,最佳引物浓度为3 5μmol/L。DAF引物pn 16(GCGACCTG)扩增表明,DAF有好的重复性,引物pn-16扩增特征性谱带可用于鉴定鲮鱼。DAF扩增产物可揭示鲮DNA的多态性。同时建立了DNA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快速检测技术和最佳银染参数,银染检测大约需要1h,建立包括固定、漂洗、染色、显色、停显色的银染程序和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湿法与干法的保存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因素对牙鲆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的影响
《动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胚胎冷冻保存技术还远没有成熟, 为了寻找最佳的鱼类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条件, 我们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胚胎为例, 研究了影响鱼类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的几个主要因子: 玻璃化液、麦管直径、胚胎阶段、平衡时间及平衡温度、洗脱浓度和洗脱时间。发现: (1) 含有多种抗冻剂的玻璃化液PMDD(2% PVP), 玻璃化稳定, 脱玻璃化率较低, 适宜进行玻璃化冷冻; (2) 尾芽期胚胎较其他时期耐受力强, 平衡40 min就足以使玻璃化液渗透完全, 时间延长, 成活率显著降低, 各个时期的胚胎对温度都比较敏感, 0°C与4°C下平衡的成活率显著高于15°C; (3) 洗脱浓度和洗脱时间对胚胎成活率影响不大; (4) 根据优化的条件, 对牙鲆两个时期的胚胎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实验, 共成活4次, 获得成活胚胎8粒, 其中7粒孵化出健康的鱼苗。本文为鱼类胚胎冷冻保存技术的建立提供基础资料, 并显示了牙鲆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水域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淡水养殖渔业水质的评价问题,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德尔裴法和模糊数学方法,研究了渔业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模型的检验;提出了渔业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渔业水质的综合评价符合渔业水质的实际情况,评价结果客观、合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的变化及收支平衡研究概况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控制养殖水体中溶解氧(DO)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主要技术之一。概述了养殖水体中DO对养殖生物的影响,养殖水体中DO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及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比较了各种氧收支及平衡研究模式和测定方法。展望了上述技术在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九段沙附近水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8-2000年长江口九段沙附近水域(30°~32°N,121°27′~122°30′E)丰水期枯水期6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水域浅水Ⅲ型(网目孔径0.077 mm)和浅水Ⅰ型(网目孔径0.505mm)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丰水期盐度与浮游动物总丰度有很显著的线性关系,总丰度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枯水期盐度与总丰度的关系不明显。同一季节温度与总丰度之间的关系不明显,但从总丰度的季节变化可见,不同水温环境下总丰度的差异依然明显。各年多样性指数(H′)值均小于2;丰水期和枯水期大型浮游动物H′值无论涨潮还是落潮均要大于小型浮游动物。本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简单,种间分布不均匀,优势种突出,主要由淡水生态类型、河口半咸水生态类型、沿岸生态类型和外海生态类型的种类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