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叶金线莲茎段诱导植株再生培养技术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花叶金线莲茎段为外植体,采用正交设计,探讨基本培养基(MS、B_5、改良MS)、植物生长调节剂(TDZ、6-BA、KT、IBA)等对其茎段诱导、增殖及生根等关键环节的影响,以期建立花叶金线莲茎段诱导植株再生培养技术。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花叶金线莲茎段诱导丛生芽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基本培养基>KT>6-BA>TDZ;筛选出适宜的增殖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6-BA 2.0mg·L~(-1)+KT 0.5mg·L~(-1)+NAA 0.1mg·L~(-1)+白糖30.0g·L~(-1)+琼脂粉3.0g·L~(-1)+卡拉胶3.0g·L~(-1),60d平均增殖系数达4.58;筛选出适宜生根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IBA 0.3mg·L~(-1)+活性炭0.5g·L~(-1)+白糖20g·L~(-1)+琼脂粉3.6g·L~(-1)+卡拉胶3.6g·L~(-1),培养60d,生根率为100.0%。


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品质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幼鱼,分别设置G1、G2、G3、G4试验组,养殖密度分别为0.50、1.01、1.51、2.02kg·m~(-3)(即20、40、60、80尾·m~(-3)),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60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幼鱼的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随养殖密度增大而下降,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G1组瓦氏黄颡鱼幼鱼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存活率显著高于G3组和G4组(P<0.05),但G1、G2组鱼体肥满度、饲料系数及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随养殖密度增加而上升,脂肪含量则呈下降趋势,G1组瓦氏黄颡鱼肌肉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血液白蛋白、溶菌酶水平随养殖密度增高呈下降趋势(P<0.05),G1组显著高于G3、G4组(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随养殖密度增高呈升高趋势(P<0.05),G1、G2组显著低于G3、G4组(P<0.05);在试验条件下,养殖密度对鱼体抗氧化能力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体质量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适宜放养密度约为1.01kg·m~(-3),该结果可为工厂化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黄泥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组成对施肥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长期不同施肥黄泥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特性,深入认识真菌对不同施肥的响应机理,可以为合理施肥和保证农田土壤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不施肥(CK)、单施无机肥(NPK)、无机肥配施农家肥(NPKM)、无机肥加秸秆还田(NPKS)4个处理,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和FUNGuild对不同施肥处理下黄泥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门水平上看,土壤真菌群落主要由子囊菌、担子菌和接合菌构成,且以子囊菌为主(47%~74%).NPKM和NPKS处理中子囊菌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9%和47%,显著低于CK(71%)和NPK(74%)处理,从目水平上看,减少的主要为肉座菌、格孢腔菌和散囊菌.NPKM和NPKS处理担子菌相对丰度分别为18%和28%,高于CK(14%)和NPK(10%)处理,从目水平上看,增加的主要为银耳菌、糙孢伏革菌和伞菌.与CK相比,单施无机肥降低了担子菌含量.不同施肥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接合菌门的丰度,从目水平看,以内囊霉菌和粪蛙霉菌为主.NPK处理真菌α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NPKM和NPKS处理的丰富度指数(Chao1和ACE)高于CK和NPK处理.不同处理之间真菌的营养类型以腐生营养型为主(48%~57%),NPKM和NPKS处理的共生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为17%,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增加的以丛枝菌根真菌、外生菌根真菌为主.NPK处理动物病原菌含量(1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盐度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组成的主要因子,其次为有机质和总氮.长期单施无机肥降低真菌种群多样性,增加致病菌含量,不利于土壤健康,而有机无机肥配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真菌种群丰富度指数和共生真菌比例,有利于保持黄泥田稻田土壤健康的生态环境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
关键词: 真菌 功能类群 高通量测序 FUNGuild 施肥


不同饲养方式对福清山羊生长曲线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福清山羊生长曲线的影响,分别测定了全圈养组(A组)、圈养+放牧组(B组)、放牧组(C组)条件下断奶福清山羊羯羊3月龄到12月龄的体重,并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 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拟合其体重生长曲线。结果表明:12月龄B组山羊体重显著高于C组(P<0.05),A组体重高于C组,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日龄的增长各饲养方式的平均日增重和相对生长率均呈现下降趋势。Von Bertalanffy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预测A组、B组和C组的成熟体重分别为33.583、39.96和31.564kg,拐点月龄分别为3.24、4.19和2.95,拐点体重分别为9.95、11.84、9.35kg,B组拐点月龄明显长于A组和C组,前期快速生长时期长,表明圈养+放养是适合福清山羊育肥的饲养方式。


霍山石斛离体培养条件优化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建立更适宜的霍山石斛离体培养体系,选取霍山石斛原球茎和试管苗作为材料,比较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原球茎增殖的影响以及不同基本培养基、马铃薯粉、活性炭、IBA等因素对试管苗壮苗生根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6-BA是霍山石斛原球茎增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1/2MS+0.2mg·L~(-1) 2,4-D+0.2mg·L~(-1)6-BA+0.4mg·L~(-1) KT的培养基中原球茎增殖系数最高;活性炭是影响霍山石斛试管苗壮苗生根的主要因素,在1/2MS+1.25g·L~(-1)马铃薯粉+0.5g·L~(-1)活性炭+0.4mg·L~(-1) IBA的培养基中试管苗壮苗生根效果最好。


