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血浆主要生化指标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毒理学杂志 2005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达氟沙星 史氏鲟 生化指标 抗氧化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鲷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遗传变异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自中国东海外海和日本海的黄鲷Taius tumifrons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进行了研究。利用通用引物对该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去掉两端引物及部分序列共得到590bp的碱基片断,其中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30.4%、24.3%、25.0%和20.3%,A+T(54.7%)高于G+C(45.3%)含量。在获得的9个序列中共发现有156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42处简约信息位点,没有发现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实验结果显示,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223 6之间,c3和j3与其它个体相比遗传差异明显。2群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89 7,而东海和日本海群体内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86 9和0.113 3,说明黄鲷个体间遗传差异较大,但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 黄鲷Taiustumifrons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双壳贝类滤水率测定方法概述

海洋水产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对双壳贝类滤水率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对国内该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双壳贝类 滤水率 清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的早期胚胎发育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人工繁殖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受精卵由人工养殖的性成熟亲鱼,经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获得。卵形鲳的成熟卵呈圆形,平均卵径为967.8μm。受精卵在水温18~21℃、盐度31的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41 h 27 min后孵出仔鱼。胚胎发育为盘状卵裂,胚体后期的发育速度较快;仔鱼脱膜孵化的速度非常快,基本上在1 min内就可以完成。初孵仔鱼平均全长为1.548 mm,卵黄囊较大。

关键词: 卵形鲳鲹 胚胎发育 初孵仔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肠道中香港海鸥型菌的选择性分离与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广东省某市池塘采集商品规格(体重2 0~2 5kg)的草鱼(Ctenoharyngodonidellus),利用加有头孢哌酮的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对其肠道中细菌进行选择性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12尾草鱼的肠道中,5尾可分离到具有以下特征的细菌:两端生鞭毛,菌体弯曲似海鸥状,革兰氏染色阴性,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尿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还原硝酸盐,不发酵、氧化或同化葡萄糖、甘露醇等15种常见的糖醇类,细菌形态、生化特性与报道的香港海鸥型菌相似,阳性率为41 7%。但在肌肉中未分离到此菌。进行分离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与GenBank中登录的4株香港海鸥型菌序列的同源性为99 7%~99 9%。由菌的培养特征、形态特点、理化特性、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多元鉴定的结果表明,从草鱼肠道中选择分离的细菌为香港海鸥型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对奥格门丁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与报道的香港海鸥型菌有一定区别。

关键词: 香港海鸥型菌 草鱼 选择分离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伯利亚鲟的人工繁殖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7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Brandt),第1次产卵前4个月,放入2组不同温度的水池中越冬,Ⅰ组水温13~14℃;Ⅱ组7~8℃。每组4尾雌鱼,6尾雄鱼。催产前水温升至15~16℃,人工催产结果,Ⅰ组1尾雌鱼排卵和2尾雄鱼排精,Ⅱ组3尾雌鱼排卵,5尾雄鱼排精;雌鱼排卵全部采用输卵管切割手术取卵,获得成熟卵3.26kg,共计21.5×104粒;用“半干法”授精,获受精卵19.11×104粒,受精率86.7%~95.6%;孵出鱼苗12.5×104尾,孵化率40%~68.9%。结果说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西伯利亚鲟能够成熟并成功地进行人工繁殖;产前培育温度变化对西伯利亚鲟性腺发育和人工繁殖效果有明显影响;与养殖施氏鲟的人工繁殖比较,催产效应时间基本相同;雄鱼发育较差。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人工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鳗弧菌溶血素基因的克隆及突变株的构建

高技术通讯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CR扩增出鳗弧菌M3溶血素基因的保守区序列,根据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利用反向PCR和巢式PCR 扩增出溶血素基因的部分序列,结合构建的鳗弧菌M3的基因组文库,克隆出溶血素基因的全长序列.根据基因推测的氨基酸编码序列与已发表的血清型为A的鳗弧菌PT84057有86%的相似性.用自杀质粒对鳗弧菌M3染色体上的溶血素基因进行了插入突变, 将突变株对金鱼进行肌肉注射,结果发现,突变株的毒力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证明所克隆的溶血素基因对鳗弧菌M3的毒力没有直接的贡献.

关键词: 鳗弧菌 溶血素 基因突变 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生素E及脂肪源对大菱鲆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菱鲆饲料中分别添加鳀鱼鱼油及花生油作脂肪源,每种脂肪中添加两个水平的维生素E(8mg/kg和300mg/kg维生素E醋酸酯),饲养大菱鲆84d,探讨其对大菱鲆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发现,(1)以鳀鱼鱼油为脂肪源的添加高剂量的维生素E能提高大菱鲆血清补体活性,而以花生油为脂肪源的饲料添加高剂量的维生素E不影响大菱鲆血清补体活性;(2)以鳀鱼鱼油和花生油为脂肪源的饲料添加高剂量的维生素E不影响大菱鲆中性粒细胞的吞噬率及白细胞总数;(3)以鳀鱼鱼油为脂肪源的饲料添加高剂量的维生素E能提高大菱鲆的溶菌酶活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影响减弱;(4)饲喂n-3HUFA含量高的饲料,对大菱鲆腹水病的抵抗能力高于n-3HUFA含量低的饲料。

关键词: 大菱鲆 维生素E 脂肪源 非特异性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工条件对淡水鱼肌原纤维Ca~(2+)-ATPase稳定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几种淡水鱼加工过程中Ca2+-ATPase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分析原料鱼死后不同存放条件下肌原纤维Ca2+-ATPase及肌肉组织pH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几种鱼的肌原纤维Ca2+-ATPase活性均随处理温度上升而降低,其中温度20℃以后为明显的下降点;中性条件有利于保持鱼肉Ca2+-ATPase活性;原料鱼死后存放于低温条件下,有利于Ca2+-ATPase的稳定。

关键词: Ca2+-ATPase活性 稳定性 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养殖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及其流行情况调查

海洋水产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Viral reddish body syndrome, VRBS)是一种新发现的感染我国养殖大菱鲆的流行性疾病。本文描述了病鱼的外观症状和解剖病理特征,报道了该病的病原及疾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外观检查发现,病鱼的体表无明显损伤,但腹面沿脊椎骨附近皮下淤血、发红,鳍及鳍基部充血、发红;病鱼贫血,血液凝固性差;肾脏肿大,呈灰白色。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病鱼脾组织中存在大量肥大细胞,电镜切片中可见大量平均直径约125 nm的二十面体病毒粒子,即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 TRBIV)。将过滤除菌的含TRBIV的病鱼脾组织匀浆液,经腹腔注射进行人工感染,感染鱼在3周内的累积死亡率达 85 7%,死亡大菱鲆表现出腹面和鳍边发红等外观症状,并在感染鱼脾组织切片中观察到大量同样的病毒粒子,由此证实 TRBIV是我国养殖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病原。疾病流行情况调查显示,该病多在养成期大菱鲆中流行,高发季节为每年的8~12月。

关键词: 大菱鲆 病毒病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 虹彩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