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栉孔扇贝春季升温培育苗种的海区养成技木研究
《齐鲁渔业 》 2012
摘要:于2007年在青岛流清河扇贝养殖区对当年升温培育的栉孔扇贝稚贝进行了海区养成.通过提早分苗比较了分苗组和不分苗组的扇贝生长情况,同时比对了春季升温苗种与自然采苗苗种的生长情况,并拟合出栉孔扇贝湿重与壳长、壳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提早分苗的栉孔扇贝壳长(19.97mm)大于未分苗组(15.69mm,P〈0.05).春季升温苗种与自然采苗苗种相比在生长上具有优势(P〈0.05),至当年的12月20日,它们的平均壳长分别为26.89mm和13.59mm,次年的9月12日,平均壳长分别为51.45mm和45.45mm.春季升温苗种在夏季高温季节的成活率高于自然采苗的苗种(P〈0.05),分别为84.25%和37.14%.
关键词: 栉孔扇贝升温苗种海区养成


栉江珧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机选取101只野生栉江珧,测量其壳长(SL)、壳宽(SW)、壳高(SH)、壳顶角(AG)4个形态性状和体重(WG)、软体重(WT)、闭壳肌重(WM)3个重量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得出了不同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除壳顶角与闭壳肌重的相关系数不显著外,其余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壳高对重量性状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较大,是影响重量性状的主要因素;壳长和壳宽通过壳长对重量性状的间接作用较大,直接作用较小,是影响重量性状的两个次要因素;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栉江珧形态性状关于体重(Y=69.112SH+52.823SW-751.367)、软体重(Y=37.161SH+43.404SW+4.111SA-614.096)和闭壳肌重(Y=4.275SH-18.610)的最优回归方程。


大沽河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胶州湾属半封闭海湾,水体交换能力较弱,受多条河流入海影响,污染日趋加重,通过大沽河的径流量、输沙量和溶解污染物占到胶州湾入海河流的首位。根据区域特征,于2009年2、5、8、11月对大沽河湿地48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的Cu、Zn、Pb、Cd、Hg、As、有机碳、粒度进行测定,探讨了重金属含量和污染特征与总有机碳、粒度的关系,利用污染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进行污染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大沽河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低,大部分测站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Ⅰ类标准的要求。表层沉积物中Cu、Pb、Zn含量8月份最高、2月份次之、5月份最低。Pb、Hg、As3种重金属含量在2月份最高。Cu、Pb、Zn和Cd重金属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Hg与As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除Cd和As外的4种重金属与沉积物粘土、有机碳含量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性。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总体较轻,属于低污染水平,污染程度依次为Hg>Cd>Pb>Cu>As>Zn。大沽河河口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风险程度依次为Hg>Cd>Pb>Cu>As>Zn。
关键词: 大沽河湿地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时空特征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高盐胁迫对黄河口四角蛤蜊摄食与生长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黄河口优势种四角蛤蜊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水实验法研究高盐胁迫对四角蛤蜊摄食与生长的影响,并探讨了高盐胁迫对贝类摄食与生长影响的盐度阈值。结果表明,高盐胁迫对四角蛤蜊的摄食与生长都有显著影响,四角蛤蜊壳长和体重的日均增长量以及适应胁迫后的摄食率均随盐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而盐度突变时的摄食率随盐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通过显著差异性分析,发现显著影响四角蛤蜊摄食的盐度阈值范围为26~28,显著影响生长的盐度阈值范围为22~24,最终确定高盐胁迫对黄河口四角蛤蜊摄食与生长的影响阈值为22~24。


