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野生中国大鲵与人工繁殖子一代雄性形态及精液特性的比较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鲵人工繁殖子一代雄鲵与野生雄鲵在体重均为3.25kg时,肥满度分别为0.6115和0.5483;在全长均为65cm时,肥满度分别为0.9103和0.7280,因此子代雄鲵比野生雄鲵略显肥短。进行二次催产率试验,野生雄鲵催产率为28.6%~37.5%,1998年子一代雄鲵催产率为75%~80.2%,1999年子一代雄鲵催产率为72.2%,子代比野生代催产率显著高(P<0.05)。在体重相同时,子代雄鲵精液量比野生雄鲵精液量多20%~40%,最大精液量一尾雄鲵可挤30~40mL,精子密度子代比原种稍高,最高密度为(5.52~8.3)×106ind/mL,精子体积占精液的8.0%~13.3%。pH值均为弱酸性或中性(6.4~7.1);精子大小为(170~210)μm×(3.8~4.5)μ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L Ni o Southern Oscillation)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对世界渔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1982~2001年Ni o 3.4区海表温度与中西太平洋(20°N~20°S、120°E~150°W)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的关系,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变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厄尔尼诺发生时,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暖池的东扩而东移,拉尼娜发生时则随着暖池向西收缩而西移。同时,Ni o 3.4区海表温度与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有显著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0.186,P<0.01),因此,可将Ni o 3.4区海表温度作为预报、预测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
关键词: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 中西太平洋 鲣鱼围网渔场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部湾二长棘鲷的生态分布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年12月~1999年6月在北部湾17°53′~21°15′N,106°58′~109°34′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5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北部湾二长棘鲷种群数量分季节、平面和纵深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渔获率呈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冬、春季渔获率密度指数高于夏、秋季,以3~5月的渔获率最高;秋末冬初,亲体向湾北部进行产卵洄游,春季产卵后鱼群分布在湾内,幼鱼在沿岸海区成长;二长棘鲷的水深分布也有明显特征,高渔获率主要出现在30~60m水深,尤以30~40m水深海域最高,生物量渔获率和个体数渔获率分别达10·27kg/h和700·9尾/h。此外,本文对二长棘鲷的洄游、数量分布与水系、水团、水温及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地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平洋牡蛎生物沉积作用的研究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1年3-9月,在自然养殖状态下对太平洋牡蛎的生物沉积及其对物质输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太平洋牡蛎能加速海洋中颗粒物质的沉积,太平洋牡蛎的生物沉积率分别为小个体(壳长80~95mm)26.3~69.9mg·ind-1·d-1,中等个体(壳长95~110mm)37.5~83.7mg·ind-1·d-1和大个体(壳长110~125mm)44.1~103.7mg·ind-1·d-1。太平洋牡蛎的生物沉积与其壳长呈正相关线性关系,与其干组织重呈正相关的指数关系,而单位重量的生物沉积则与壳长和干组织重分别为负相关的线性和幂指数关系。海水温度和环境中饵料数量是影响太平洋牡蛎的生物沉积的重要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素防污涂料在海洋网箱网衣材料中的应用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辣素作为海洋附着生物防污剂,研究了3种辣素防污涂料对海水养殖网衣材料的防污效果。试验于2003年4~10月进行,分别将网片涂上辣素防污涂料(5#)、辣素-聚四氟乙烯(PTFE)(4#)、辣素-硅酸盐防污涂料(8#),对照组网片无涂料(9#),吊挂在试验海区的生产网箱之间,网片吊挂深度为2~3 m,间距为1.5 m左右。试验中,每月吊挂一块新的无涂料网片,用于调查不同季节附着生物的种类和附着情况;每月测量1次海水的温度及透明度,并对网衣进行拍照、称重,计算被污损生物附着的网片占总面积的百分比。结果表明,涂有3种辣素防污涂料的网衣增重比无涂料的对照网衣的增重要小得多,说明防污涂料的防污效果都比较好,尤其是辣素-硅酸盐防污涂料(8#)的防污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半滑舌鳎的驯养技术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生半滑舌鳎必须经过驯养后才能做为人工养殖亲鱼使用。试验结果表明,定置网捕获的半滑舌鳎比拖网捕获的成活率高,专门驯养比虾池粗养成活率高。获取野生鱼时的水温与驯养成活率关系密切,5、6、7月份,水温12~22℃时,驯养成活率为50%;8、9月份,水温高于22℃时,驯养成活率为0;11月份水温17·2~12·4℃时,成活率62·9%;12·4~7℃时,成活率36·8%。2003年5月22日~12月5日,共获取野生鱼165尾,驯养成活68尾,成活率41.2%。野生雌鱼随性腺发育程度的增加其驯养难度加大。野生鱼开口摄食是驯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活沙蚕是好的开口饵料。营造好的驯养环境和及时药物处理能缩短驯养时间和提高成活率。驯养雌、雄性比以1∶3~4为宜。借助生殖调控措施,春、夏季获取的野生鱼秋季就可产卵,好卵占23·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菜粕水平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毒素残留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考察不同菜粕水平(0~50.0%)对草鱼生长、饲料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毒素残留的影响。对不同体重的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5.0g和18.7g)分别进行了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菜粕水平的升高,不同体重的草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均有所下降,但在0、10.0%、20.0%和30.0%组没有显著差异;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5.0g)肌肉和肝脏中硫代葡萄糖甙、唑烷硫酮和异硫氰酸盐的含量随饲料中菜粕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不同菜粕水平对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18.7g)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血糖、肌肝、T3和T3/T4均无显著影响,而对T4和T3+T4有显著影响,并且对肝脏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通过两个试验的研究认为草鱼幼鱼饲料中菜籽粕用量以少于30.0%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3年度冬季东海暖流状态分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黑潮派生的各种暖流在冬季对东海而言是重要的热能来源,它们的态势会极大地影响东海的温度分布,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对2003年度冬东海暖流主干温度、暖舌前锋位置进行空间分析,并与历史状况比较显示今冬的黑潮、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都接近历史最强水平,而黄海暖流也比多年平均略强一些。同时期沿岸水体的表面温度与历史的比较结果显示出与多年平均差不多的状况,且在整个冬季表现出明显地随沿岸气候变化的波动状态。所以,2003年度冬暖流的强势对暖流附近海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未波及沿岸海域。而对黑潮与其他暖流、沿岸水体以及中西太平洋热带表面水温的相关分析表明,黑潮对对马暖流、台湾暖流有很强的影响作用,但对黄海暖流、沿岸水体的影响不明显,此外,黑潮的水温变化则与中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水温的变化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季节控温诱导池养鳗鲡性腺发育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高温季节(6~9月),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通过注射外源激素hCG和CPE,对日本鳗鲡进行了催熟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控制温度(18±2℃)条件下,雌性和雄性日本鳗鲡均可达到性成熟,诱导成熟率分别为73.33%和67.77%,而常温条件下(25~32℃)的诱导成熟率分别为0和33.33%.同时对控温条件下诱导成熟的部分雌性鳗鲡进行了催产,其排卵率为70%,受精率为32%,均接近或达到了低温季节相应的指标(平均分别为62.1%和34.2%).对胚胎发育过程也进行了观察,受精卵能正常发育,在22和24℃下,分别经过39 h 15 min和34 h 9 min孵化出膜.试验证明,在高温季节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诱导日本鳗鲡性成熟是可能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