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圆背角无齿蚌幼蚌在特定条件下的选择滤食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圆背角无齿蚌 幼蚌 椭圆小球藻 四尾栅裂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

海洋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次对中国养殖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疾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育苗期的主要疾病有烂边病、烂胃病和化板症,而越冬保苗期和养成期则以腐皮综合症的危害最为严重。详细描述了以上主要病症的流行病学特征,总结出当前海参疾病的病原以细菌为主,兼有霉菌、寄生虫和敌害生物。此外,针对主要病症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和综合预防措施,以指导生产实践。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海参 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 疾病 细菌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胚胎发育及仔鱼生长与盐度的关系

海洋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就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Günther)受精卵和早期仔鱼生长发育与盐度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受精卵在盐度低于25的海水中全部下沉,在高于29的海水中浮在水面,而当盐度在26~28.5之间时在海水中呈悬浮状态。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为25~35,此盐度范围内孵化率都可达88%以上,盐度低于20或高于40孵化率降低,初孵仔鱼畸形率升高。盐度对仔鱼生长有一定的影响:盐度在25~35时初孵仔鱼存活率最高,盐度32.5时生长最好;盐度30~32.5范围内刚开口仔鱼的存活率较高,生长最快;盐度低于20时变态期仔鱼的存活率与盐度高于25时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体长存在显著差异(P<0.05)。盐度高于40或低于10会延滞胚胎发育速率,孵化时间在盐度低于10时会相对延长。

关键词: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 盐度 胚胎发育 仔鱼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鲈对不同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

水生生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以Cr2 O3 为指示物 ,以 70 %基础饲料和 30 %的待测饲料原料组成试验饲料 ,测定花鲈对红鱼粉、豆粕、花生粕、菜籽粕、肉骨粉和棉籽粕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能量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在水温 2 5± 1℃的试验条件下 ,花鲈对鱼粉、豆粕、花生粕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在 6 0 %以上 ;对鱼粉、豆粕、花生粕和菜籽粕的蛋白质、脂肪的表观消化率都在 80 %以上 ;花鲈对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变化范围在 16 99%— 83 96 %。测得每种原料的 16种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花鲈对原料氨基酸消化率的变化与对蛋白质消化率的变化相一致 ,除了赖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之外 ,花鲈对肉骨粉中氨基酸的利用率最低。花鲈对饼粕类原料中的含硫氨基酸 (如蛋氨酸 )的表观消化率低于其他氨基酸 ,对鱼粉中氨基酸利用率最低的为组氨酸 ,对肉骨粉中氨基酸利用率最低的为苏氨酸。

关键词: 花鲈 饲料原料 表观消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雷州半岛红树林滩涂底栖生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海洋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广东省雷州半岛红树林滩涂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 ,用Shan 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种类均匀度(J)、种类丰度(D)、Berger Parker优势度指数(I)4个测定红树林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标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所采获的底栖生物种类共有68科165种 ,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主。红树林滩涂全年平均生物量为223.25g/m2 ,平均栖息密度为210.97个/m2。H′甚高 ,2个季度平均为2.2633~2.7411 ,J平均为0.6407~0.6411 ,D平均达到1.4910~2.6232。全年各类群生物组成中 ,生物量及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红树林滩涂底栖生物主要经济种类有中国绿螂(Glauconomechinen sis)、四角蛤蜊(Mactra(Mactra)veneriformis)、青蛤(Cyclinasinensis)等20多种。

关键词: 红树林 滩涂底栖生物 种类组成 生物多样性 雷州半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重要渔业水域牡蛎体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

海洋环境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3年4月和5月对广东沿海15个重要渔业养殖水域牡蛎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牡蛎体PSP毒性较低,检测结果均未检出。其结果远低于1991年水平,而与2002年一致;15个重要渔业水域牡蛎体PSP毒性低于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贝类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贝类上市安全限量。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牡蛎 广东重要渔业水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流域池塘河蟹养殖向太湖排放氮磷的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据2001年调查,太湖流域池塘河蟹养殖面积为11377.86hm2,河蟹产量为6681.18t。按物料平衡计算,1hm2养蟹池塘向环境排放的TN为27.08kg,TP为7.85kg,太湖流域池塘养蟹向环境中年排放TN为308.12t,TP为89.32t。按池塘进排水实测值计算,太湖流域按池塘养蟹外排水中TN、TP浓度增量分别为0.34、0.05mg·L-1,太湖流域池塘养蟹年外排TN和TP的增量分别为154.74t和22.75t。排放的TN、TP通过太湖水网流入太湖。

关键词: 池塘养蟹 生态环境 太湖流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状况调查

水产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斑综合征可以导致养殖对虾短时间内大面积死亡,是迄今为止对虾养殖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本试验采用巢式PCR法对2001年采自黄渤海的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旨在较全面地了解黄渤海野生中国对虾携带病毒状况。各群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朝鲜半岛南海岸群体55%;渤海湾群体35%;辽东湾群体94.7%;海州湾群体47.4%。结果显示,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均不同程度地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辽东湾产卵场群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推测人工孵化苗种放流、海湾的地理和水质条件与中国对虾的WSSV感染率相关。而中国对虾野生群体携带病毒对于对虾养殖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只有从无特异病原(SPF)及抗特异病原(SPR)对虾养殖群体的建立着手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由于对虾携带病毒而可能导致的病毒性疾病的暴发。同时,应该重视海区污染的治理,减少病毒病暴发的诱因。本试验建立了快速检测WSSV的PCR方法,1pg病毒核酸仍可检测到,为白斑综合征病毒病的防治及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巢式PCR 白斑综合征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鳗的早期胚胎发育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人工繁殖的卵形鲳鳆(Trachinotus ovatus)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受精卵由人工养殖的性成熟亲鱼,经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获得.卵形鲳鲮的成熟卵呈圆形,平均卵径为967.8μm.受精卵在水温18~21℃、盐度31的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41h27min后孵出仔鱼.胚胎发育为盘状卵裂,胚体后期的发育速度较快;仔鱼脱膜孵化的速度非常快,基本上在1min内就可以完成.初孵仔鱼平均全长为1.548mm,卵黄囊较大.

关键词: 卵形鲳鳆 胚胎发育 初孵仔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