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适合中国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海洋水产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是我国海水养殖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产业,优良种质和抗病力已成为对虾养殖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遗传育种中若能筛选到与抗病、生长等数量性状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将为开展标记辅助育种工作和实现良种化奠定基础。对虾种质资源以及种群遗传学已成为研究热点,种群保护也已提到议事日程。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将为对虾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入,人们会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对虾资源。本文对目前已经在对虾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研究中进行应用的DNA标记技术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拟对今后其他物种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 DNA分子标记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母贝属的系统发育:核rDNA ITS序列证据

生物多样性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珠母贝属(Pinctada)的一些种类是生产海水珍珠的重要母贝,个别种类已濒临灭绝。本文利用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1(ITS1)和2(ITS2)序列对珠母贝属常见种类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TS1长410–482bp,其中Pinctadamaxima最长,P.fucata,P.fucatamartensii,P.imbricata和P.nigra最短。ITS2长210–249bp,其中P.albina和P.nigra最长,P.maxima和P.margaritifera最短。碱基替换的同质性检测发现,P.maxima、P.margaritifera和P.chemnitzi的碱基替换格局存在显著性差异,前二者的G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在进化上可能比较原始;而P.chemnitzi可能发生过染色体重排事件,可能是新近形成的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研究的种类可分成3个类群:类群I包含P.fucata、P.fucatamartensii和P.imbricata;类群II包含P.albina、P.nigra、P.chemnitzi和P.radiata;类群III包含P.maxima和P.margaritifera。在类群I中,我国的P.fucata、日本的P.fucatamartensii和澳大利亚的P.imbricata的种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可能为同种,根据命名优先原则应以P.imbricata命名该种为宜。类群II中P.albina和P.nigra可能是两个亚种,而GenBank中的P.radiata(AY144603)可能是P.chemnitzi的误定。类群III(P.maxima和P.margaritifera)分化较早,与碱基替换格局的检测结果相符。

关键词: 内部转录间隔区 种类辨析 进化关系 碱基替换格局 歧异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苯尼考对杂色鲍的急性毒性及组织毒理学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氟苯尼考(florfen icol)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Reeve稚鲍96 h的急性毒性,其LC50为(162.67±17.41)mg/L(95%置信限)。稚鲍中毒后的临床症状为:分泌大量黏液,附着力明显减弱,内脏团膨大,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呈麻痹状。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鲍消化腺和肾脏损伤严重,其它器官未见明显病变;随着浸浴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增加,消化腺中消化细胞空泡化,并与嗜碱性细胞逐渐从基膜脱落解体,管间结缔组织胶原纤维断裂,呈弥散状广泛坏死;肾腔上皮细胞萎缩,与基膜分离,腔体变小,微绒毛脱落,中毒严重时,肾上皮细胞融合,核解体消失。

关键词: 氟苯尼考 杂色鲍 急性毒性 毒理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莢鱼中层拖网捕捞技术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1年7月至2002年8月我国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的智利竹莢鱼(Trachurus murphyi)渔捞记录和现场收集的资料,对中层拖网捕捞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层拖网主要在夜间作业;捕捞水层主要集中在30~80 m水深;网位与鱼群的相对位置可分为5种类型,即鱼群在网口的中间、上纲紧贴在鱼群的上部、下纲紧贴在鱼群的下部、鱼群在上纲的上部和鱼群在下纲的下部.(2)鱼群进网数量可根据网位仪映像加以判断.(3)网位(y)与曳纲长度(x)呈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y=0.442 7 x-36.604.(4) 捕捞效率随拖网速度而增加.(5) 较高捕捞效率的表层水温指标为11.5~13.5 ℃.根据研究结果还对我国今后在东南太平洋智利竹莢鱼捕捞技术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中层拖网 捕捞技术 智利竹(*夹)鱼 东南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芽孢杆菌对虾池底泥细菌群落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施用芽孢杆菌制剂后虾池底泥细菌群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芽孢杆菌制剂改变了虾池底泥细菌类群组成 ,增加了底泥好氧细菌的数量。利用Shannon Wiener指数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 ,发现试验池和对照池底泥细菌的多样性指数 (H)、丰度 (D)和均匀度 (J)在整个养殖过程的动态变化相似 ,前期较低 ,中期、后期和末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是 ,与对照池相比 ,试验池的优势菌属发生了变化 ,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和粘纤维菌属 (Cytophaga)数量增加 ,而弧菌 (Vibrio)和发光细菌(Photobacterium)数量相对减少 ,且对虾的成活率、体重和产量提高。

