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益生菌免疫研究热点分析——基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论文的共词分析
《中国家禽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将大数据分析与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相结合,以"益生菌"并包含"免疫"为检索对象,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高级检索,CNKI包含相关文献总共1 804篇。以共词分析的研究为总体思路,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等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分析了益生菌并包含免疫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及方向。结果表现在两个方面:益生菌对畜禽肠道内营养以及体内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益生菌对畜禽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由此推测益生菌未来研究方向:益生菌对畜禽生长、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益生菌对畜禽体内酶活性、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益生菌对畜禽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鹊山鸡”体尺、屠宰性能、肉品质测定及相关分析
《中国家禽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揭示"鹊山鸡"体尺和屠宰性状的性别差异情况及体尺与屠宰指标间的相关性,试验对30只300日龄公母"鹊山鸡"的体尺和屠宰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平均活重(0.96±0.2)kg、屠体重(0.86±0.18)kg、半净膛重(0.75±0.18)kg、全净膛重(0.75±0.18)kg、胸肌重(0.11±0.03)kg、腿肌重(0.13±0.04)kg,屠宰率(89.34±2.81)%、半净膛率(76.94±3.66)%,"鹊山鸡"体尺和屠宰性状均呈性别显著、极显著差异(P<0.05;P<0.01),"鹊山鸡"各体尺性状、多数屠宰性状及多数体尺与屠宰性状间均呈正相关关系,肉质指标系水力与肉色部分指标间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P<0.01)。


肉桂醛熏蒸处理对香菇采后抗氧化能力及多胺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肉桂醛熏蒸处理对香菇采后抗氧化能力和多胺的影响,本研究以'香菇808'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8、40、80 nmol/L)的肉桂醛(溶剂为体积分数30%乙醇溶液)进行熏蒸处理.通过测定总酚含量、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力、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力、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及游离态多胺含量指标,评价肉桂醛熏蒸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在4℃低温下贮藏30 d后,各浓度肉桂醛熏蒸处理组的香菇抗氧化物酶(APX、CAT、SOD、GR)活力、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其中,40 nmol/L的肉桂醛熏蒸处理的效果最佳,但肉桂醛处理对总酚含量无明显影响.此外,各肉桂醛熏蒸处理组的游离态腐胺含量高于对照组,而游离态亚精胺、游离态精胺含量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肉桂醛熏蒸处理能够很好地提高香菇的抗氧化性及抗逆性,该研究结果为肉桂醛熏蒸处理在控制果蔬褐变和保鲜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不同施肥管理下水旱轮作水稻土磷含量的演变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12 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管理下水旱轮作水稻土耕层土壤磷含量及土壤磷素盈亏的演变动态。结果表明,不供应含磷肥料的条件下,土壤全磷及有效磷(Olsen-P)含量随时间推移而缓慢下降,土壤磷素处于亏缺状态;供应含磷肥料(无机肥或有机肥)的条件下,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随时间推移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在供应有机肥的条件下,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上升较快,试验期间土壤磷素处于盈余状态。在本试验条件下,大麦季时,维持土壤有效磷(Olsen-P)平衡所需的磷(P_2O_5)投入量为13.5 kg·hm~(-2);单季稻时,维持磷平衡所需的磷投入量为42.4 kg·hm~(-2);油菜季时,维持磷平衡所需的磷投入量为31.6 kg·hm~(-2)。


制霉菌素对褐飞虱若虫解毒酶、尿酸酶含量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取食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饲养褐飞虱,检测虫体内相关解毒酶含量与活性以及尿酸酶基因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结果显示,取食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褐飞虱体内芳香基酰胺酶(aromatic amidase,AAD)含量前期下降,后期抑制作用逐渐消失,酶含量回升;虫体内O-脱乙基酶(O-deethyl enzyme,ODEE)含量在72 h的处理时长内显著低于对照;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活性在不同浓度制霉菌素的处理下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高浓度制霉菌素(600U/m L)处理的褐飞虱种群体内的CarE和GST的活性在处理时间段内均呈现诱导-抑制-诱导的现象,而中(300 U/m L)、低浓度(150 U/m L)处理种群中两种酶则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取食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水稻的褐飞虱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尿酸酶基因在24 h、48 h之后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取食48 h后,包括对照在内的4个处理尿酸酶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均有下调趋势,当处理时长达72 h时,尿酸酶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呈现上调趋势,但取食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水稻的褐飞虱种群体内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结论】取食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4种主要的解毒酶具有不同的影响;制霉菌素处理可通过减少类酵母共生菌数量从而降低尿酸酶的含量。


