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SRY基因同源克隆和序列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5 CSCD
摘要:采用人SRY基因保守序列的特异性引物,对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aureus)和尼罗罗非鱼(O.nilotica)雌、雄个体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回收其中的600bp片段,分离克隆并双向测序。用DNAStar分析比较所得序列,表明克隆的600bp片段为SRY基因的同源序列。对两种罗非鱼雌、雄个体SRY同源序列进行多序列比较分析(CLUSTALW分析),表明罗非鱼间SRY同源序列的相似性非常高,但仍存在性别间、种间差异。奥利亚罗非鱼雌、雄间序列相似性为99.5%,尼罗罗非鱼雌、雄间为99.5%,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种间则为98.7%,罗非鱼与人类SRY基因间只有7.1%,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罗非鱼SRY同源基因与性别决定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根据这些结果构建了罗非鱼系统分类树,表明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SRY基因 克隆 性别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胸龟的生物学特性与人工驯养
《广东农业科学 》 2005 CSCD
摘要:平胸龟是古老的龟类,长相奇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肉质鲜美,肉、壳均可入药。但人工养殖平胸龟较少,人工繁殖仍未获成功。介绍了平胸龟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生长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研究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生长特性。结果表明 ,半滑舌鳎初孵仔鱼在 2 3℃水温条件下 ,2— 3日龄开口摄食 ,开口后投喂轮虫。孵化后 1 2日龄 ,全长达到 8— 9mm左右 ,可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随着仔稚鱼的发育及摄食强度的增强 ,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摄食节律。 6日龄仔鱼在 2 4h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摄食 ,相对来说 9:0 0、1 2 :0 0、1 5 :0 0、1 8:0 0为其摄食率的高峰。 1 6日龄稚鱼的摄食节律已出现较明显趋势 ,9:0 0、1 5 :0 0为其摄食率的高峰。 2 6日龄营底栖生活后稚鱼 ,由浮游生活方式变为底栖生活方式 ,摄食率的高峰出现在 1 8:0 0、2 4 :0 0。半滑舌鳎的捕食能力随其生长逐渐增强 ,6日龄仔鱼的平均摄食强度在摄食率高峰之后的 2— 3h内达到最高 ,出现在 1 2 :0 0、1 8:0 0 ;1 6日龄稚鱼在 1 0 :0 0—1 7:0 0期间平均摄食强度相对较大。 2 6日龄稚鱼 ,捕食能力明显增强 ,伴随着摄食率高峰的出现 ,平均摄食强度也分别在 1 8:0 0和 2 4 :0 0达到高峰。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 ,半滑舌鳎摄食节律有着明显的变化 :早期的浮游生活阶段 ,以白天摄食为主 ,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 ;营底栖生活阶段半滑舌鳎转为夜间摄食 ,摄食高峰出现在夜间。半滑舌鳎不同发育阶段的日平均摄食率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铬对鲤脂质过氧化影响及其对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诱变效应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将鲤鱼饲养于含铬0,0 12,0 67,1 22,3 66,10 97和32 91mg/L水中40d,进行脂质过氧化测试。结果表明:铬处理组(0 12~10 97mg/L)鲤血清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不明显,且仅10 97mg/L组的SOD活性降低;铬对鲤肝脏SOD活性影响比血清大,且铬处理组(0 67~10 97mg/L)的SOD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 05)。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微核出现率随染毒Cr6+浓度的增高而升高,铬处理组(3 66~32 91mg/L)组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 05)。随着Cr6+浓度的升高,铬在鱼体残留量显著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苏里江上游黑斑狗鱼种群的生长特性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3年秋季对乌苏里江上游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的种群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样本840尾。结果表明:该水域的黑斑狗鱼主要由6+龄以下个体组成,其中以3+龄以下个体为主。体长与体重之间的关系为W=0.0051L3.1023(r=0.9762);生长方程为Lt=120.17[1-e-0.1215(t+0.5983)],Wt=15139.22[1-e-0.1215(t+0.5983)]3.1023;生长拐点年龄t=8.7龄,拐点体重W=4531.7 g,说明黑斑狗鱼在8#龄前均能维持较快增长。鉴于目前的捕捞状况,应对4#~8#龄之间的个体适当加以保护。
关键词: 乌苏里江上游 黑斑狗鱼 生长方程 生长速度 群体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近20年来营养盐变化趋势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1982、1992、1998年渤海近20年来营养盐类的变化趋势分析得出,近20年来渤海的营养盐类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活性磷酸盐含量与80年代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硅酸盐含量处于波动状态,80年代硅酸盐含量处于较高水平,90年代初处于较低水平,到90年代末又有所回升。无机氮含量基本呈逐渐升高趋势。渤海的营养结构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N/P比值升高,Si/N比值下降。渤海水域氮限制的状况正在逐步向磷限制方向演化,若按此趋势演化,必将造成磷和硅限制。近年来黄河断流减少了主要由风化过程产生的硅的入海量,以及农用化肥的流失总量并未改变,是造成上述变化趋势的主导因子。但对于一些近岸水域,因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有时会造成局部水域的富营养化,使近年来渤海近岸水域时有赤潮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长牡蛎(♂)受精过程的荧光显微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二氨基苯基吲哚(DAPI)染色荧光显微方法,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受精过程进行详细观察。结果显示,长牡蛎精子能迅速附着并穿过栉孔扇贝卵膜,精核发生解凝缩而膨胀形成雄性原核;精子入卵后,栉孔扇贝卵子减数分裂重新启动,释放极体并形成雌性原核,最后雌、雄原核融合,受精卵开始第1次卵裂。栉孔扇贝与长牡蛎杂交受精率一般在40%左右。受精卵发育过程中出现了排放2个极体、排放1个极体、不排放极体3种类型,所占受精卵比例约为65%、25%和10%。多数受精卵第1次卵裂后期,染色体发生异常分离,不能平均分配到2个子细胞中,这可能是造成早期胚胎畸形,只能发育到担轮幼虫阶段而全部死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栉孔扇贝 长牡蛎 远缘杂交 受精细胞学 荧光显微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虾蟹中残留的氯霉素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 ei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中残留的氯霉素。比较了用不同方法处理样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通过对检测范围、精密度、回收率等项目的测定,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氯霉素标准液为50~4050 ng/L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板间变异系数小于16.4%,样品测定的变异系数为9.4%~13.8%;用乙腈水溶液方法提取的回收率(84%~116%)比用乙酸乙酯提取的回收率(62%~92%)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鳕和大头鳕形态学的初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江鳕(LotalataLinnaeus)和大头鳕(GadusmacrocephalusTilexius)的形态学比较研究发现,江鳕和大头鳕都有胆囊、幽门盲囊,肝脏较大。脊柱和附肢骨骼种类相同,区别仅在于骨块的数量和嵴的发达程度上,尾都是等尾型。
关键词: 江鳕(Lota lata) 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 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