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奥利亚罗非鱼DMRT1,DMO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生物技术 》 2006 CSCD
摘要:根据其他鱼类DMRT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简并引物,利用RT-PCR扩增了雌雄奥利亚罗非鱼的DMRT基因,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了克隆与测序。结果在雌雄奥利亚罗非鱼个体中获得了两个不同的片段,分别命名为DMO,DMRT1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奥利亚罗非鱼DMRT1,DMO cNA系列的同源性为61.78%,氨基酸同源性为86%,说明了DMRT基因存在性别差异。与尼罗罗非鱼、红鳍东方豚、虹鳟、青鱼将等鱼类DM保守区相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100%,这充分显示了DM-RT基因在进化上的高度保守性。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DM保守区 DMRTl基因,DMO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丝足鱼(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耐盐性及盐度驯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斑马鱼(Danio rerio)和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作比较,对丝足鱼(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耐盐性进行研究,测定丝足鱼的96 h半致死盐度(LS50-96 h)、平均存活时间(MST)、50%存活时间(MT50)、开始死亡时间和死亡率等耐盐指标,并逐级提高养殖水体盐度对丝足鱼进行耐盐驯化实验,测定丝足鱼在盐度为14水体中不同驯化时间的血清渗透压。结果表明,①丝足鱼的耐盐性高于斑马鱼,而低于剑尾鱼的耐盐性;②丝足鱼稚、幼鱼间耐盐性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耐盐性与日龄有关,日龄越大,耐盐性越强;③丝足鱼在盐度14半咸水中驯化48 h左右渗透压基本调节平衡。实验证明经过从低盐度到高盐度的梯度驯化,丝足鱼可适应盐度为14的半咸水,为丝足鱼作为海水致病菌毒力分析模型奠定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列杂交法分析2个大菱鲆养殖群体的杂交效果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2个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群体:西班牙群体(S)和英国群体(E)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得到了S(♂)×S(♀)、E(♂)×E(♀)、S(♂)×E(♀)和E(♂)×S(♀)4个组合的子一代。对各交配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畸形率、30日龄和70日龄稚鱼的体长、体质量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杂交组与自繁组在受精率、孵化率及畸形率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杂交组30日龄稚鱼和70日龄稚鱼的体长、体质量与自繁组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其中S(♂)×E(♀)组30日龄稚鱼的体长杂种优势达到5.43%,E(♂)×S(♀)组70日龄稚鱼体质量杂种优势达到25.00%。实验初步显示,不同养殖群体间的杂交有可能是大菱鲆遗传改良的一条有效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酚胁迫下罗非鱼组织中过氧化氢酶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动态变化
《生态环境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奥尼杂交罗非鱼(Oreochromisaureus♂×Oreochromisniloticus♀)为试验鱼类,研究了其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苯酚后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罗非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CAT正常值分别为8.56±0.2U·mg-1和15.48±0.1U·mg-1,GST的正常值分别为4.39±0.20U·mg-1和13.30±0.31U·mg-1,均是肝脏组织高于肌肉组织。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苯酚处理罗非鱼25d,除了0.002mg·L-1质量浓度组罗非鱼体内CAT和GS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质量浓度组的CAT和GST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相近。CAT的变化规律为低质量浓度组先升高后降低,高质量浓度组不断下降。即低质量浓度苯酚对罗非鱼体内的CAT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而高质量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可使鱼体内的CAT失活,且这种变化幅度肝脏比肌肉大。GST的变化规律为先升高后降低,即苯酚对罗非鱼体内的GST具有先诱导后抑制的作用。研究表明,0.002mg·L-1质量浓度以下的苯酚对罗非鱼没有生化毒性影响,罗非鱼组织中的CAT和GST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酚类污染物对鱼类的生化毒性。
关键词: 苯酚 罗非鱼 组织 过氧化氢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拒马河原生动物和底栖动物初步调查及水质分析
《动物学杂志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3年3月和4月,对拒马河(北京段)的原生动物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且就其水质现状及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对环境污染的指示意义加以探讨。共鉴定出原生动物125种,底栖动物17种。结果表明,拒马河水生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物种多样性高,水质生物指标综合评价拒马河水体受到轻度和中度污染。此外,通过对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水生昆虫在不同站点分布的差异分析,表明河流水体污染可导致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降低。从水生生物指示种的变化,可预测水质的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红细胞抗氧化功能及微核形成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5月至7月间,用20mg.kg-1、50mg.kg-1和100mg.kg-1剂量对史氏鲟经口灌服达氟沙星20d,分别于第5、10、15和20天定红细胞SOD、CAT、Na+、K+-ATP酶、GST、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以评价达氟沙星对史氏鲟抗氧化防御功能的影响,同时进行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实验第5天各实验组红细胞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实验组红细胞中CAT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红细胞Na+、K+-ATP酶活性没有明显的改变。实验第20天时100mg.kg-1剂量组GSH-PX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剂量组(P<0.05);GST活性及MDA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达氟沙星在实验剂量内对史氏鲟红细胞核微核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核异常率呈明显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冬季北部湾浮游介形类群落多元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对北部湾生态环境综合调查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北部湾秋、冬季浮游介形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测区内浮游介形类种类为11种,分属于低盐暖水类群、广温广盐类群和高温高盐类群3个生态类群;海区内的平均丰度较低,其中针刺真浮萤数量最多,为海区的绝对优势种,左右着整个北部湾浮游介形类的数量.聚类分析和MDS分析表明,北部湾浮游介形类为一个结构相对稳定的群落,秋、冬季可看成是一个群落的2个亚群;对各聚类组的丰度与水温、盐度相关分析表明,水温、盐度对浮游介形类群落结构变化所产生的作用较小,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在冬季,底层温盐对群落Ⅱ产生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油代替鱼油对哲罗鱼稚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比例豆油取代粗制鱼油对哲罗鱼(Hucho taimen)稚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实验分4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尾稚鱼(体质量7~8 g)。第1组(G1)为对照组,添加15%鱼油,第2组(G2)、第3组(G3)和第4组(G4)分别用5%、10%和15%豆油取代鱼油。实验进行8周。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成活率和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豆油比例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都得到提高,G3和G4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G1组(P>0.05);G4组肥满度显著高于G1组(P>0.05)。G3、G4组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不同处理体成分中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表明,豆油作为脂肪源可以完全代替鱼油用于哲罗鱼稚鱼饵料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在鲤鱼抗寒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研究与鲤鱼(Cyprinus carpio)抗寒性状相关的基因。通过对荷包红鲤抗寒品系(Cyprinus carpio wuyanensisTchang)和柏氏鲤(Cyprinus pellegniniTchang)杂交F2代进行降温诱导实验,获得不同温度下的实验材料。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一个低温下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共含有2 000个克隆。对其中480个克隆进行斑点杂交筛选,共得到60个阳性克隆,选取其中29个克隆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比对,13个克隆与已知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为85%~98%;另外的13个克隆为未知新基因序列。在13个同源性较高的克隆序列中,有brevican基因、AMP-acid连接酶、CFL 2基因、催产素基因、主要组织兼容复合体(MHC)Ⅱβ链、锌指蛋白、细胞色素氧化酶、EPD-1基因、透明质酸结合蛋白多糖类、核受体/类视色素信号调节器等,其中9个基因上调表达,另有4个则抑制表达。这些基因的获得可为研究鱼类抗寒性状以及从分子水平上阐明其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