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A3α-肽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机能和抗病毒感染的影响
《高技术通讯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实验考察了A3α-肽聚糖(PG)制剂对养成期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免疫机能及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能力的影响.设立了连续投喂、间隔投喂和浸浴等6个实验组,分别在30 D、60D和90D时,测定对虾的体长、体重、免疫机能和对虾的抗WSSV感染力.结果表明:30D时,连续投喂组对虾的体长和浸浴组及0.05%、0.1%PG连续投喂组对虾的体重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长(P<0.05);0.05%、0.1%PG连续投喂组对虾体内的PO活性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60D时,浸浴组及0.05%、0.1%PG连续投喂组对虾的体长、体重较对照组均有极显著增长(P<0.01),浸浴组、0.1%PG连续投喂组对虾血细胞吞噬活性显著增强(P<0.05),浸浴组及0.05%、0.1%PG连续投喂组对虾血浆上清液PO活性均有显著提高(P<0.05);90D时,浸浴组对虾的体长、体重较对照组均有极显著增长(P<0.01),间隔投喂组对虾血细胞吞噬活性显著增强(P<0.05),间隔投喂组血浆中的PO活性显著增高(P<0.05).各期感染实验均证明PG能增强对虾对WSSV的抗感染能力.
关键词: 肽聚糖 凡纳滨对虾 生长 免疫性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带石斑鱼3种致病性弧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病斜带石斑鱼分离到3株病原菌EcGS020802、EcGS021001、EcGS020801,经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均属于弧菌属的种类。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分类地位,测定了3株病原菌的16SrRNA和HSP60(heatshockprotein,HSP60)基因部分序列。16SrRN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3株病原菌与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亲缘关系较近,相互之间同源性均大于98.6%,差异不明显。HSP6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菌株EcGS020802、EcGS021001、EcGS020801HSP60基因序列分别与哈维氏弧菌(AF230934)、溶藻弧菌(AF230931)、副溶血弧菌(AF230951)HSP60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依次为95.7%、99.8%和99.8%,而与其它弧菌HSP60基因的同源性均低于90.6%,3株病原菌相互之间的同源性低于91.0%。HSP60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EcGS020802、EcGS021001、EcGS020801分别与Vibrioharveyi、Vibrioalginolyticus、Vibrioparahaemolyticus聚类。综合上述结果,菌株EcGS020802、EcGS021001、EcGS020801可分别鉴定为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结果表明,HSP60基因比16SrRNA基因更适合用于海水鱼致病性弧菌种间的分类研究。
关键词: 哈维氏弧菌 溶藻弧菌 副溶血弧菌 16SrRNA基因 热激蛋白(HSP60)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和货架期预测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有氧冷藏养殖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建立和验证了用于预测冷藏罗非鱼微生物学质量和剩余货架期的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感官、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评价和微生物生长动态分析表明,罗非鱼在0~15℃贮藏中的特定腐败菌为假单胞菌,在0、5、10、15℃,感官货架期终点的假单胞菌数平均值为7.70±0.11log10cfu·g-1。假单胞菌在0、5、10、15℃的生长实验值用于建立生长动力学模型表明,Gompertz方程能很好地描述假单胞菌在0~15℃温度区域的生长动态。Nmax(最大菌数)受贮藏温度的影响不大,在4种温度下平均值在8.85±0.18log10cfu·g-1。温度对μmax(最大比生长速率)和Lag(延滞时间)的影响,采用Belehradek方程描述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用贮藏在3、8℃假单胞菌的生长实验值,验证建立的模型,偏差度为0.97~1.01,准确度为1.02~1.04,货架期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3.47%和-7.91%,显示建立的模型可以快速可靠地实时预测0~15℃贮藏罗非鱼的微生物学质量和剩余货架期。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冷藏 假单胞菌 生长动力学模型 微生物学质量 货架期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浮游十足类(Decapods)多样性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对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东海浮游十足类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多样性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东海4季共出现浮游十足类9种,其中秋季4种,冬季5种,夏春季各7种;中型莹虾、细鳌虾、汉森莹虾、刷状莹虾和正型莹虾是常见种,其余4个为稀有种。春季转至冬季,夏季转至秋季、秋季转至冬季,其种类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出现更替。种数分布在冬春季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夏秋季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盐度。冬春季种类变化主要与台湾暖流与黄海冷水团季节性的进退以及东海气温季节性变化有关,夏季种类分布特征与沿岸流和暖流势力强弱有关。常见种对不同季节的环境适应性较强,其出现频率和个体丰度远大于稀有种。中型莹虾的大量出现是影响东海浮游十足类多样性指数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分布及渔场水温浅析
《海洋通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收集到的渔获量数据、海水表层温度数据和有关文献资料,应用GIS技术对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进行了定量及定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在20°N—20°S之间的热带太平洋海域,具纬向分布特征。对渔获产量同海表温度的分月统计显示: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场最适月平均表层水温约28℃~29℃,渔场出现频次为偏态分布型。最后,结合有关文献综合讨论了海表温度、溶解氧含量、海流等环境因子与金枪鱼渔场分布和形成机制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海峡夏秋季游泳动物资源分布及群落结构
《应用生态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夏季和秋季在台湾海峡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台湾海峡游泳动物资源密度指数分布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夏季平均资源密度指数高于秋季,分别为8.50和6.94kg·h-1;夏秋季出现游泳动物种类分别为80种和91种,秋季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均高于夏季,夏秋季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466和2.3964;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200的优势种夏季有5种,为带鱼、发光鲷、短尾大眼鲷、花斑蛇鲻、中国枪乌贼,秋季有6种,为带鱼、七星底灯鱼、刺鲳、中国枪乌贼、蓝圆鱼参、鹿斑;夏季优势种的聚集强度比秋季强.
关键词: 资源密度指数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游泳动物 台湾海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