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褶牡蛎对水体中重金属铜和镉的富集动力学特性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褶牡蛎Crassostrea plicatula为研究对象,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室内模拟了大、小两种规格褶牡蛎对重金属Cu、Cd的生物富集释放过程。通过对富集与释放阶段褶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变化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了褶牡蛎对重金属Cu、Cd的生物富集曲线及富集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1)富集阶段褶牡蛎对Cu、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及吸收速率常数k1随着外部水体中重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少,理论平衡状态下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随外部水体中重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2)释放阶段褶牡蛎对重金属Cu、Cd的吸收速率常数k1随富集阶段外部水体中Cu、Cd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褶牡蛎体内Cu的生物学半衰期B1/2随富集阶段外部水体中Cu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延长,Cd的生物学半衰期与Cd暴露浓度的关系无明显规律性;3)褶牡蛎对Cu的富集能力和排出能力均强于Cd;4)大规格褶牡蛎对Cu、Cd的富集能力均强于小规格,而褶牡蛎规格大小对于其体内Cu、Cd的排出作用的影响不显著。


添加红糖和芽胞杆菌对日本囊对虾室内集约化养殖水质的调控作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室内集约化养殖水体中添加红糖和枯草芽胞杆菌及其强化发酵液,研究其对养殖水质及日本囊对虾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水体在14d时即可形成具生物絮团特征的絮状物,镜检显示,该絮状物包含细菌、单胞藻、原生动物和无定形碎屑。对照组水体中的无机氮总产生量为56.2g/m2,而处理组水体中的无机氮总产生量为4.13g/m2;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水体的COD和活性磷酸盐含量显著提高;对照组日本囊对虾产量为0.55kg/m2,处理组产量为0.65kg/m2;每千克对虾耗用水量对照组为28t,处理组为3.4t。研究结果表明,在水体中添加红糖和枯草芽孢杆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对虾集约化养殖的水质调控技术。


抓住机遇 加快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践行人才强院战略
《中国水产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和根本。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快推进一流院所建设,培育和造就一批科研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是保证我国水产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作为我国水产行业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一直致力于"人才强院"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带动了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的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创新实力不够、领军人才偏少等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三化"同步的重要时期。如何把握当前发展形势,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工作措施,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对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张显良院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南极半岛邻近水域南极大磷虾商业捕捞群体的年龄结构时空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2010和2010/2011两渔季,我国渔轮在南极公约区内、位于CCAMLR48.1亚区邻近南设得兰群岛和48.2亚区邻近南奥克尼群岛的南大西洋水域开展了南极磷虾捕捞作业。根据两渔季采集的捕捞群体中南极大磷虾体长及性比资料,利用体长频数的混合分布法,比较和分析了两渔季我国商业捕捞所获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种群年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2009/2010和2010/2011渔季夏至秋初(12月~翌年4月),近南极半岛的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附近水域,南极大磷虾捕捞群体中至少有5个年龄组,雌雄性比、种群年龄组成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间和季节、区域差异。48.1亚区近南设得兰群岛水域,2009/2010和2010/2011渔季的1月和12月,南极大磷虾以5+龄虾数量最多,雌性临产个体占相当比例(>40%),雌性临产个体的年龄分布为3+~5+龄,以5+龄为主。而48.2亚区邻南奥克尼群岛的水域,2009/2010渔季的2月,以5+龄虾数量最多,出现一定比例的5+龄雌性临产个体;2010/2011渔季2~4月连续3月,随时间后移,该水域的大磷虾年龄构成由复杂转为单一;以3+龄虾数量最多,雌雄比值增加;雌性临产个体由很少至基本不出现(<1%);各年龄组生长率随月减少,3~4月均为负值。由上述结果推测,2010/2011渔季南极大磷虾产卵高峰期应早于2011年2月,较2009/2010渔季有所提前。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年龄组成 体长频数 混合分布分析 性比


斑点叉尾(鱼回)TLR5和TLR5S基因在不同病原诱导下的表达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用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和斑点叉尾(鱼回)呼肠孤病毒(channel catfish hemorrhage reovirus,CCRV)对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进行感染实验,取感染后0h、12h、24h、48h、72h和7d的头肾、肠、肝脏和脾脏,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TLR5和TLR5S基因在这4种免疫相关组织中的时空表达特征,探讨它们与斑点叉尾(鱼回)先天免疫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链球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能够引起TLR5和TLR5S强烈的上调表达,其中以感染链球菌12h后TLR5S在头肾中的表达上调量最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32倍(P<0.01).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24h内TLR5和TLR5S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但随后却显示出了明显的下调趋势,而斑点叉尾(鱼回)呼肠孤病毒在TLR5和TLR5S基因表达中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于大部分组织中表达下调.在感染12h的脾脏中,TLR5基因的表达量仅为对照组的0.017倍(P<0.01),而TLR5S基因表达量达到最低,仅为对照组的0.01倍(P<0.01).从不同的组织来看,TLR5在肠中的表达上调幅度最大,而TLR5S在头肾中的表达增幅最明显,如感染链球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12h后,TLR5在肠中的表达量分别增加了50.4倍(P<0.01)和14.8倍(P<0.01),TLR5S在头肾中的表达量分别上升了52.8倍(P<0.01)和132倍(P<0.01).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TLR5和TLR5S基因在斑点叉尾(鱼回)先天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抗病原侵袭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和病原特异性.
关键词: 斑点叉尾(鱼回) 先无免疫 TLR5 TLR5S 基因表达 病原


