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白羽王鸽促卵泡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产蛋量关联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促卵泡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FSHR)具有介导生物大分子促卵泡激素的生理功能,对动物的繁殖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分析白羽王鸽(Columba livia) FSH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产蛋量的相关性,本研究以白羽王鸽209羽为研究对象,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进行FSHR基因外显子6、外显子9、外显子10及相邻上下游序列SNPs的筛选,并分析基因型与产蛋量相关性。结果显示,检测的3个片段中共发现18个突变位点,并发生氨基酸的改变。其中外显子6及其上下游序列中发现3个突变位点:G67729A、A67801G、A67898G;外显子9及其上下游序列中发现5个突变位点:C76462T、T76468C、G76527T、C76616T、T76651G;外显子10中发现10个突变位点:A82714G、C82930T、A83083C、G83098T、G83158A、C83200T、A83246C、T83395C、T83740C、C83766T。其中T76468C和C83766T具有两种基因型AA、AB,其余均具有3种基因型:AA、AB、BB。对18个位点进行了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发现除C76616T位点外其余位点均处于平衡状态。多态位点与平均产蛋量关联分析显示,A67801G位点纯合子BB基因型与产蛋量相关极显著(P<0.01),C76616T位点纯合子BB基因型与产蛋量显著相关(P<0.05)。因此FSHR基因中A67801G和C76616T位点可作为白羽王鸽产蛋量性状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位点。本研究为更好的提高肉鸽群体繁殖性能、缩短育种年限,从分子水平上为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白羽王鸽 促卵泡素受体(FSHR) 单核苷酸多态性 产蛋量


地埋式秸秆反应堆对南方越冬茄子生产及温室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不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茄子生产及温室土壤微环境的影响,设置常规栽培的CK、T1(秸秆22 500 kg·hm~(-2))、T2(秸秆22 500 kg·hm~(-2)+菌剂60 kg·hm~(-2)+羊粪7800 kg·hm~(-2))和T3(秸秆22500 kg·hm~(-2)+菌剂60 kg·hm~(-2)+羊粪7800 kg·hm~(-2)+腐植酸750 kg·hm~(-2))4个处理。结果表明: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茄子产量可以提高29.2%~32.0%,但不同秸秆反应堆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秸秆反应堆技术可增加茄子中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和固形物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明显改善品质。3种秸秆反应堆技术均有效提高了温室土壤CO_2排放通量,增加植株根系周边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其中有机肥和菌剂的添加促进了早期CO_2释放,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累积,腐植酸的添加对温室CO_2的产生影响不大,但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能力。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析表明,秸秆生物反应堆提高了植株根系周边土壤中的真菌数量,降低土壤细菌数量。其中T3处理倾向于提高苗期土壤中真菌数量和花期土壤中细菌数量,而T2处理倾向于提高花期和盛果期栽培土壤中的真菌数量以及盛果期栽培土壤细菌数量。研究表明,秸秆生物反应堆可以显著提高茄子产量和品质,增加温室土壤CO_2排放通量,提高植株根系周边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影响土壤中微生物代谢活性,改变栽培过程中真菌和细菌的数量变化模式。
关键词: 地埋式秸秆反应堆 温室 茄子 CO_2通量 土壤微生物


番茄灰叶斑病原菌的鉴定及抗性种质资源的筛选
《植物病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灰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北京、台湾、海南、山东和浙江等地均有发生,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番茄生产的竞争力~([1])。该病害主要由Stemphylium spp.不同的4个种引起~([2])。本研究采用形态观察法、ITS和gpd序列分析法对从番茄病株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番茄灰叶斑病抗性鉴定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番茄灰叶斑病的抗病育种研究及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以浸米水为原料生产细菌纤维素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黄酒生产过程中浸米水的利用率、减少其排放量,对比了浸米水与自然发酵椰子水的理化指标差异,分析各指标与细菌纤维素(BC)产量的相关性,继而优化浸米水培养基组分,并研究所得BC的理化性状.结果表明,浸米水中果糖、葡萄糖、蔗糖、乙酸、总蛋白含量显著(P<0.05)低于自然发酵椰子水,它们对BC产量均有显著(P<0.05)影响.以浸米水为原料生产BC的最适碳源为35.0 g·L-1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提物和胰蛋白胨混合物(各3.0 g·L-1).经优化后,BC产率(以干质量计)达到9.3 g·L-1.以浸米水和自然发酵椰子水为原料生产的BC均具有纳米级多孔网状微结构,两者的含水量、持水力和硬度无显著差异,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其化学组成均为 β-型葡聚糖、Ⅰα 型纤维素,结晶度分别为82.7% 和84.6%.以浸米水和自然发酵椰子水为原料生产的BC理化性状基本相同,说明浸米水可用作BC的生产原料.


