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温度与盐度对方斑东风螺胚胎发育及幼虫生长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14~33℃(盐度34)、盐度18~40(水温25.5~26℃)范围内各设12个梯度,采用突变法进行温、盐度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卵囊孵化及幼虫生长实验。结果显示:(1)方斑东风螺胚胎发育适宜水温为23~31℃,最适水温为25~30℃;适宜盐度为28~38,最适盐度为30~38。在适宜水温和盐度范围内,孵化速度随水温和盐度升高而加快,但以水温的影响效应最明显;温度或盐度超过其适宜范围时,孵化率明显下降或幼虫畸形率明显增大。(2)幼虫适宜水温及最适水温与胚胎发育的基本一致;适宜盐度和最适盐度存在向高盐度延伸的现象,其适宜和最适盐度下限分别为30和32。温盐度超过适宜范围时,死亡率明显增大,生长受到抑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化牙鲆幼鱼与角叉菜和孔石莼混养的能量平衡和体色恢复率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体重为(5.04±2.14)g、体长为(8.15±2.84)cm的白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饲养在容积38 L、底面直径17 cm的白色塑料桶中,放养密度为15尾/桶。试验共设7组,分别放入密度为0(对照组)、1、2、3 g/L的孔石莼Ulva pertusavar和3、5、7 g/L的角叉菜Pelvetua siliquosa,每组设3个重复,自然光照。30 d的生长试验表明,牙鲆与石莼混养能改善水质,促进牙鲆体色恢复。第二个阶段的试验,白化牙鲆仅与石莼混养,放养密度为10尾/桶。试验共设4组,每组放入石莼的密度(湿重)分别为4、3、2、0 g/L,记为H、I、J、K组,每组设3个重复。测定牙鲆的能量收支和体色恢复率(即试验结束和开始时白化鱼有眼侧正常体色的面积分别占试验结束和开始时有眼侧总面积的百分比之差)。经60 d的饲养,各组鱼的能量平衡式如下:H组100C=8.99F+5.66U+29.60R+46.33G(平衡率为90.58%);I组100C=7.20F+6.28U+33.20R+41.52G(平衡率为88.20%);J组100C=7.53F+7.13U+35.60R+36.62G(平衡率为86.88%);K组(对照组)100C=8.40F+7.04U+44.90R+29.91G(平衡率为90.25%),其中H、I、J 3个试验组鱼的生长能占同化能的比例分别比对照组的增加了16.42%、11.61%和6.71%;体色恢复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依次为I组>J组>H组>K组(对照组)。
关键词: 白化牙鲆 石莼 角叉菜 能量收支 密度 能量分配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海洋生物中的应用
《海洋水产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AFLP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建立在 PCR技术和 RFLP标记基础上的新的 DNA指纹技术,具有多态性丰富、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所需 DNA量少,且可以在不需预先知道基因序列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等特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系统进化及分类学、遗传育种和种质鉴定以及基因定位等方面。本文简要介绍 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特点、发展及其在海洋生物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衣芽孢杆菌胞外产物消化活性的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胞外产物置于不同的pH、温度和金属离子条件下,分别测定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当pH为7.5—8.5时胞外产物表现出较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胞外产物消化脂肪的最适pH为9.0—10.0。胞外产物水解淀粉、脂肪和蛋白质最适温度分别为60—80、40—60和50—70℃,60℃时蛋白酶活力最大。试验测定了8种金属离子对胞外产物活性的影响,发现Mg2+、Zn2+Cu2+可抑制其水解蛋白质,而Ca2+、Fe3+、Mn2+和Ba2+却无此影响;在胞外产物消化脂肪底物时Co2+、Fe3+、Mn2+和Ba2+均能抑制其活力,而Mg2+、Zn2+能使其消化活力升高,与前者相比,金属离子对淀粉水解的影响相对较小,仅Cu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它离子对其均无明显的影响。还研究了不同胞外产物浓度与生物学活性的相关性,发现当反应体系中胞外产物浓度升高时水解蛋白质的活力会相应降低,但对脂肪的消化活力则与胞外产物的浓度呈正相关。