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铬对鲤生长、血清离子和某些激素分泌活动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鲤(6月龄)饲养在Cr6+浓度系列:0、0.12、0.67、1.22、3.661、0.97和32.91mg.L-1的水体中40d,T0.12~T3.66组的绝对增重率和绝对增长率较对照鱼有增重的趋势;铬对鲤血清渗透压和血清离子的影响:自染毒T0.67组引起血清渗透压升高,血清Na+和Ca2+浓度较对照鱼也有明显提高;血清K+浓度有升高的趋势,仅T10.97组有显著差异;个别染毒组Mg2+浓度降低;铬对多数染毒鱼的Cl-浓度影响不明显。铬对血清激素水平影响:T3.66组的T3含量、T10.93组的T4含量以及T0.67组以上的高剂量染毒组的皮质醇含量均较对照鱼明显升高。多数铬处理组鲤肌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对照鱼降低。鱼体铬蓄积量大小依次为:肌肉<鳃<肝<肠。肌肉中铬含量超标(3.00mg.kg-1)为T32.91组鱼,肠中铬超标(2.24mg.kg-1)为T0.67组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海洋捕捞渔获物的营养级变化研究
《海洋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东海区主要海洋渔业公司1950~1995年分品种渔获物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东海区渔获物营养级的变化过程,用平均营养级指数来评估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结果表明,经过几十年的捕捞开发,东海区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已从1965年的3.5 下降到1990年的2.8,自1974年后海区的产量主要依靠捕捞低营养级品种如马面鲀等而获得。东海区海洋捕捞渔获物营养级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1974年后捕捞主要在低营养级品种内进行。另外还描述了东海区带鱼等品种的种群内部结构小型化、低龄化现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北部氮、磷营养盐的分布及变化特征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9~2004年对胶州湾北部海域营养盐进行了连续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年际春季2003年无机氮含量最高,平均值为460·85μg/L,超出海水水质三类标准,超标率为77·8%。夏季2001年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486·89μg/L,2004年次之,平均含量461·82μg/L;秋季2003年无机氮平均值为633·46μg/L,均超出海水水质四类标准。磷酸盐的年际季节性变化及年际均值变化分析,该海域无机磷含量均在较高水平上波动(尤其在春、秋季),另,夏季高温期超标也较为严重。从氮、磷比值的季节变化来看氮、磷含量均较高。胶州湾海域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2—2003年进行的对我国长江口及邻近渔业水域的水质、表层沉积物质量和浮游生物的监测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该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处于“中污染”状态。在4航次中除2003年5月处于“轻污染”级别外,其余3航次均处于“中污染”级别。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该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劣于春季。从水质、底质、生物指标对总得分的贡献率来看,长江口水域水质指标的贡献率最高,达到66.83%,生物指标为23.37%,底质指标贡献率最低,仅为7.80%,长江口及邻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水质指标影响。对二级指标得分对总得分贡献率进行深入分析,贡献率大于5%的指标为:C u(28.88%),叶绿素a(15.96%),油类(14.52%),无机氮(8.47%),浮游植物(7.05%),由此可认为C u、叶绿素,油类、无机氮、浮游植物指标是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指示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DNA技术用于中国对虾家系构建中的系谱认证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6个微卫星标记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5个家系进行系谱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6个微卫星位点中有5个位点是多态的,并在所有家系中都显示了高度的遗传差异。5个家系中,5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共发现了3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5~8之间。实验中共发现了4个家系特异性等位基因:2#家系及4#家系各1个,5#家系2个。根据已知亲本及子代基因型,可推断出5个家系中全部亲本的基因型,据此鉴别各家系。在EN0033位点,可将5#家系与其他4个家系相区别;在RS0859位点,可将3#和4#家系与其他3个家系相区分。因此,EN0033和RS0859标记可用于鉴别5#、3#和4#家系的家系特异性标记。研究表明,用5个微卫星标记,且最少用2对微卫星标记即可鉴别5个中国对虾家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浮游十足类数量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东海浮游十足类(Decapods)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变化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浮游十足类总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为451 ind/(100 m3),秋季次之为71 ind/(100 m3),春季最低为24 ind/(100 m3)。北部近海(29°30′~33°N、123°30′~125°E)水域春季几乎没有分布,除冬季外,总丰度基本呈近海高于外海的分布趋势。中型莹虾(Luciferintermedius)是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夏季与秋季及四季总丰度的变化同水温有非常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与盐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冬季则仅仅与盐度有关,春季则与温度和盐度相关。从春季到夏季,高丰度区随台湾暖流向北扩展,并在闽浙沿岸水团与台湾暖流交汇处形成高丰度分布区[>2 500 ind/(100 m3)];从夏季到秋季,浮游十足类随着台湾暖流继续向北,在与长江冲淡水交汇处形成较高丰度区。水温和海流是影响东海浮游十足类总丰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江牡蛎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变异分析
《高技术通讯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获得了大约为500BP的片段.PCR产物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经CLUSTAL X同源排序,去除引物及部分端部序列,得到了415BP的核苷酸片段.比较并分析了该片段的钦洲湾、长沙湾、镇海湾和珠江口共105个近江牡蛎个体的核苷酸序列多态性,共检测到23个多态性核苷酸突变位点,包括16个转换位点和7个颠换位点,发现了1个核苷酸插入突变位点.4个群体可分为12种单倍型.结果表明:4个群体中广西钦洲湾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为长沙湾、珠江口群体,镇海湾群体最低.
关键词: 近江牡蛎,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