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微卫星标记的制备策略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卫星标记作为一类重要的、成熟的分子遗传标记,凭借自身的高变异性、孟德尔遗传模 式、共显性遗传方式等优点,在遗传及其它相关领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其主要的缺点是 必须知道所研究生物的微卫星序列及其旁侧序列。随着人类及模式生物基因组的深入研究,微 卫星标记的制备经历了从费时、费力、低效的传统法到周期短、效率高的富集法(选择性杂交法和 FIASCO法);从基因组构建文库筛选到公共数据库ESTs发掘;从实验室自制到花钱购买。总之, 随着方法与技术的不断改进,从目标生物中获得微卫星标记变得越来越简单、经济。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PIMA 选择性杂交法 FIASCO EST-SSR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倒刺鲃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常规肌肉营养测试方法测定分析5尾中华倒刺(Spinibarbussinensis)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中华倒刺肌肉(鲜样)中粗蛋白质量分数19 22%,粗脂肪质量分数1 96%,水分质量分数77 0%,灰分质量分数1 62%,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0 18%。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73 61%(质量分数,干样),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不包括色氨酸)总量是32 26%,占氨基酸总量的43 83%;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中华倒刺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酪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1 34,4种鲜味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24 22%(干样)。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0 87%、3 08%,比其他经济鱼类均高,微量元素比值合理,表明中华倒刺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初级生产力估算南海北部的渔业资源量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7~1999年对南海北部海域进行了4个季度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专项综合调查,调查范围为16°00′~23°30′N、107°00′~119°30′E的大陆架海域。本文利用调查资料,选择56种主要生物种类(占总渔获量的80%以上)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营养动态模型、Cushing模型和Tait沿岸海域生态系统能流模型3种方法,以季节为时间尺度,对南海北部海域的渔业资源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3种方法评估的渔业资源密度基本接近,以其平均值作为南海北部海域渔业资源量的评估结果。南海北部渔业资源量显示明显的季节差异,以夏季资源量最高,春季最低,春、夏、秋和冬季的资源密度平均值分别为2.4、5.0、3.2、3.7t/km2。资源量的平面分布,4个季节都呈现近岸海域资源量较高、外海资源量较低的趋势,其中北部湾、粤东、粤西和台湾浅滩海域的资源量较高,资源密度均>5t/km2,夏季最高密集区超过10t/km2。本文同时对影响渔业资源评估结果的评估参数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南海北部渔业资源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生态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物,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水域生态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同位素组成总是与其食物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能随食物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改变,是生物生存状况的理想指示物,为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与功能、物质流与能量流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综评稳定同位素技术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对其应用于水域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进展进行了总结。该方法的应用以水域中生产者同位素组成差异为前提,主要涉及确定食物来源、食物的贡献比例、营养级的确定、食物网结构的构建及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洄游及迁移路线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外界环境对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我国此类研究的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营养富集度 食物网 食性 栖息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伯利亚鲟鱼回归生物学特性研究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西伯利亚鲟鱼在我国西部甘肃省酒泉市海马泉的驯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平均体长220 mm、平均体重25 g的西伯利亚鲟鱼经180 d培育后,平均体长达到547 mm,日均增长1.79 mm,瞬时增长率平均0.498%;水温在16.7~24.7℃时,瞬时增长率保持在0.8%以上,水温19.9℃时,瞬时增长率为最高1.462%;平均体重达649 g,日均增重3.49 g,瞬时增重率平均1.81%;水温在16.7~24.7℃时,瞬时增重率保持在3%以上,水温20.6℃时,瞬时增重率为最高4.51%。拟合1龄西伯利亚鲟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00 4L3.5936(r2=0.998)其中b大于3,为异速生长,说明西伯利亚1龄鲟鱼体重增长快于体长增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玫瑰无须鲃精子的超微结构(英文)
《动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透射和扫描电镜研究显示玫瑰无须鲃(Puntius conchonius)的精子由头、中片和尾三部分组成。头部无顶体,呈球形或卵圆形,主要由细胞核组成,核内染色质致密。核前端几乎无细胞质存在,核膜紧密靠近细胞质膜,而在核的后端有少量细胞质存在。在核后端偏于一侧处有一个浅的核后凹,中心粒复合体部分地镶嵌于其中,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组成,二者呈钝角形排列,鞭毛从远端中心粒的末端发出。中片由前边的主要部分———领和后边细薄的袖套构成。领内含有数个不规则分布的线粒体包埋于细胞质中,袖套的长短、粗细差别较大,有的精子没有袖套。由于与鞭毛的不对称连接,使得头部及中片均呈不对称型。尾是一根细长的鞭毛,尾丝具有典型的“9+2”微管结构,尾部两侧均无侧鳍。与鲤科其它鱼精子相比,该鱼精子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长短不一的袖套,领内有不同数量的液泡,且有些空泡向外界开口呈孔状。袖套的长短与领内液泡化水平似有某种相互联系,这也许与精子的老化程度有关[动物学报51(5):892-897,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浮游磷虾类的数量分布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了东海浮游磷虾类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相应的动力学及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磷虾类总丰度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冬,春,夏季的小型磷虾(Euphausianana)和秋季的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sinica)对总丰度的贡献较大,是影响磷虾类总丰度变化的主要优势种;冬、春和秋季总丰度与水文环境因子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夏季总丰度与底层温度和10m层盐度的二元线性相关关系非常显著。秋季磷虾高丰度区位于台湾暖流与各水团的交汇处。磷虾类总丰度的变化动力来自水团的影响和主要优势种对总丰度变化的回归贡献,后者与优势种的生态习性有关。磷虾类秋季高丰度区的分布与带鱼、小黄鱼和日本鲭索饵场的位置基本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