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本鳗鲡排卵的人工诱导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卵巢发育的时间与催产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卵母细胞在体内胚泡破裂(GVBD)的发生过程、以及用17α-OHP和17α,20β-DHP诱导日本鳗鲡排卵的方式、时机和催产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卵巢发育时间越长,催产率越低。造成催产率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日本鳗鲡在卵母细胞成熟后期,雌鳗个体对催产药物敏感性差异较大,催产时机难以掌握。通过采用适合日本鳗鲡卵母细胞的透明液观察GVBD的发生过程,并根据每个个体GVBD的发生速度,制订适宜的催产方案基本解决了上述难题。本实验采用CP、HCG、17α-OHP或17α,20β-DHP混合催产,使其平均催产率由35 4%分别提高到91 9%和93 0%。17α-OHP和17α,20β-DHP的催产剂量为5mg/(500g)和10mg/(500g)。在(21±0 5)℃水温条件下,催产效应时间分别为15~18h和13~16h。
关键词: 诱导排卵技术 胚泡破裂(GVBD) 催产率 日本鳗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arnus)的生长特性
《海洋与湖沼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经典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数理统计的方法 ,于 2 0 0 1— 2 0 0 2年在中俄界湖兴凯湖采集翘嘴 ,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翘嘴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为W =0 .0 0 77L3.1 (r=0 .9881 ) ,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 5 3.2 [1 -e- 0 .0 5(t+1 ) ];Wt=42 0 0 0 .3×[1 -e- 0 .0 6(t+1 ) ]3.1 ,体重生长拐点t=1 7.6龄 ,相应的体长为 95 .3cm ,体重为 1 2 70 6.6g。按生长指标值分析 ,阶段生长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即 1 7.6龄前的生长迅速期和 1 7.6龄后的生长减缓期。因此 ,为了保护翘嘴鱼类资源 ,天然渔业的捕捞个体规格应控制在 5 0 0 0g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WSSV3个编码蛋白的基因密码子偏爱性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EMBOSS(TheEuropeanMolecularBiologyOpenSoftwareSuite)的CHIPS(Condon HeterozygosityinaProteinCodingSequence)和CUSP(Createacondonusagetable)程序对WSSV3个编码蛋白的基因密码子偏爱性分析,分析结果与大肠杆菌、酵母及人的密码子偏爱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WSSV vp37、WSSV vp39及WSSV vp19的Nc(Effectivenumberofcondons)值为49.897、48.640、46.868。3种蛋白的编码密码子使用频率有较大的差异,其在大肠杆菌、酵母及人的密码子偏爱性也有不同,分析结果表明,WSSV vp37和WSSV vp39的密码子与原核生物及人的相差较大,其表达系统选择在酵母较为合适,而WSSV vp19的密码子与原核和真核生物酵母相差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考洲洋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征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评价考洲洋海洋生态养殖示范区的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1999年2月和8月对该湾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188种,分属硅藻142种、甲藻22种、蓝藻5种、绿藻18种和裸藻1种共5大门类,硅藻是主要优势类群。种类组成以淡水、咸淡水的沿岸性种类为主,其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动特征与调查海域海水盐度变动规律趋势一致。枯水期优势种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优势种为翼根管藻纤细变型、洛氏角毛藻和奇异菱形藻;丰水期优势种较为单一,大片海域均以中肋骨条藻和热带骨条藻为主要优势种,优势指数平均达95.8%,湾西北部海域则以银灰平列藻和中肋骨条藻为主要优势种。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显示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呈现枯水期明显高于丰水期,西北部明显高于东南部趋势。浮游植物密度以丰水期明显高于枯水期,东南部海域明显高于西北部海域;丰水期平均密度达到26471.3×104ind·m-3,是枯水期的66.2倍;平面分布的季节变化显示明显差异,枯水期以东北部的吉隆河口和东南入海水道数量较高,而丰水期则表现为明显的自西北部向东南部海域递增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水质评价及因子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对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6个航次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对养殖区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T(水温)、DO、SS(悬浮物)、CODMn、BOD5、NO2-N、NO3-N、NH3-N、TIN(总无机氮)、PO4-P等10个水质成分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1年9月和2002年3月海水出现轻度污染,前者主要是由NO3-N、CODMn和BOD5所引起,后者是由NH3-N、PO4-P引起的。