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SCoT标记的福建茶树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茶叶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CoT标记对福建茶树资源进行分析,构建适用于福建茶树资源SCoT-PCR扩增体系。从38条SCoT引物中筛选出的16条多态性引物,构建了55份茶树品种(系)的SCoT标记指纹图谱。对55份材料共扩增出219条条带,多态性条带为216条,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3.8条,多态性比率PPB为93.15%,55份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GS)介于0.49~0.85,平均为0.67。SCoT标记分析55份供试材料共两个群体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3,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4,Nei基因多样性为0.32,香农指数Shannon为0.48,遗传分化Gst为0.067,基因流Nm为7.01。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4处,将55份茶树资源分成2大类。


11种杀菌剂对3种拟茎点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中国南方果树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出李果腐病菌、桃枝枯病菌和蓝莓枝枯病菌的有效防治药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上述3种拟茎点霉病菌Phomopsis sp.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40%氟硅唑可湿性粉剂、40%咪鲜胺水乳剂和12.5%腈菌唑乳油等3种药剂对蓝莓枝枯病菌、桃枝枯病菌和李果腐病菌的毒力最强,EC_(50)值均小于1μg/mL。其中40%氟硅唑可湿性粉剂对桃枝枯病菌和李果腐病菌的毒力最强,EC_(50)值分别为0.02和0.13μg/mL;40%咪鲜胺水乳剂对蓝莓枝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值为0.66μg/mL。本研究结果为这3种病害的田间防治药剂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满江红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季节变化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评价不同满江红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以8种不同满江红为对象,在网室土壤水培养条件下,研究季节变化对满江红产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增加,满江红的生物量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夏季达到最高。四季平均产量最高为闽育1号小叶萍4087,达244.25g·盆-1,第二为回交萍MH3-1,达240.43g·盆-1,第三为卡州萍3001,达232.14g·盆-1。满江红的C含量呈先降低再逐渐升高,C含量在春季达到最高,达44.40%;N、P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夏季达到最高,分别达4.50%和0.86%,综合C、N、P含量,卡州萍3001、细绿萍1001、墨西哥萍2002的C、N、P含量明显优于其他的满江红。满江红C∶N、C∶P和N∶P随温度变化呈先降低再升高趋势,夏季达最低。不同满江红在不同季节C∶N、C∶P和N∶P变化范围分别为7.93~18.20、41.05~225.18、5.16~23.90。本试验条件下,综合生物量产量、C、N、P含量,卡州萍3001的特性优于其他的满江红。


联合使用药物对澳洲龙纹斑鱼种感染小瓜虫的影响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I.multiifliis)引发的一种重要原虫病,其对澳洲龙纹斑(M.peelii peelii)苗种阶段鱼体有强致病力,可导致澳洲龙纹斑苗种全部死亡。为合理用药防控澳洲龙纹斑苗种培育阶段小瓜虫感染,本实验选取平均体重为14.94±3.28 g,平均体长为11.57±2.20 cm的澳洲龙纹斑鱼种,自然感染小瓜虫后,采取具有抗小瓜虫、抗继发感染和促进上皮组织收敛愈合的3种药物联合使用,以小瓜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鱼种死亡率等指标,观察和评估联合使用药物对澳洲龙纹斑鱼种小瓜虫病防控效果。结果显示,药物实验组澳洲龙纹斑鱼种60 d内发生零星死亡,总死亡率为5.6%;对照组感染小瓜虫后陆续死亡,感染后第11 d感染率上升为100%,死亡率达50%,第16 d时澳洲龙纹斑鱼种全部死亡。实验组澳洲龙纹斑鱼种鳃部、背鳍和体表皮肤小瓜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参照本研究联合使用药物可有效控制澳洲龙纹斑苗种感染小瓜虫,使澳洲龙纹斑苗种小瓜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本研究结果对澳洲龙纹斑苗种小瓜虫病防控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多子小瓜虫 澳洲龙纹斑鱼种 感染率 感染强度 联合用药


茶草互作模式下茶园环境及茶树生长的初步变化
《草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自然生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松茶间作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土壤含水量(0-20cm土层)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4.58%、21.84%;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茶园模式空气湿度最低值分别提高了4.88%、6.66%和9.98%,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比传统清耕茶园分别降低了2.2、3.1、5.1℃。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茶园春夏茶氨基酸含量和夏茶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P<0.05)提高,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模式茶园夏茶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8%、17%、14%。相对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中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在提高茶园土壤养分、茶叶品质、调控茶园温湿度方面效果更好,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闽北 松茶间作 人工种草 自然生草 生态环境 茶叶品质


丝瓜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克隆及表达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苯丙氨酸解氨酶(PAL,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是苯丙烷途径代谢的关键酶,在果蔬褐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丝瓜中PAL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以丝瓜果实为材料,采用RACE和RT-PCR技术从丝瓜果肉中分离获得丝瓜PAL基因,命名为Lc PAL,Gen Bank登录号为:KP341758。该基因全长2406 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共2145个碱基;预测编码715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Mw)为77.69 k D,等电点(p I)为6.11,编码的蛋白与黄瓜和香瓜的同源蛋白相似性均在93%以上,显示其高度的保守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丝瓜与同为葫芦科的黄瓜、香瓜的PAL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聚为同一类。Motif Scan分析显示,Lc PAL编码的蛋白包含有PAL-HAL(60~525位)、PLN02457(8~715位)及phe_aml_yase(24~705位)3个保守结构域和1个酶活性中心序列(197~212位),属于典型的Lyase_I_Like超家族。Wolf Psort预测其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或内质网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Lc PAL基因在普通丝瓜果实、花、茎、叶和根中均有表达。Lc PAL在所选的8个丝瓜品种中表达存在一定差异,在普通丝瓜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有棱丝瓜;在普通丝瓜品种闽丝3号鲜切及采后储藏褐变过程中,Lc PAL初期表达上调,后期表达量受到抑制,且与其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普通丝瓜Lc PAL表达与果肉褐变的发生过程高度相关,表明Lc PAL在普通丝瓜果肉褐变中发挥着作用。
关键词: 丝瓜 褐变 过氧化物酶(PAL) 表达分析 PAL活性


高产抗病杂交稻新品种广优673的选育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总结高产、抗病杂交稻新品种广优673的选育过程及其主要特征特性。广优673系以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的恢复系福恢673为父本,以抗病不育系广抗13A为母本配制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2011~(-2)012年参加福建省中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655.95kg·hm~(-2),比对照II优明86增产10.65%;2013年参加福建省中稻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343.5kg·hm~(-2),比对照II优明86增产12.49%;在3年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全生育期143.2d,比对照II优明86长1.1d;经2年区域试验田间抗稻瘟病鉴定和室内接种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该品种于2014年6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