大孔树脂纯化桑葚渣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工艺优化及其活性成分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桑葚渣为原料,研究了桑葚渣水提液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其成分。以α-淀粉酶抑制率为指标,对比了5种树脂(AB-8、S-8、D101、NKA-9和HZ-806)对桑葚渣水提液中α-淀粉酶抑制剂静态吸附和解吸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于分离α-淀粉酶抑制剂的大孔树脂;以此为基础,对桑葚渣水提液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参数,如上样流速、洗脱剂体积分数、洗脱剂流速进行优化;利用高相液相色谱分析不同体积分数(10%、30%、50%、70%、90%)乙醇洗脱液中的成分,以期探明桑葚渣中具有α-淀粉酶抑制活性的成分。结果表明:AB-8大孔树脂适于分离桑葚渣水提液中α-淀粉酶抑制剂,分离纯化最佳工艺为上样流速12 mL·min~(-1),70%体积分数乙醇溶液作为洗脱剂,洗脱剂流速24 mL·min~(-1)。通过分析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洗脱液中的物质组成及其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发现,槲皮苷的质量浓度变化与洗脱液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呈相似趋势,推测其可能是桑葚渣水提物中α-淀粉酶抑制活性的主要贡献因子。


大豆分枝相关CYC/TB1-Like(CYL)基因鉴定及菜用大豆品种的激素表达谱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YC/TB1-like (CYL)基因属于TCP转录因子家族CYC/TB1簇成员,在植物侧枝等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对大豆GmCYLs进行了基因成员鉴定、蛋白特性、保守结构域、进化关系、顺式作用元件组成、组织表达模式以及不同激素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到9个GmCYLs.蛋白多序列比对显示所有GmCYLs均含有保守的特征结构域:碱性螺旋-环-螺旋结构(Basic helix loop helix)和R结构域(R-domain).进化分析显示大豆GmCYLs主要划分为2个分支;组织表达分析显示不同GmCYLs的基因表达涉及大豆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激素应答元件分析显示不同GmCYLs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含有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激素应答元件.进一步,qRT-PCR分析发现GmCYLs基因在叶和根两种不同组织中,分别受到ABA、BR、ACC、SA和Me JA激素信号不同程度的诱导表达.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分枝相关GmCYLs基因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菜用大豆 GmCYLs 全基因组鉴定 组织表达 激素应答


一株分离自鸡肉样品的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性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分离自宁波市市售鸡肉中的一株大肠埃希菌ECCNB12-2为研究对象,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磺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头孢噻夫、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等10种抗生素耐药。采用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随后对基因组完成图进行获得性耐药基因、毒力因子、质粒水平转移元件预测。菌株ECCNB12-2染色体基因组大小为5 539 489 bp,GC含量为50.37%,同时携带有4个质粒,大小分别为147 451 bp(pTB-nb1)、139 752 bp(pTB-nb2)、82 252 bp(pTB-nb3)、253 793 bp(pTB-nb4)。获得性耐药基因预测结果显示,染色体基因组、质粒pTB-nb1及质粒pTB-nb4上共携带有40个获得性耐药基因,同时菌株基因组检测出12个毒力因子。质粒水平转移元件预测结果显示,pTB-nb4质粒包含完整的水平转移系统,理论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接合转移潜力。以上研究表明,分离自市售鸡肉样品的ECCNB12-2菌株是一株高风险的多重耐药菌株,反映了市售鸡肉中细菌耐药状况的严重性,相关研究结果为食源性细菌耐药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


黄原胶对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4种竹叶黄酮生物可及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竹叶碳苷黄酮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易于降解,导致其生物可及性低,因此,本研究拟探究黄原胶存在时,4种碳苷黄酮(异荭草苷、荭草苷、异牡荆素、牡荆素)在各模拟消化阶段生物可及性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在有/无黄原胶存在的条件下,竹叶提取物中4种碳苷黄酮质量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相较于直接消化样品,添加黄原胶的样品可以明显减弱模拟消化过程中碳苷黄酮的降解;口腔、胃、肠道模拟消化对竹叶碳苷黄酮的生物可及性影响存在差异,黄原胶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4种碳苷黄酮,尤其是牡荆素和异牡荆素的生物可及性,模拟肠道消化后,黄原胶保护组的异牡荆素和牡荆素质量浓度分别降低了62%和59%,远低于直接消化组(分别降低84%和80%).结论:黄原胶可以明显提升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竹叶碳苷黄酮的生物可及性,对于相关功能产品的开发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黄酮 超高效液相色谱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 生物可及性 黄原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