胶州湾湿地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分布及变化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9年2、4、6、8、10、12月水体生源要素调查资料,对胶州湾湿地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胶州湾湿地——大沽河感潮河段沿河道自上而下水体中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大致呈降低趋势;潮间带区域TN和TP高含量区基本位于大沽河入海口及其邻近海域,其含量和分布主要由大沽河入海径流所控制。2)胶州湾湿地水体中TN和TP的月际变化明显,其中大沽河感潮河段TN以12月最高,2月次之,8月最低;TP以2月最高,12月次之,4月最低。潮间带区域TN 2~8月呈降低趋势,8~12月呈增高趋势;TP以2月最高,其他月份含量较低且变化不明显。3)胶州湾湿地海水中TN、TP等生源要素主要来自大沽河入海径流,大沽河径流入海对胶州湾湿地海水中生源要素的含量水平和分布趋势产生了显著影响。


海藻糖对冷冻干燥的LAMP反应体系的保护效果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病原生物的检测。为了解决LAMP反应试剂混合物在室温条件下的储运问题,本研究对添加5%、10%和15%海藻糖(质量/体积,g/ml)的LAMP反应试剂混合物进行冷冻干燥处理,研究了其在4℃、25℃和37℃储藏条件下活性维持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添加15%海藻糖能最大程度地保护LAMP反应试剂混合物的活性。相对于未经处理的普通LAMP体系混合物而言,添加15%海藻糖并经冷冻干燥的试剂混合物在4℃、25℃和37℃储藏条件下的活性半衰期分别为112.3、36.2和6.2d,分别为对照组的6.5、8.7和2.1倍。在LAMP反应试剂混合物中添加海藻糖并进行冷冻干燥处理成本不高、方法简单,将有助于推动LAMP方法在各领域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关键词: 真空冷冻干燥 环介导等温扩增 LAMP 试剂保存 海藻糖


黄芪多糖佐剂对大菱鲆五联疫苗免疫增效作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福尔马林灭活哈维氏弧菌、鳗弧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大菱鲆弧菌和溶藻胶弧菌制备成五联灭活疫苗,添加黄芪多糖作为佐剂。分别用添加黄芪多糖佐剂组和无佐剂组对大菱鲆进行腹腔注射,在第7、14、21、28、35、42、56天采取血样并检测抗体效价、溶菌酶活力和SOD活力,第56天进行人工攻毒实验,测定免疫保护力。结果表明,黄芪多糖佐剂组(免疫组2)和无佐剂组(免疫组1)两组的溶菌酶活力和SOD活力都在第28天达到最高值,且黄芪多糖佐剂组显著高于无佐剂组(P<0.05)。两个免疫组抗体效价也都在第28天达到最大值,但黄芪多糖佐剂组要显著高于无佐剂组(P<0.05),其中免疫组2的哈维氏弧菌、鳗弧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大菱鲆弧菌和溶藻胶弧菌的抗体效价分别为27.25、26.75、28.5、28.75、26.25,免疫组1分别为26、25.75、26.75、27.5、25。用上述5种细菌分别进行人工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免疫组2的免疫保护力依次为50.0%、50.0%、71.4%、62.5%、44.4%;免疫组1的免疫保护力依次为37.5%、30.0%、42.9%、50.0%、33.3%。实验结果证明,五联疫苗对大菱鲆具有免疫作用,而且添加黄芪多糖佐剂组的免疫效果显著好于无佐剂组。


全国水产科研机构共议加快水产种业创新
《渔业致富指南 》 2012
摘要:3月1日至2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12年度水产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水产遗传育种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我国主要水产养殖生物育种研究最新进展进行专题报告和研讨,共议加快水产种业创新。


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量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0年5月和8月渤海渔业调查数据,结合1959年以来渤海鱼类相关文献资料,对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动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渤海鱼类群落优势种由个体大、营养层次高的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优质底层鱼类逐渐被黄鲫Setipinna taty、鳀Engraulis japonicus等个体小、营养层次低的小型中上层鱼类所替代,并且除黄鲫外,其他小型鱼类优势种也在不断更替中。另外,生物健康度指数(BHI)分析显示,渤海鱼类群落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鱼类资源量急剧降低,尤其在5月,CPUE由1959年的186kg/h下降至目前不足1kg/h,鱼类资源密集区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渤海湾和渤海中部,而辽东湾分布相对较少,并且鱼类资源与海蜇呈交错分布。近年来,渤海增殖放流的鱼类仅有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的资源量有小幅度回升,其他种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资源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和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量变化来看,渤海鱼类群落依旧是小型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控制其能流结构。除花鲈外,其他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量均不足历史最高资源量的1%,其资源量的恢复尚有很大的空间,增殖潜力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