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SAMPL的一种微卫星筛选方法在中国明对虾中的尝试
《海洋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卫星的发展主要受限于微卫星及其旁侧特异引物区的分离,在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中建立了选择性扩增多态微卫星位点(SAMPL,selective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c loci)技术体系,并初步尝试了基于SAMPL的一种微卫星筛选方法。通过5′端锚定引物引入微卫星序列,对传统SAMPL技术加以改进并以期富集简单重复序列。从测序胶上随机选择5条SAMPL条带(分别命名为S11,S13,S14,S22,S24)克隆测序,大小分别为161,157,147,152,298。其中S11,S13,S14,S22四个片段两端引物分别为AFLP选择性引物和SAMPL引物,S13和S22含微卫星序列重复,S24两端引物均为传统的AFLP引物,在此片断中有一(AG)39重复。
关键词: 选择性扩增多态微卫星位点(SAMPL)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 微卫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白斑狗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白斑狗鱼稚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经过30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白斑狗鱼稚鱼在设施养殖中的摄食和生长都有显著影响。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摄食效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净增重24ind·m-3和16ind·m-3密度组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4℃组生长最快,摄食效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特定生长率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直线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为SGR=7.30-0.122SD(r2=0.9927);养殖温度和特定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二次函数关系,其回归方程为SGR=-0.047T2+2.169T-19.56(r2=0.8342),当温度为23.1℃时,白斑狗鱼的特定增长率最大为5.544,表明白斑狗鱼最适生长水温应在23~24℃。白斑狗鱼尽管是凶猛性鱼类,但只要控制好一定的养殖密度和水温,进行设施养殖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及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养殖提供了大量水产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缓解了对天然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中国的海洋鱼、贝类产量在20世纪90年代后大幅度增长,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海洋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然而,海水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渔业水域环境恶化、养殖自身污染加剧、养殖品种种质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海水养殖环境的生态修复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在改善水质,促进健康品种养殖方面展示了良好前景。分析研究海水养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挖掘海水养殖潜力,推动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发展渔区经济,增加渔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针对我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生态修复技术的进展,对海水健康养殖的发展构想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成活率和体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温度的变化研究不同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成活率和消化器官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在温度达到0℃时,幼鱼成活率为30%;4℃以上至20℃时成活率为100%,22~24℃为80%;26℃为40%;当水温达到28℃时,幼鱼成活率为0(20d)。养殖水温在8℃以下时,幼鱼基本不摄食,体重没有增长。12~16℃时,其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养殖水温达到20℃时,其生长速度与16℃条件下的生长速度相比较开始下降,达到24℃时,幼鱼生长速度已经明显下降,与12℃条件下的体重增长速度相接近。在8℃之前,幼鱼胃、肠和肝脏等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力单位含量较低。随温度的增加,酶活力单位显著增加,其中胃中的消化酶活力增加最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衣芽孢杆菌DE株的胞外产物对凡纳滨对虾脂肪酶活性影响的体外实验