伪狂犬病病毒(PRV)不同毒株抗原相关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PRV不同毒株之间的抗原性差异,评价弱毒FB株预防新型PRV的潜力,以4株PRV(FA、FB、Bartha-K61和FJ2012)毒株及其高免血清为材料,应用交叉中和试验测定PRV不同毒株的抗原性差异,通过FB免疫猪攻毒试验评价弱毒FB株对新型PRV的保护潜力。结果表明:中和抗体测定表明兔抗FB株、FA株、Bartha-K61株和FJ2012株高免血清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54、1∶91、1∶91和1∶215。交叉中和试验显示FB株与FA株、FB株与FJ2012株、FA株与FJ2012株的抗原相关性(R值)均大于0.8,Bartha-K61株与FA株、FB株、FJ2012株的R值均小于0.4,表明FB株与FJ2012株的抗原相关性高于Bartha-K61株与FJ2012株。仔猪免疫攻毒试验显示FB免疫猪能抵抗新型PRV(FJ2012株)的攻毒,保护率100%。提示PRV弱毒FB株有望成为预防新型猪伪狂犬病毒(FJ2012株)的疫苗候选株。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PRV) FA株 FB株 Bartha-K61株 FJ2012株 抗原相关性 免疫保护


鸭腺病毒A型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建立鸭腺病毒A型(duck adenovirus A,DAdV-A)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DAdV-A Hexon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基于TaqMan探针检测DAdV-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其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进行检测,用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和常规PCR方法同时对福建地区临床收集的85份番鸭源病料进行DAdV-A感染的检测,比较其符合率。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建立了检测DAdV-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其扩增相关系数为0.996,扩增效率为99.9%;特异性强,对鸭常见病原(如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圆环病毒、鸭源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和鸭源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检测均为阴性;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为8.37拷贝/μL;重复性好,组内变异系数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54%~1.28%和0.61%~2.39%。对临床送检的85份病料,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阳性率为7.06%(6/85),PCR方法的阳性率为5.88%(5/85),且PCR检测的阳性样品经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了基于TaqMan探针检测DAdV-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鸭群中开展DAdV-A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关键词: 鸭腺病毒A型 Hexon基因 TaqMan探针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镉污染下稻谷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及迁移特征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镉污染土壤中稻谷各部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迁移特征,以闽西矿区周边种植的水稻为研究对象,测定稻谷各部位的Cd、Pb、Cu、Zn含量,分析这4种重金属在稻谷各部位的分布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无镉污染、轻度镉污染、中度镉污染、重度镉污染环境中种植的水稻,其Cd、Cu、Zn在稻谷中不同部位的含量基本呈糠粉>糙米>精米>稻壳的趋势,即镉污染及其程度不会影响Cd、Cu、Zn在稻谷中不同部位的分布,而Pb在稻谷各部位的含量呈稻壳>糠粉>糙米>精米或糠粉>稻壳>精米>糙米的趋势;稻壳中的Cd较易被迁移到糙米中,糙米中的Pb、Cu、Zn极易积累到糠粉中,而糠粉中积累的Cd、Pb、Cu、Zn较难被迁移到精米中;糙米从去掉糠粉加工成精米的过程中,Cd、Pb、Cu、Zn含量最大程度可分别减少70.2%、95.0%、97.1%和81.4%;重金属在稻谷各部位间的迁移能力与各部位重金属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糠粉对这4种重金属有较强的吸收力,稻谷加工过程尽可能去除糠粉部位可以减少食用部分的重金属含量。


鸭巴泰病毒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家禽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建立鸭巴泰病毒(Batai virus,BATV)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方法,研究根据鸭BATV非结构蛋白(NSs)基因特征,设计引物,经条件优化后建立检测BATV感染的qRT-PCR方法。用建立的qRT-PCR方法对临床72份疑似BATV感染的病料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评价两种方法的符合率。结果表明,当病毒NS基因含量为3.59×10~2~3.59×10~7拷贝/μL时有良好的线性扩增,其扩增相关系数为0.9994,扩增效率为98%。最低检测限为3.59×10~2拷贝/μL;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分析只出现1个单特异峰,无引物二聚体,Tm值为(81.60±0.16)℃,对鸭源常见病毒(如鸭甲肝病毒、禽坦布苏病毒、禽Ⅰ型副黏病毒、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和番鸭呼肠孤病毒)检测均为阴性,组内变异系数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49%~1.99%和0.58%~2.18%。临床送检的72份病料SYBR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阳性率为4.17%(3/72),并分离到2株鸭源BATV,2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66.67%(2/3)。建立的基于SYBRⅠ检测BATV的qRT-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BAT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关键词: 鸭巴泰病毒 NS基因 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