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口北支水域浮游动物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3年7月(丰水期)和2004年1月(枯水期)对长江口北支水域环境调查资料,研究了长江口北支水域浮游动物分布变化成因.结果表明,丰水期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平均为234.38mg·m-3,涨、落潮时分别为141.35和327.40mg·m-3;枯水期为188.81mg·m-3,涨、落潮时变化不大,分别为184.69和192.93mg·m-3;涨潮时长江口北支西侧水域生物量高于东侧,落潮时则相反;潮汐对种类数的影响不明显;多样性指数(H’)值涨潮大于落潮.丰水期涨潮时北岸生物量高于南岸,落潮时相反,而枯水期两岸差别不如丰水期明显.长江口北支浮游动物分布的变化与长江口门外浮游动物数量季节变动和潮流携带有关,与长江径流关系不明显.柯氏力通过潮夕作用,是长江口北支南北两岸生物量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属硫蛋白基因对转基因鲤及实验动物体内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tine,简称MT),又称重金属结合蛋白,是一种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的金属结合蛋白。锌、铜、镉等多种金属元素均可在体外或体内诱导组织MT大量合成。已有研究表明,MT在微量元素代谢、重金属富集、环境污染的清除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 选择恰当的启动子是保证外源基因在转基因鱼中成功表达的最重要因素。在转基因鱼的研究过程中,使用的转基因材料从最初阶段的人及其它哺乳类如牛、羊等的生长激素基因发展到现在的鱼的生长激素基因,启动调控顺序也由小鼠的重金属螯合蛋白(MT-1)基因发展到鱼的重金属结合蛋白基因,如虹鳟金属硫蛋白基因、鲤β-肌动蛋白基因、美洲鲽抗冻蛋白基因以及鲤金属硫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补充曲线参数估算最大持续产量的方法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于不同的补充-捕捞类型,用补充曲线参数估算最大持续渔获数(CS)和最大持续渔获量(MSY或YS)的方法是不同的。提出并讨论了2种补充-捕捞类型的评估方法:①一生只繁殖1次的连续捕捞类型,②一生繁殖多次、渔期短的季节性捕捞类型。把渔获量方程与Ricker繁殖模型和BevertonHolt繁殖模型相结合,建立新的以渔获数表示的平衡渔获量方程。分别把BevertonHolt渔获量方程(用于第1类型)和季节性渔业产量模型(用于第2类型)与Ricker繁殖模型和BevertonHolt繁殖模型相结合,建立新的以重量表示的平衡渔获量方程。用这些方程式可以估算以数量表示的最大持续渔获数CS、以重量表示的最大持续渔获量YS,CS所需的捕捞死亡系数(F′S)和YS所需的捕捞死亡系数(FS)。计算了二种类型在同一自然死亡系数下的CS、YS、F′S和FS。结果表明:FS不等于F′S,同一种群的FS可以小于F′S,但FS不可能大于F′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中游施氏鲟捕捞群体结构研究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1年对黑龙江中游施氏鲟155尾进行种群生态学特征研究。捕捞群体结构特征为:全长平均为153.9(105~232)cm,体重平均为17.07(5.95~62.65)kg,年龄平均为16.9(8~29)龄,全长体重相关关系W=6.9614×10-6L2.9281,性比为1:1.8,绝对生殖力平均为433496.7(6200~1318350)粒,相对生殖力平均为11173.3(6893~15694)粒/kg,卵径平均为3.65(3.0~4.5)mm,成熟系数平均为22.49%(12.5%~33.3%);捕捞群体数量为620尾,计12t。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中游的施氏鲟资源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WSSV-VAP1基因克隆及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高技术通讯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 WSSV-黏附蛋白(VAP1)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在5''引物和3''引物中分别引入ECORI和XBAI酶切位点.经PCR扩增,将VAP1基因克隆至穿梭载体PGAPZαA之GAP启动子下游位点,构建成含α-FACTOR信号肽的重组表达载体,获得的重组质粒PGAPZαA-VAP1经线性化后转入毕赤氏酵母SMD1168菌株,构建成分泌型表达VAP1的酵母工程菌株.SDS-PAGE和WESTERN-BLOT及结合活性检测分析表明,VAP1基因在该体系中得到成功表达,表达产物与对虾细胞膜具明显的结合活性.