《高技术通讯 》 200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析芽孢杆菌提高水产动物的消化酶活性的作用机制,在体外条件下实验研究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DE株的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以半透膜法收集地衣芽孢杆菌DE株的胞外产物,以匀浆离心法提取凡纳滨对虾成虾的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将胞外产物和对虾消化酶按体积比10:90混合,于体外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PH及胞外产物添加量对样品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地衣芽孢杆菌胞外产物添加组的脂肪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其最适的PH8~10下对虾肝胰腺和肠道的脂肪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18%和136.5%;而在其最适温度30℃~50℃时样品的脂肪酶活性则比两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94.2%和195.1%.研究还发现,胞外产物添加组的脂肪酶活性与样品中胞外产物的添加量呈正相关.可见,在体外条件下地衣芽孢杆菌DE株的胞外产物对凡纳滨对虾的脂肪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组织学方法,对半滑舌鳎性腺的发育和分化过程进行了观察。半滑舌鳎的性腺发育为雌雄异体的分化类型,可以分为3个阶段:性腺的原始阶段、性腺分化前期阶段和性腺分化完成阶段。在50日龄以前,原始性腺形成但未分化。62日龄,个体达到40.5mm时,一种性腺形成了成簇发育的原始细胞群,性腺迅速增大变宽,后来发育成为卵巢;另一种仍处于休止阶段,相对较小,后来发育为精巢。雌鱼在120日龄形成明显的卵巢腔,开始了细胞学的分化;精巢在100日龄精原细胞开始快速增殖,体细胞有丝分裂,形成输精管原基,在150日龄左右开始细胞学的分化,并形成精小叶,190日龄左右出现初级精母细胞,性腺分化基本完成。雌鱼性腺分化时期早于雄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荆江段的渔业生态环境评价
《水生生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7—2002年,对长江荆江段青、草、鲢、鳙产卵场的水环境质量和浮游生物状况进行了调查,并用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和Kolkwitz&Marsson体系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每年5—6月份的青、草、鲢、鳙繁殖季节,仅个别采样点铜或石油类超过渔业水质标准,该江段水质基本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能满足青、草、鲢、鳙繁殖对水质质量的要求。浮游生物的指示性表明其水体属于β中污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季禁渔对常熟江段渔业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0~2004年4~6月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了3年春季禁渔(2002~2004)对常熟江段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6月间常熟江段出现的鱼、虾、蟹类渔获物共有11目、18科、46种;春禁后,该江段总CPUE(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显著增加;优势种更替不明显,历年以刀鲚、鲻鱼、长春鳊等经济鱼类为主;刀鲚CPUE有所回升,资源衰退受到遏制;小型鱼类、幼鱼在渔获物中的比例明显上升;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Wilhm改进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均匀度指数J′、优势度数Dw在窄幅范围波动。春禁对常熟江段渔业资源保护的生态效果较明显,春禁后渔业资源群落种间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生物多样性上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河流入海口水中HCHs、DDTs含量水平及变化特征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年5~9月份,分别对流入胶州湾的主要河流(大沽河、墨水河、桃源河、洪江河)入海口进行水样采集,以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分析,外标法定量,测定了各个河流入海口处水体中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含量。分析研究了胶州湾入海河流水中HCHs和DDTs的含量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各河流监测点HCHs检出率为100%,DDTs检出率为60%。(2)大沽河监测点HCHs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6.3×10-3μg/L,洪江河最低,平均含量为4.6×10-3μg/L。(3)DDTs含量以墨水河为最高,平均含量为3.6×10-3μg/L,而桃源河5次调查均未检出。(4)5~6月份,4条河流的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含量普遍偏低,HCHs含量范围为(3.0~4.8)×10-3μg/L。8~9月份降雨量较大,沉积于土壤和空气中的农药残留物,经雨水冲刷汇于江河所以造成结果偏高,HCHs含量范围为(5.0~9.6)×10-3μg/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APD和SSR两种标记构建的中国对虾遗传连锁图谱
《动物学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和SSR分子标记结合拟测交策略,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黄海1号”雌虾与野生雄虾作为亲本进行单对杂交产生的F1代,采用RAPD和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初步构建了中国对虾雌、雄遗传连锁图谱。对460个RAPD引物和44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共选出61个RAPD引物和20对SSR引物,用于对父母本和82个F1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共得到母本分离标记146个(RAPD标记128个,微卫星标记18个)和父本分离标记127个(RAPD标记109个,微卫星标记18个)。雌性图谱包括8个连锁群、9个三联体和14个连锁对,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1·28cM,图谱共覆盖1173cM,覆盖率为59·36%;雄性图谱包括10个连锁群、12个三联体和7个连锁对,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2·05cM,图谱共覆盖1144·6cM,覆盖率为62·01%。中国对虾遗传图谱的构建为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比较基因组作图及数量性状位点的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黄海1号” RAPD SSR 遗传连锁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