仿刺参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FIASCO(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方法构建了仿刺参基因组富集CA微卫星序列的基因组短片段文库,筛选得到118条微卫星DNA序列。根据重复单元的排列特点,完美型共83个,占70.4%;非完美型共30个;占25.4%;复合型标记5个,占4.2%。选取其中20条微卫星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多态性检测,并利用这20对引物对采自中国、韩国(西海岸及东海岸)、俄罗斯和日本沿海的野生仿刺参以及美国沿海的具疣拟刺参进行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20对引物的扩增产物均具有多态性,其中16个位点为高度多态(PIC>0.5)。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0个微卫星座位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9和0.69,共检测到231个等位基因(102个有效等位基因),在每个座位上获得3~2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1.6个,20个位点在6个群体中不同程度偏离遗传平衡(P<0.05),所有群体在整体上均表现为杂合子缺失(Fis>0);5个仿刺参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1以上,相似性较高,而仿刺参群体与具疣拟刺参的相似性则较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群体与韩国西海岸群体聚类成一支,而俄罗斯群体、韩国东海岸群体和日本群体聚类成另外一支,聚类的先后与它们在地理分布上的海域位置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刺参 微卫星标记 FIASCO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高植物蛋白饲料中以低分子水解蛋白替代鱼粉对牙鲆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平均体重为38.80±0.11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实验对象,研究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用低分子水解蛋白替代鱼粉对牙鲆生长、饲料利用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分别以不同水解鱼蛋白替代总蛋白的0(FM1为负对照,含豆粕55%、鱼粉19%)、0(FM2为正对照,含豆粕45%、鱼粉25%)、11%(FPH11)、16%(FPH16)、21%(FPH21)、26%(FPH26)制得7组等氮等能饲料。实验结果表明,用低分子水解鱼蛋白替代总蛋白11%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负对照组(P<0.05),且与正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FPH11、FPH16、FPH21和FPH26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负对照组(P<0.05);替代总蛋白11%组的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负对照组(P<0.05),与正对照组相等(P>0.05);替代水解蛋白各组的蛋白质消化率均显著性高于负对照组(P<0.05),与正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替代水解蛋白各组的SOD活力都显著高于负对照组(P<0.05),且替代总蛋白11%组显著性高于正对照组;FPH6、FPH11、FPH16组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负对照组但显著低于正对照组(P<0.05)。


我国鲜海带加工的综合利用
《中国水产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一、我国鲜海带漂烫加工发展迅速但综合利用程度较低我国的海带养殖产量和加工规模均居世界首位。据统计,2010年我国海带年产量达到88.4万吨(以干重计),占我国海藻总产量的57.3%。2010年我国藻类加工品产量达到94.6万吨,其中,盐渍海带年产量约为42万吨,年产值超过12亿元,主要集中在山东、福建、辽宁等地。盐渍海带加工是我国海带食品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刚刚从海上养殖区收获的鲜海带以80~90℃热水短暂漂烫后,经冷却、沥水、拌盐脱水即得到盐渍海带的粗品,再经切丝或打结等整理即可成产品投放市场或出口。盐渍海带产品颜色深绿、外形美观、口感良好、易于烹调,保持了鲜海带营养丰富等多种优点,很受消费者的欢迎。上世纪


氟苯尼考在牙鲆体内残留的消除规律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口服给药、不同时间点采样的方法研究了氟苯尼考在牙鲆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氟苯尼考在牙鲆组织中的含量。结果表明:1)牙鲆连续5d口服剂量为50mg/kg的氟苯尼考后,药物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为血液>内脏团>肌肉,随后各组织中氟苯尼考的浓度逐渐下降。6d后各个组织药物浓度趋于平稳,而肝肾中的氟苯尼考浓度在10d和14d时有回升现象。2)T1/2为32.09~40.73h,说明口服氟苯尼考在牙鲆体内消除较快,残留较少,但肾脏和肝脏组织中残留较为明显。3)探讨休药期的制定,如果只考虑可食用组织,且最大残留限量为0.1μg/g,在本试验的养殖环境下推算,牙鲆养殖过程中的平均温度为16~18℃时,休药期≥18d。用温度与时间乘积表示则不低于324度·日。
关键词: 氟苯尼考 高效液相色谱 牙鲆 消除半衰期 消除规律


水科院深入开展渔业科技支援西部行动
《中国水产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认真落实《农业部2012年为农民办实事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1-7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积极组织院属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紧紧围绕西部渔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院科技和人才优势,采取举办高层研讨会、编制渔业发展规划、共建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无偿赠送苗种、开展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启动科技救灾服务等有效措施,全力实施渔业科技支援西部行动,帮助和支持西部


中国大菱鲆养殖20年成就和展望——庆祝大菱鲆引进中国20周年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具有生长速度快和低温耐受力强等特点,是世界上养成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鲆鲽类养殖良种。自1992年引进至今,大菱鲆养殖已经发展成为年产量超过6万t的海水养殖支柱产业。作者综述过去20年里,我国大菱鲆在产业发展、苗种生产、良种选育、养殖模式、营养与饲料、疾病防控、加工与质量控制、养殖经济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所取得的系列成果,并就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我国大菱鲆和鲆鲽类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