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测定了花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并对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体重对其窒息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10~25℃)条件下,花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耗氧率(R0)与温度(T)和体重(W)的二元线形回归方程是:R0=0.022T-0.001W-0.05,复相关系数为0.926,F检验表明,花的耗氧率与温度和体重之间有极显著复相关关系;花的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耗氧高峰出现在凌晨3:00,低谷是在上午11:00;花的窒息点与体重显著相关,窒息点A(mg/L)与体重W(g)的相关关系表示为:A=0.2671W0.2801,随体重的增加而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衣芽孢杆菌胞外蛋白酶的纯化及特性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条件对地衣芽孢杆菌De株产生胞外蛋白酶的量及其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7.4—8.2范围内,温度为30℃时,培养8—12h的菌株所分泌胞外产物中的蛋白酶活性最高。实验先以半透膜法收集芽孢杆菌的胞外产物,然后再经过硫酸铵沉淀过夜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和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层析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四个步骤的分离纯化后,可以得到含有3种主要蛋白质(BLP1、BLP2、BLP3)成分的胞外蛋白酶,其分子量分别为66.2KD、31.0KD及约20.1KD,所得纯化蛋白酶的蛋白浓度为0.773μg/mL,蛋白回收率为11.66%。实验还发现,纯化的胞外蛋白酶在100℃下作用30min,仍可保持其活力,可见具有相当的热稳定性,而其酶活最佳的pH和温度条件分别为7.8和45—65℃。酶活抑制实验显示EDTA、铜、钴、镁离子等均可成为其酶活抑制因子;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甲基磺酰氟(PMSF)、铁、锰、钡、钙离子等对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锌则会令之酶活性其部分丧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菌侵染的两种鲤鱼病生理反应及抗病性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06 CSCD
摘要:通过人工接种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对受到细菌侵染的鲤鱼两个品种松浦鲤和德国镜鲤的病生理进行检测和分析,并采用DDRT-PCR方法对两种鲤的明显的抗感病个体基因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对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小板(PLT)、白细胞(WBC)记数,尿素氮(BUN)、白蛋白(ALB)、总蛋白(TP)、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血糖(GLU)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人工接种试验表明,松浦鲤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而德国镜鲤抗病性很差而感病性很强。DDRT-PCR结果表明,抗性基因在不同的鲤鱼群体之间及同种鲤鱼群体的不同抗感病个体之间表达水平不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反映出这两种鲤的抗性差异,在外来致病菌的刺激下,实验鲤体内的生理生化水平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些生化指标如谷丙转氨酶和总蛋白大幅度下降,其它生理指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总之松浦鲤在面对致病菌的侵染时从表型到生理生化水平上均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大黄鱼细菌茵群分离鉴定与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新鲜大黄鱼感官、化学、微生物品质和细菌菌群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细菌总数为5.51±0.2510g10cfu/g,挥发性盐基氮为7.84±2.25mg/100g.分离获得279株细菌,84.2%是革兰氏阴性菌,少量革兰氏阳性菌被检出(6.1%).优势菌群是肠杆菌科(1.4.7%)、气单胞菌属(12.5%)、不动杆菌属(11.5%)、摩氏杆菌属(11.1%),并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假单胞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其他细菌.肠杆菌科出现较多,表明大黄鱼细菌污染主要来自养殖海区,受非原有菌污染较重,应引起重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中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栉孔扇贝内脏团为原料,对其中抗氧化肽的制备、纯化及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硫酸铵沉淀、DEAE-Sephadex A-50阴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进行了扇贝提取蛋白的制备,其次采用海洋蛋白酶YS-80水解、SephadexG-25凝胶层析的方法,进行扇贝抗氧化肽的制备,获得多肽粗品(海洋肽,PCF),并进一步采用CM Sepharose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对扇贝抗氧化肽进行了纯化,结果得到组分PCF-3A,反相高效液相显示为单一峰。采用茚三酮反应、Sephadex G-15凝胶层析和AccQ.Tag氨基酸分析柱,进行了PCF-3A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茚三酮反应呈阳性;分子量约为794D;由7种氨基酸组成,分别为天冬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和脯氨酸。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和Fenton反应体系对PCF-3A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肽可有效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39mg/ml和2.85mg/ml,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酸杆菌LH对几种水产养殖病原弧菌的抑制作用
《台湾海峡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spp.)LH对水产养殖病害的生物防治功能,采用试管稀释法和平板抑菌圈检测法,探讨了乳酸杆菌LH代谢产物对沙蚕弧菌(Vibrionerei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漂浮弧菌(Vibrio natriegen)的抑制能力,并在模拟养殖水体实验中探讨了乳酸杆菌LH对哈维弧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乳酸杆菌LH培养12h的代谢产物没有抑菌活性,培养24~96h的代谢产物有明显抑菌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增强;乳酸杆菌LH代谢产物对病原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8倍稀释液;在模拟养殖水体中,103个/cm3乳酸杆菌LH即对哈维氏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哈维氏弧菌菌量(103~106个/cm3)的增大而减弱.结果表明乳酸杆菌LH对病原弧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怀头鲇、鲇及其杂交F_1肝、胰脏胚后发育及卵黄吸收方式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学和组织连续切片技术,对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鲇(Silurus asotus)及其杂交F1的肝、胰脏胚后发育和卵黄吸收方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3种鲇出膜后约2天在心脏后方有一肝细胞团,3天后肝细胞团逐步增大,4天后肝分叶。以后随着各种鲇生长速度不同肝、胰脏发育程度也不同。3种鲇的胰脏均为紧凑型,卵黄囊依照先卵黄球、后脂肪的顺序被吸收,3种鲇只有怀头鲇和杂交F1代卵黄吸收方式相同。出膜后4天,各鲇的卵黄均被全部吸收,腹腔上部大部分空间为肝脏占有,同时腹腔内出现结构简单的胃及肠。研究还发现肝脏的发育与卵黄囊密切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受精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授精和组织切片技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受精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大菱鲆成熟卵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的中期。精子入卵后,卵子被激动,第二次成熟分裂继续进行,同时发生皮层反应;受精后15 min出现精子星光;受精后20 min雄原核早于雌原核形成,然后两性原核逐渐靠拢;受精后30 min两原核相互靠拢,结合线清晰;受精后40 min两原核结合线逐渐消失联合成合子核,之后合子核核膜消失;受精后50 min合子核处于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受精后60 min第一次卵裂完成。[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55-56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