反应体系中胞外产物的浓度在0—132.4μg.ml-1时其水解淀粉的活力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浓度为191.0μg.ml-1时活力最大,浓度大于191.0μg.ml-1时活力不再变化,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 formis 胞外产物 pH 温度 金属离子 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注射T_4对日本鳗鲡血清、卵、早期幼苗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及对幼苗存活率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产卵前的雌鳗注射了不同剂量的甲状腺素(T4),然后利用放射性免疫法(RIA)测定了雌鳗血清、卵、胚胎及幼苗各发育时间段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注射外源T424h后,随着雌鳗血清中的T4含量达到峰值,T3含量也达到了峰值。说明日本鳗鲡体内存在5’-单脱碘酶。与此同时,随着血清中T3和T4含量达到峰值,卵中的T3和T4含量也达到了峰值,进而证明母体中的T3和T4能够转入鳗鲡幼苗。进一步调整T4的注射剂量和时间后发现,在21℃水温条件下,T4的剂量为10~15mg·(500g)-1时,注射催产针前12h注射的效果最好。用该方法注射T4后,幼苗各发育时间段的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出膜第9天的存活率由对照组的1.3%提高到22.0%。但日本鳗鲡幼苗最终未能存活,说明甲状腺素并不是影响日本鳗鲡幼苗存活的唯一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春季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0~2003年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数量分布状况和生态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海区浮游植物年际平均总量为2225 44×104ind/m3,长江口浮游植物数量最高(8262 17×104ind/m3),舟山渔场次之(91 16×104ind/m3),杭州湾水域最低(30 91×104ind/m3)。群落的多项生态指标反映出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仍处于不稳定状态,H′的变动幅度大,其水域生态系统较杭州湾和舟山渔场更为脆弱,承受的外界环境压力更强;海区浮游植物总量主要受控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等个别优势种,并决定浮游植物分布趋势,中肋骨条藻大量繁殖而造成年际间数量大幅波动,其中2001年浮游植物数量猛增,平均总量高达8262 17×104ind/m3,密集中心浮游植物数量已接近赤潮细胞密度;外海高盐水系入侵程度加强,与春季浮游植物高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长江口水域浮游植物分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前体蛋白的克隆与表达
《生物技术 》 2005 CSCD
摘要: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是下丘脑分泌产生的神经激素,对脊椎动物生殖的调控起重要作用。为研究GnRH对性腺发育的作用,构建了GnRH cDNA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融合表达。利用RT-PCR方法从奥利亚罗非鱼丘脑中扩增出长约400bp的目的序列GnRH基因,克隆至T载体中,经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分析确认序列的正确性后将此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MAL-c2x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MAL-GnRH,并在大肠杆菌TB1中获得了高表达,目的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41.6%。菌体经溶菌酶裂解,制备无细胞抽提液,Amylose-sepharose柱层析后得到分子量为56kD单一条带的目的蛋白。目的蛋白经Factor Xa酶切裂解,Amylose-sepharose过柱纯化后得到纯化的GnRH前体蛋白。该研究为鱼类GnRH蛋白的控制性腺成熟和抗体制备打下了基础,是国内鱼类GnRH前体蛋白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相关肽 原核表达 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晶彩鲫、红鲫、锦鲤、荷包红鲤杂交子代的生长和体色研究
《水产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水晶彩鲫、红鲫、锦鲤和荷包红鲤的相互杂交试验,测定各个杂交组合子代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体色分离比例。结果表明:4种鱼能够相互杂交受精,孵出鱼苗。孵化率锦鲤自交最低为46.4%,其它组合为70%~80%;杂交鱼苗经28d的人工饲养,水晶彩鲫与荷包红鲤、锦鲤的正、反杂交,同其它杂交组合比较有明显的差别,其生长速度慢,个体之间差异大,成活率低;杂交子代的体型分为3类:鲫鱼型、鲤鱼型和鲤鲫型。鳞片反光组织(虹彩细胞或鸟粪素细胞)为2类:完全型、缺失型。体色分离复杂多样,水晶彩鲫与红鲫杂交是水晶彩鲫,红鲫与锦鲤、荷包红鲤杂交是青灰色鲤鲫杂种,水晶彩鲫与锦鲤、荷包红鲤杂交都会出现水晶彩色和青灰色鲤鲫杂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