发色剂对中式香肠营养、风味成分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求应用于肉制品加工的亚硝酸盐替代物,以中式香肠为研究对象,从感官评价、营养成分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探究不同发色剂(试验组1:0.5%甜菜粉+50 mg·kg-1亚硝酸钠、试验组2:0.1%甜菜粉+0.06%改性血红蛋白、试验组3:100 mg·kg-1亚硝酸钠)对产品营养和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1和2香肠的外观、色泽和口感与试验组3差异不显著,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1氨基酸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组2脂肪酸含量相对最高,其中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通过风味分析,试验组1、试验组2分别检出27、26种挥发性成分,风味物质种类多于试验组3,其中试验组2醛类、酯类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风味更好.本研究结果为中式香肠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的有效替代,提升中式香肠品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
关键词: 甜菜粉 改性血红蛋白 中式香肠 营养成分 风味物质


水晶种杨梅果实发育规律及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探究水晶种杨梅果实生长过程中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明确其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性状间的相关性,以期找到反映果实成熟的特征指标。【方法】以白梅类水晶种为试材,分别测定从幼果期开始的连续18个采样日期的果实色差参数、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等15个指标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果实发育过程中,水晶种的L*缓慢增大直至稳定;a*/b*由负值增大为接近于0的正值后继续缓慢上升;单果质量、纵径和横径均呈不断增大的趋势;TSS、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在果实发育后期迅速积累并达到最大值;苹果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柠檬酸和草酸含量在果实发育后期呈下降趋势。品质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和a*/b*分别与TSS和蔗糖含量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与草酸之间呈极显著性负相关;果实单果质量、纵径、横径与TSS、果糖、葡萄糖、蔗糖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柠檬酸、草酸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表明了L*、a*/b*等色差参数和单果质量、纵径、横径等质量相关性状与果实内在品质指标关系密切,可作为反映水晶种白杨梅果实发育进程的特征指标,为其适时采收提供参考依据。


水稻小热休克蛋白OsHSP20抗体特性鉴定及应用
《中国水稻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前期克隆了一个水稻小热休克蛋白(OsHSP20)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反应特性和应用范围,为深入鉴定该类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合成多肽和其原核表达产物分别免疫家兔制备了相应的多克隆抗体;ACP(Antigen-coated plate)-ELISA和dot-ELISA用于分析比较多克隆抗体效价和灵敏度;Western blot用于鉴定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和应用范围。【结果】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利用重组OsHSP20蛋白及其合成多肽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均可以在原核表达OsSHSP样品中特异性检测到1条大小与预期一致(37kD)的条带,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多克隆抗体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ACP(Antigen-coated plate)-ELISA和dot-ELISA分析表明,利用重组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和灵敏度均高于利用多肽制备的抗体。进一步的Westernblot分析显示该抗体可用于多种植物小热休克蛋白(SHSP)的检测。【结论】制备了OsHSP20蛋白质抗体,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效价和灵敏度,可广泛地用于多种单、双子叶植物HSP20蛋白的表达分析,有助于OsHSP20及其他植物同源蛋白的功能鉴定。


基于SSR标记的花椰菜和青花菜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30对SSR引物,利用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技术对收集和引进的花椰菜、青花菜、宝塔菜(又叫罗马花椰菜)和近缘野生种及地方种共计187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花椰菜、青花菜、地方种和近缘野生种与如今栽培种间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可为优异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30对SSR引物在187份材料的DNA样品中共扩增出313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为10.4333个。依据材料的花球性状,将其分为4个类群即花椰菜(类群1,P1~P81)、青花菜(类群2,P82~P147)、宝塔菜(类群3,P148~P154)、近缘野生种及地方种(类群4,P155~P187)。总体来说,类群1、2和3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小,类群4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系统发育树和群体结构分析较为统一的将187份材料分为了3大组,花椰菜(G1)和青花菜(G2)被清晰地分到了两个极端,而宝塔菜与野生种聚在了一起,和地方种一起归为第3组(G3)。


咪鲜胺和多菌灵对斑马鱼联合毒性效应
《生态毒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生生物经常暴露于多种化合物中,多种农药联合会产生不同的毒性作用.在目前农药管理中,仅要求开展单剂的毒性评价,没有考虑到多种混合物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咪鲜胺和多菌灵是农业生产中常混用的2种农药,为评价其联合毒性,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采用静态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了其单剂及混剂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和对斑马鱼幼鱼甲状腺轴关键基因的影响.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咪鲜胺和多菌灵对斑马鱼胚胎96 h-LC50值分别为8.41 mg·L-1和0.81 mg·L-1,表现为中毒和高毒.二元组合时,在24~96 h暴露时间内,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均表现为拮抗效应.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咪鲜胺抑制斑马鱼幼鱼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RH)、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受体(TRα)、脱碘酶(D1、D2)基因的表达,对甲状腺激素转运蛋白(TTR)基因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多菌灵抑制CRH、TSH、D1和D2基因的表达;暴露于二元组合时,低、中剂量组抑制CRH、TSH、D1和D2基因表达;二元组合与单剂相比,高剂量组促进TSH、D1和D2基因的表达,中剂量组促进TRα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咪鲜胺和多菌灵联合暴露能够干扰斑马鱼幼鱼早期发育,且与单剂相比,对斑马鱼甲状腺轴上基因干扰效应存在差异.因此,在农药风险评估中,应充分考虑农药联合暴露的效应.


绿色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杀虫活性比较测定
《环境昆虫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减缓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化学农药抗性的增加,减少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本研究测定了15种生物源、矿物源和昆虫激素类等绿色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卵和2龄幼虫的室内毒杀效果。结果表明,灭幼脲、虱螨脲、短稳杆菌和苏云金杆菌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防控草地贪夜蛾的首选农药,其中尤以低毒、易降解的昆虫激素类农药灭幼脲和活体微生物农药短稳杆菌最佳,在实际生产中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而植物源农药藜芦碱、鱼藤酮、印楝素、苦参碱、除虫菊素、茶皂素以及矿物源农药矿物油对该虫控制效果相对较差,不建议单独大面积推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