关键词: WSSV-VAP1 基因 克隆 毕赤酵母 分泌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从大体积海水中有效提取病毒颗粒的简易方法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中广泛分布着极富多样性的病毒,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其存在个体极其微小性,非细胞性和专性寄生性,至今国内外对海洋病毒的研究进展缓慢。为了从海水中浓缩病毒,本文对吸附洗脱法、化学絮凝法等浓缩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最后利用三氯化铝沉淀病毒,同时加入滑石粉硅藻土作为病毒吸附剂促进病毒吸附沉淀的方法,初步建立起了一种可以通过处理大体积海水浓缩病毒的海水病毒提取方法,在青岛近海海域的海水中成功提取到了游离的病毒。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海水中不仅存在着一定丰度的游离病毒,而且病毒的种类多种多样。病毒形态有具纤突的球状病毒、不具纤突的球状病毒和杆状病毒、噬菌体等,病毒粒子大小在40~400 nm之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生态学杂志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地统计学的方法,根据2002年12月东海区121个站位的资源监测调查数据,拟合变异函数最优模型,计算各向同性下的模型参数和不同方向上的分维数,分析了冬季东海北部和南部太平洋褶柔鱼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其空间格局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各向同性条件下,东海北部和南部具有相似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其变异函数均能用球状模型拟合,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大约为440 km,随机性因素占空间异质性的30%左右,结构性因素占空间异质性的70%左右,处于主导地位。各向异性分析表明,在东海北部,135°和90°方向的分维数最高,分别为1.954和1.893,说明太平洋褶柔鱼在这两个方向上分布较均匀,空间依赖性较小,这与东南-西北方向的黄海暖流和西-东方向的长江冲淡水一致;而在东海南部,45°方向的分维数最高,为1.999,太平洋褶柔鱼在此方向分布上的同质性与西南-东北方向的黑潮主干及台湾暖流相对应。这说明,海流是影响较大尺度生态过程上太平洋褶柔鱼分布的主要环境要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龟的年龄与生长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人工养殖的乌龟Chinemysreebesii群体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在自然温度和人工饲养条件下, 乌龟的生长方程为W=10 194e1 716A (r=0 9819)。乌龟的年龄 (A) 与体重 (W)、背甲长(L1 )、背甲宽 (L2 )、体高 (H)、腹甲长 (L3 )、腹甲宽 (L4 ) 密切相关: L1 =3 506A-0 696 (r=0 9953), L2 =2 182A+0 274 (r=0 9970), H=1 429A+0 097 (r=0 9970), L3 =3 4525A+2 1779(r=0 9959), L4 =1 557A+1 2609 (r=0 9971); 背甲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0 3063L12 7626 (r=0 9998), P<0 001; 背甲宽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0 3439L23 201 (r=0 9999), P<0 001; 体高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1 6148H3 1172 (r=0 9999), P<0 001; 腹甲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0 4934L32 6431 (r= 0 9998), P< 0 001; 腹甲宽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 = 2 0671L42 9558 (r=0 9995), P<0 001。背甲长与腹甲长的线性回归方程为L1 = 1 0366L3 +0 3348 (r=0 9999), P<0 001。不同年龄段乌龟的生长速度不同, 其相对增长率较快的是在 0+ ~1+龄和 1+ ~2+龄两个年龄段, 在这期间体重分别增长了 332 76%和 406 47%; 在其绝对增长率中, 体重增长最快的是在 3+ ~4+龄, 增长了 454 08g, 但其背 (腹) 甲长 (宽) 及体高增长较快的却是在 1+ ~2+龄和 3+ ~4+龄两个年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