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牙鲆的营养需求研究与饲料应用

海洋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牙鲆(Paralich- thys olicaceus)人工育苗和人工养殖,1992年以后牙鲆人工养殖发展迅速,目前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浙江、甚至福建沿海等地都开展了牙鲆的人工养殖。由于开展牙鲆养殖的时间不长,对牙鲆营养研究还有许多不足,许多营养素的适宜需求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尤其是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在五里湖中的重金属富集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2003年2~3月采自五里湖水域代表样点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woodiana)及用于对照的水样、底泥中重金属的测试,初步得出了Zn、Cu、Pb、As和Cd在这3类样本中的浓度范围。虽然水样中各重金属均未超过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但底泥和背角无齿蚌的结果显示出Pb,特别是Zn、As的污染比较明显。背角无齿蚌作为生物指示物观察和评价该水域Zn、Cu、As、Pb、Cd的污染状况是可行的。结果反映该水域已不适用于渔业生产。作为食用贝类,其Pb、Cd,特别是Zn、As的残留有可能带来毒性影响。

关键词: 五里湖 重金属 背角无齿蚌 底泥 生物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变动趋势

生态学杂志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0~2003年长江口邻近海域5月和8月8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毛颚类和异足类在8月种数明显多于5月。8月暖流势力增强的同时淡水水团势力也增强,不同水团交汇处,浮游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等值线密集排列,外海暖水带来丰富的种类使该季节的种类数和多样性均明显高于5月。盐度是影响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多样性 年间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鱼类甲醛本底含量研究初报

海洋水产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56种海水鱼共计105个样品,16种淡水鱼共计19个样品的甲醛本底含量研究,结果发现,食用鱼类的甲醛本底含量不同且差异较大,海水活鱼与海水冷冻鱼的甲醛含量均显著高于淡水活鱼与淡水冷冻鱼(P<0·01);海水鱼中龙头鱼和鳕鱼类样品甲醛本底含量较高;大部分淡水鱼未检出甲醛;同一品种不同存活状态的鱼,其甲醛含量也不同,活体鱼中甲醛含量最低,冰鲜样品中甲醛含量最高,冷冻样品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甲醛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关键词: 食用鱼类 甲醛 本底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中华白海豚中的汞和砷

光谱实验室 2005 CSCD

摘要: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中华白海豚的多种组织和器官标本进行汞、砷浓度的测定。对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条件进行了探讨和优化。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采用样品加标对Hg的测定方法进行验证,回收率为97%—104%。采用国家标准贻贝对As的测定方法进行验证,平均回收率为93%,RSD为7.8%。本法可用于贝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汞、砷的测定。

关键词: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 中华白海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网箱养殖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变化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1年6月~2002年6月,对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环境按季节进行了周年5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网箱养殖严重污染了养殖区沉积环境,沉积物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超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超标率分别为88%和100%,硫化物含量约是对照区的3倍.大型底栖动物经鉴定有64种,其中优势种(优势度Y≥0.01)有21种,主要是多毛类的梳鳃虫(Terebellidesstroemii)、贝氏岩虫(Marphysabelli)和白色吻沙蚕(Glyceraalba)等,季节更替明显.底栖动物出现种数、生物量和个体数量秋、冬季高于春、夏季;空间分布养殖区明显低于对照区,且养殖区多毛类的生物量组成较对照区占优势.

关键词: 大亚湾 网箱养鱼 底栖动物 时空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鲷仔鱼发育的形态特征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孵化后第4天至第37天黄鲷仔鱼的观察,研究了各个发育时期的外部形态变化和鳍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尾部腹面的色素随体长的增加而变化明显。尾柄部背缘出现色素是黄鲷仔鱼的重要特征之一。尾鳍、胸鳍的鳍褶孵化后即出现,分别在26、33日龄出现鳍条;背鳍、臀鳍鳍条在28日龄开始发育,33日龄出现鳍棘;腹鳍在33日龄时出现鳍褶,35日龄出现鳍条。前鳃盖骨后缘下角出现2个扩大且尖锐的棘,是鉴别黄鲷仔鱼的标志之一。人工培育下的黄鲷仔鱼发育较天然水域的个体慢。

关键词: 黄鲷 仔鱼 早期发育 形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IS技术的水库淹没与损失评估方法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数字高程模型栅格图像与回水位数据计算水库淹没范围及评估淹没损失的方法,以便使水库淹没处理工作更加科学与合理.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水库淹没范围 损失评估流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海洋水产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病是国际兽疫局(OIE)划定的甲壳类其他重要疾病之一,它分布较广,危害严重,对世界对虾养殖业发展影响重大。本文根据Genbank登录的IHHNV基因序列(AF218266),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从纯化的IHHNV DNA和感染IHHNV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组织DNA中成功地扩增出产物大小为703bp的DNA片段,该对引物对IHHNV DNA的检测灵敏度为19. 85fg(8. 83×103 病毒拷贝),与健康对虾组织DNA、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DNA及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PV) DNA无交叉反应。本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出对虾感染和携带IHHNV状况,为对虾健康养殖、无特定病原(SPF)种群选育及流行病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用高强度聚乙烯和普通聚乙烯单丝结构与性能的比较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渔具设计与材料的合理选配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广角X射线衍射 (WAXD)及扫描电镜 (SEM )等方法的比较 ,研究了渔用高强度聚乙烯 (high strengthpolyethylene ,简称HSPE)和普通聚乙烯 (PE)单丝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 ,HSPE单丝的断裂强度和结节强度比普通PE单丝分别提高了 14 .5 4% ,3 .0 5 % ,而断裂伸长率降低了44 .44 % ;HSPE单丝的结晶度和声速值比普通PE单丝分别增加了 6.2 0 %和 76.8% ;HSPE单丝微晶尺寸稍大于普通PE单丝 ,而晶胞参数变化很小 ;HSPE单丝内部结晶形态为平行的串晶和纤维复合结构。正是由于结晶度、取向度的提高以及单丝内部生成了平行的串晶和纤维复合结构 ,导致了渔用HSPE单丝强度的提高。

关键词: 高强度聚乙烯 普通聚乙烯 单丝 结构与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