关键词: 芽孢杆菌 细菌群落 斑节对虾 底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集约式养殖凡纳滨对虾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热带海洋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集约化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长与体重的关系,通过全过程采样测试并经回归分析得到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长、体重关系式。研究发现当体长大于12.5cm时相同体长的雌虾要明显重于雄虾(p<0.01)。比较地膜养殖池与沙底养殖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养殖天数大于90d时,地膜养殖池对虾的生长明显优于沙底养殖池对虾(p<0.05)。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集约化养殖 体长 体重 生物统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明对虾基因组小卫星重复序列分析

动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中国明对虾基因组随机DNA片断的测序 ,我们获得了总长度约 6 4 10 0 0个碱基的基因组DNA序列 ,从中共找到 172 0个重复序列。其中 ,小卫星序列的数目为 398个 ,占重复序列总数目的 2 3 14 %。这些小卫星序列的重复单位长度为 7- 16 5个碱基 ,集中分布于 7- 2 1个碱基范围内 ,其中以重复单位长度为 12个碱基的重复序列数目最多 ,为 5 8个 ,占小卫星重复序列总数目的 14 5 7%。不同拷贝数目所对应的重复序列的数目情况为 :拷贝数目为 2的重复单位所组成的重复序列数目最多 ,为 137个 ;其次是拷贝数目为 3的重复序列 ,为12 2个 ,且随着拷贝数目的增加 ,由其所组成的重复序列的数目呈递减的趋势。其中一部分序列见GeneBank数据库 ,登录号为AY6 990 72 -AY6 990 76。 398个重复序列分别由 398种重复单位所组成 ,因而小卫星重复序列的类型很多 ,我们初步分成三类 :两种碱基组成类别、三种碱基组成类别和四种碱基组成类别 ,并进一步根据各个重复序列中所含有的碱基种类的数量从大到小排列这些碱基而分成若干小类。从这些分类中可以看出 ,中国明对虾基因组中的小卫星整体上是富含A +T的重复序列 ,并具有一定的“等级制度” ,揭示了其与微卫星重复序列之间的关系 ,即一部分小卫星重复序列可能起源于微卫星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小卫星 重复序列 基因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军曹鱼饲料中用豆粕代替鱼粉的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饲料中用豆粕替代部分鱼粉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生长的影响。将初始体长为(12.77±1.03)cm、初始体重为(7.95±2.12)g的试验鱼随机分配在15个网箱中,每箱放30尾鱼。试验分5组进行,每组设3个平行,分别投喂用豆粕替代鱼粉的基础饲料,替代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5%、10%、20%和30%,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3%~5%。试验历时60 d,结果表明,当基础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不超过10%时,对军曹鱼的相对增重率、饲料系数、成活率以及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替代比例为20%、30%时,则对军曹鱼的生长、增重率、饲料系数、成活率以及肥满度有显著影响(P<0.05);当替代比例为30%时,对内脏比才有显著影响(P<0.05)。考虑到基础饲料中已经含有20%的豆粕,建议军曹鱼饲料中豆粕与鱼粉的比例为1∶1.8。

关键词: 军曹鱼 饲料 豆粕 鱼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片唇鮈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鲤科)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报道了2004年9月采自江苏镇江的鲤科鱼类一新种;镇江片唇Platysmacheiluszhenjiangensissp.nov.。新种的口唇结构等性状近似于长江上游的裸腹片唇P.nudiventrisLo,YaoetChen,但区别是侧线鳞和鳃耙数少、吻较短、肛门位置近腹鳍基等。

关键词: 鲤科 片唇属 新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秋季典型站位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

地球化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2年9月,在海州湾外侧(E1站)、黄海冷水团(E2站)和黄、东海毗邻水域(E3站)分别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研究其垂直通量。结果显示,E1、E2和E3站底层颗粒物沉降通量分别为215.44g/(m2·d)、165.51g/(m2·d)、873.91g/(m2·d),POC沉降通量分别为3.15g/(m2·d)、2.22g/(m2·d)、10.49g/(m2·d)。生源颗粒物是E1站位次表层POC的主要来源。E3站水体底层的大量悬浮颗粒物主要来自沉积物的再悬浮,再悬浮强烈程度及影响深度均高于E1站。通过模型计算出E2站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比率平均(±SD)为95.65(±2.14)%,底表沉积物再悬浮通量占总再悬浮通量的百分比(X值)为89.53%,显示秋季底部平流对黄海冷水团区再悬浮通量影响不大,但这种影响在夏季相对较强。E2站POC净沉降通量为192mg/(m2·d),生源颗粒物是此站位POC通量的主要贡献者。由于温跃层的长期存在,营养盐贫乏,生物生长受到抑制,导致黄海冷水团区秋季POC通量小于夏季。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沉降通量 颗粒有机碳 再悬浮 黄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