(2)水质监测数据的总体方差主要来源于T、DO、SS、NO3-N及TIN等5个成分,其次是NO2-N、NH3-N、PO4-P,再次是CODMn和BOD5。(3)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水质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T、DO、SS、NO3-N及TIN同时载荷于第1主因子上,说明此5个水质成分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NO2-N、NH3-N、PO4-P同时载荷于第2主因子上,则此3个水质成分之间的相关程性较好;CODMn和BOD5同时载荷于第3主因子上,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壬基酚在鱼体组织中的累积及对鱼类性腺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HPLC法测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暴露后鲤鱼和草鱼体内壬基酚的含量和分布,分析了鱼类性腺重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20~25d后鲤鱼和草鱼体内的壬基酚可达到累积和释放的动态平衡,其最大累积系数分别为84.3和78.8,累积规律为鲤鱼>草鱼,肝脏>肌肉.受试雌鱼的性腺重量有明显的提高,相当于100ng/L17β-雌二醇(E2)作用下鱼类性腺重量的34%~41%,表明壬基酚对鱼类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活性,且壬基酚的生物累积性和雌激素活性在产生时间和活性数值方面均是同步的和成正相关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鲈鱼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基因的克隆和结构分析
《高技术通讯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方法分离了鲈鱼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并进行了结构分析.研究证明,该感染因子蛋白由507个氨基酸组成,与红鳍东方、大西洋鲑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的平均相似性为67.9%,预测分子量约54KD,具有信号肽、短肽顺接重复、疏水区、糖基化位点、二硫键、糖基缩醛磷肌醇锚定位点等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的主要特征结构域.鲈鱼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编码基因序列的分离,为蛋白质感染因子的进化、功能研究以及可能存在的鱼类传染性海绵样脑病研究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大菱鲆溃疡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微生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夏季山东海阳一带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暴发溃疡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体表病灶部位出血、肌肉溃烂、眼球凸出等,解剖可见鳃丝贫血,肝脏充血,肾脏和胆囊肿大,肠壁充血并呈透明状,从出现发病症状起,大约一周后开始出现死亡。从病鱼体表溃疡部位及内脏分离出优势菌并命名为H1,经人工感染证实H1即为引起本次养殖大菱鲆体表溃疡症的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揭示该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呈短杆状,极生单鞭毛。综合该菌在形态、生理生化、API20NE与API20E自动鉴定结果、16S rDNA同源性等方面的特性,确认H1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该菌对呋喃妥因、菌必治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哈维氏弧菌是海水养殖鱼类的常见致病菌,但作为养殖大菱鲆的病原菌属首次报道。
关键词: 哈维氏弧菌 大菱鲆 溃疡症 病原菌 16Sr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大小玉筋鱼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的比较
《海洋湖沼通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将Eggers模型移入实验室大型玻璃钢水槽中,以细脚长虫戎为饵料,在流水条件下,比较了黄渤海主要中上层小型鱼类玉筋鱼大小两种体重组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特征。结果表明:小个体的摄食率、生长率和生态转换效率分别为 12.36gW.W./100g/d或12.44kJ/100g/d,2.22 gW. W./100g/d 或 9. 09 kJ/100g/d, 0. 18% W. W.或0.73%kJ;大个体的摄食率、生长率和生态转换效率分别为9.16 gW.W./100g/d或9.22 kJ/100g/d,0.83 gW.W./100g/d或3.41 kJ/100g/d,0.09%W.W.或0.37%kJ。不管是以湿重还是以能量计算,小个体的都比大个体的要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