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镉在大菱鲆体内蓄积规律及对生长和食品安全影响初探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鱿鱼、头足类及其加工下脚料等高含镉原料配制饲料喂养大菱鲆亲鱼,发现诱食效果较好、鱼体增重较快,但一年后出现死亡率增高的现象。经解剖观察,死鱼的肝、肾、胰腺、胆等均有不同的病变现象。研究镉在其体内蓄积规律,发现镉在鱼的肌肉、肝脏、肾脏中的含量分别是饲喂普通饲料养殖大菱鲆的4~9倍、6~9倍和5~10倍,且死鱼的镉含量高于活鱼;镉在鱼肝脏和肾脏中的含量分别是肌肉中的100~400倍,是主要的蓄积器官和靶器官。高含镉饲料可能对养殖大菱鲆健康生长和食品安全卫生造成严重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饵料条件下玉筋鱼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的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Eggers模型移入实验室大型玻璃钢水槽中,采用3种室内可能得到的实验饵料:冷冻细脚长(Themistogra cilipes)、天然成体卤虫(Artemissalina)和小黄鱼糜(Fishsilage),在流水条件下,比较黄渤海主要中上层小型鱼类玉筋鱼(Ammodytepersonatus)对上述3种饵料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特征。结果显示,3种饵料中,虽然玉筋鱼对细脚长的能量生态转换效率较高,但是其湿重摄食量[g/(100g·d)FW]和能量摄食量[kJ/(100g·d)]都比较低,生长情况较差;卤虫的食物生态转换效率较高,湿重摄食量较多、生长情况较好;鱼糜的能量摄食量较多,生长情况介于两者之间,但其生态转换效率均较低。与自然生长的玉筋鱼相比,摄食卤虫的玉筋鱼较接近于自然生长。研究结论认为,室内玉筋鱼的模拟实验,在不能获得自然活体饵料的情况下,卤虫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节水型养殖期间虾池硫化物含量的变化特征
《台湾海峡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斑节对虾节水型养殖期间,观测了虾池底质和海水中硫化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投放有益微生物的试验池与未投放有益微生物的对照池相比,底质硫化物含量波动较小,增高的速度较慢、增幅较小.在养殖后期试验池底质硫化物含量只增高了 68%,而对照池的增高了 252%.养殖过程中海水硫化物浓度呈阶段式和波浪式增高,在试验池中其浓度多数时间比对照池中的低.有益微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体和底质中硫化物的积累,但对老化虾池效果较差.由于节水型养殖模式利用有益微生物分解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采用单细胞藻类吸收利用营养盐,使养殖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关键词: 海水养殖 硫化物含量 试验研究 节水型养殖 动态变化 有益微生物 斑节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绥芬河三块鱼和珠星三块鱼种群的生化遗传变异及亲缘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对由日本海溯河洄游到中国境内绥芬河的三块鱼(Tribolodon brandti)和珠星三块鱼(Tribolodon hakonensis)繁殖群体的生化遗传结构及变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取的12种同工酶中共检测出27个基因位点,三块鱼和珠星三块鱼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22.22%和18.52%,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067 0和0.069 5;除了三块鱼的Gpi-1和珠星三块鱼的Est多态位点外,两种鱼的Ldh-1、-αGpd-1、Sdh-1、Aat-1及三块鱼的Est多态位点上的基因型分布都显著地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表现出杂合子明显缺失或过剩现象;三块鱼和珠星三块鱼种群间相同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出现显著的分化,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691 2和0.369 3。结论认为,三块鱼和珠星三块鱼的遗传多样性已达到种的差异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大型水母数量分布特征及其与温盐度的关系
《生态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2 0 0 4年 4月和 6月东海区中北部海域大型水母的监测调查结果为依据 ,分析了东海区大型水母的主要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温度、盐度环境的关系、以及主要种类间的个体生长差异。结果表明 :4月大型水母的优势种类多管水母约占 75 %、霞水母约占 15 %和沙水母约占 5 % ;6月大型水母的优势种类沙海蜇约占 6 0 %、多管水母约占 2 0 %和霞水母约占 10 %。其中沙海蜇和霞水母为往年东海区大量暴发的种类。沙海蜇为低温高盐种 ,适温范围为 12~ 17℃ ,主要分布于黄海冷水团伸向东海舌锋的锋面以北海域 ,密集分布区最高网产为 10 0 0 0 kg/ h左右 ;霞水母为暖水高盐种 ,适温范围为 2 0~ 2 5℃ ,主要密集分布于东海北部的暖水控制海域。黄海冷水团势力强弱可作为判别沙海蜇暴发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因子。东海区大型水母主要优势种的生长速度以沙海蜇最快 ,其次为霞水母 ,而多管水母相对较慢 ,且个体偏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选育中国对虾两个群体WSSV感染相关免疫与生化因子的变化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对虾人工选育两个群体WSSV感染相关免疫与生化因子的变化,研究选育的两个中国对虾群体对WSSV的敏感性和抵抗力。结果表明,两个群体感染WSSV后,总细胞数(THC)在24h达到最大,随后呈下降趋势;两个群体血淋巴蛋白在感染初期和中期变化不同,但在后期均呈下降趋势;相比而言2~(#)对虾群体比6~(#)对虾群体血蛋白含量和THC下降幅度稍慢;2~(#)对虾群体和6~(#)对虾群体感染24h后酸性磷酸酶(ACP)稍有下降,随后保持较高的活性,而碱性磷酸酶(AKP)的变化除2~(#)对虾群体在感染48h有显著增大外,6~(#)对虾群体变化不明显;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WSSV感染有密切的联系,两个群体抗氧化酶活性随WSSV增殖的变化略有不同;细胞内酚氧化酶(proPO)原变化趋势也表现出差异,斑点杂交结果显示6~(#)对虾群体比2~(#)对虾群体阳性反应较早,揭示不同群体间对WSSV感染的敏感性存在一些差异。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选育群体 WSSV感染 免疫因子 生化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养殖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科学 》 2005 CSCD
摘要: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L)的良种优势地位已在我国确立,工厂化养殖的初级模式已经形成并获得普遍推广;规模化养殖和成鱼市场的不断扩大,将我国推进到世界大菱鲆养殖和消费大国行列;“大菱鲆效应”对我国海水工厂化养殖发展和沿海“三农”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也为我国海水工业化养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当前由大菱鲆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推动着我国海水工厂化养鱼朝良种化、规范化、国产化全封闭式的高级阶段攀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鳝P-450芳香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450芳香化酶(P450arom)是催化雄激素生物合成雌激素的关键酶。本文采用RT-PCR和RACE(Rapid amplifi- cation of cDNA ends)法,首次分离和克隆了雌雄同体鱼黄鳝卵巢中P450 arom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1802bp(不包 括poly(A)),5'端非翻译区有49bp,3'端202bp(不包含poly(A)),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551bp,翻译成517 个氨基酸,计算的蛋白质分子量58.2kDa。同源性分析显示,黄鳝卵巢P450arom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卵巢 P450arom具有63%-80%同源性,与其他鱼脑P450arom为58%-60%同源,与人胚盘和鸡卵巢P450arom则为 50%-52%同源;但在芳香化酶高保守区(包括1-螺旋区,芳香化酶特异保守区和血红素结合区)的同源性高达 76%-9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芳香化酶基因是单起源,黄鳝卵巢芳香化酶基因与鳉鱼卵巢的关系最近,与鱼类卵 巢P450arom属于同一分支的,与鱼类脑及鸡和人的属于不同分支。
关键词: 黄鳝 P-450芳香化酶 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 系统发育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