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养殖刺参“化板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辽宁4家刺参育苗场患"化板症"的稚参进行了病原学分析,从患有"化板症"的稚参体表病灶处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Aj2010072802A90。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证实,该细菌能使稚参发生厌食、萎缩、降低附着力、溃烂、死亡等现象,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为此次"化板病"的病原菌。在此基础上,利用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及16S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这是副溶血弧菌导致海参感染的首次报道。此外,本研究针对该病原菌进行了药敏学测试,证实所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对氟苯尼考等药物高度敏感,相关研究结果将为刺参疾病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基因全长序列分析及其克隆与表达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虾造血激素(astakine,AST)是节肢动物中具有促进造血组织细胞分化和增殖的一种细胞因子。在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发现,WSSV的一个可能受体蛋白与AST存在特异性结合。为进一步了解WSSV感染与对虾细胞分化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合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造血激素基因(lvast)全长cDNA(GenBank登录号:HM594944),并对该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lvast全长共1846bp,含有1个372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24个氨基酸,估算分子量为13.3kD。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一个前动力蛋白(Prokineticin)结构域。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LvAST)与斑节对虾和软尾太平蝲蛄AST同源性较高,与脊椎动物的同源性较低。通过构建包含lvast基因ORF重组表达载体pBAD/gIIIA-lvast,本研究成功表达出与预期相符合的目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LvAST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胶州湾贝类养殖区氮、磷污染现状及动态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11年3、5、8、10月和1997~2010年5、8、10月水环境调查资料,对胶州湾贝类养殖区氮、磷污染现状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分析了海水富营养化的成因,可为赤潮的预测预警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2011年胶州湾贝类养殖区氮、磷污染较为严重,除3月其含量符合标准要求外,5、8、10月均存在氮、磷污染,其中无机氮超标率为11.11%~100%,活性磷酸盐超标率为33.33%~66.67%,无机氮超标率均值高于活性磷酸盐。2)氮、磷污染程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以10月最重,8月次之,3月最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指数均值分别为1.35和0.93,氮污染重于磷污染。3)氮、磷营养盐空间分布不均,贝类养殖区西部和东部海域氮、磷含量高于中部海域,空间分异程度为8月>3月>5月>10月。4)海水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2011年3、5、8、10月富营养化站位所占比例为44.44%~100%,营养指数均值为1.09~6.99,海水富营养化严重程度依次为8月>10月>5月>3月。5)2011年各调查月份养殖区海水中N/P比值为20.96~43.22,除5月部分测站N/P比值小于Redfield比值,其他3个月份N/P比值均大于Redfield比值,活性磷酸盐可能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6)氮、磷污染指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其中无机氮污染指数2008年最高,1997和2000年最低;活性磷酸盐污染指数1997年最高,2011年最低。7)海水富营养化成因复杂,径流携带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入海和贝类养殖自身污染是造成胶州湾贝类养殖区海水富营养化的主因。近年胶州湾贝类养殖区氮、磷污染状况并无明显改善,海水富营养化依然严重,存在发生赤潮的可能性。


半滑舌鳎IRF-7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克隆了半滑舌鳎干扰素调节因子7(CsIRF-7)cDNA的全长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了结构特征分析,同时还完成了该基因在半滑舌鳎各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CsIRF-7基因cDNA全长为1957bp,其中包含48bp的5′-UTR、1302bp的ORF和607bp的3′-UTR。CsIRF-7 cDNA编码一个由4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sIRF-7多肽与脊椎动物IRF-7相似,存在高度保守的3个结构域:DNA结合域(DNA binding domain,DBD)、干扰素相关区(IRF associated domain,IAD)和丝氨酸富含区(Serine-rich domain,SRD)。全长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CsIRF-7与硬骨鱼类的IRF-7同源性较高,与4种硬骨鱼类的同一性和相似性分别介于48.5%~73.6%和65.4%~83.8%之间;其中与牙鲆的同一性和相似性最高,分别为73.6%和83.8%;而与哺乳类和鸟类IRF-7的同源性较低,其同一性和相似性分别仅为30.3%~32.2%和46.5%~52.5%。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sIRF-7与硬骨鱼类的IRF-7聚为一类,并与其他脊椎动物的IRF-7和IRF-3共同组成了脊椎动物IRF-3亚家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sIRF-7基因在半滑舌鳎的肝、肾、脾、血细胞、鳃、肠和心脏等7种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肠中表达量最高,而在肝、鳃和血细胞中表达量相对较少。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干扰素调节因子7 Poly I:C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壬基酚对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内脏团毒性效应
《生态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测定了壬基酚(NP)对波纹巴非蛤(Paphiaundulata)的96-hLC50值,同时研究了低、中、高3个浓度(1、10和25μg·L-1)NP胁迫下以及胁迫解除后波纹巴非蛤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物酶(POD)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趋势。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NP对波纹巴非蛤的96-hLC50值为260μg·L-1。胁迫初期,低、中浓度组的SOD活性被极显著抑制(P<0.01),而POD活性则被极显著诱导(P<0.01),表现为典型的"毒性兴奋效应"。胁迫过程中,低、中浓度组波纹巴非蛤内脏团的SOD活性和GSH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POD活性和MDA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浓度组SOD活性呈先抑制后诱导的趋势,POD活性和MDA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而GSH含量则一直显著高于对照组。GSH和MDA含量在整个胁迫期间均出现剧烈的波动,且浓度越高其变化程度越大。胁迫解除后,低、中浓度组的各种指标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但高浓度组与对照组仍存在着极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NP对波纹巴非蛤内脏团的抗氧化酶系统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而波纹巴非蛤则对一定程度的NP胁迫所带来的氧化损伤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对高浓度NP胁迫所造成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短期内却无法消除。
关键词: 壬基酚 波纹巴非蛤 内脏团 96h半致死浓度 抗氧化防御系统


扇贝加工下脚料发酵生产优质蛋白饲料菌种的筛选
《现代食品科技 》 2012
摘要:以扇贝加工下脚料为原料,选取酵母菌、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乳酸链球菌4个菌种,采用酵母菌与乳酸菌混合发酵的方法生产优质蛋白饲料。以发酵产物中氨基态氮和粗蛋白含量为指标,对混合菌种进行筛选,并确定混合菌种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酵母菌与乳酸菌混合发酵扇贝下脚料可提高其氨基态氮和粗蛋白含量,其中酵母菌、乳酸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混合发酵效果最好,最佳菌种比例为3:1:1,在此条件下所得发酵产物的氨基态氮含量为3.52%,,粗蛋白含量为6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