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雌雄红鳍鲌可食部分主要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2
摘要:比较分析了雌雄红鳍鲌(Culter erythropterus)可食部分的基本营养成分。结果显示,雌、雄红鳍鲌肌肉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雌性性腺和鳔鲜样中粗蛋白质量分数(28.24%和19.22%)极显著高于雄性(24.89%和17.72%;P<0.05),雌、雄性红鳍鲌各组织的水分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P>0.05);红鳍鲌各样品中均测出18种氨基酸,其中雌性性腺和鳔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及风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雄性(P<0.05),雌、雄性红鳍鲌肌肉氨基酸组成差异不显著(P>0.05);雌雄红鳍鲌肌肉、性腺的必需氨基酸组成均符合FAO/WHO对于膳食蛋白质营养评价理想模式,但鳔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不符合。研究表明,红鳍鲌肌肉和性腺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较高,而鳔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


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杂交种(施氏鲟♂×达氏鳇♀)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方法,对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种(大杂交)(达氏鳇(♀)×施氏鲟(♂))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施氏鲟、达氏鳇及大杂交头部形态差异明显,口唇形状、吻须形状及长度、鳃盖膜形态差异显著。在7项可数性状中,大杂交胸鳍、侧骨板、腹骨板和鳃耙数偏母本性状(HI>55),臀鳍条数明显地偏父本性状(HI<55),背骨板数偏离双亲性状,背鳍条数为中间性状。可数性状的平均杂交指数为74.97,总体上偏向于母本。可数性状中鳃耙数可作为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2)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大杂交与施氏鲟有5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达氏鳇有4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3)聚类分析表明,大杂交与达氏鳇在外观形态上更为近似,二者聚在一枝,然后与施氏鲟聚集;(4)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41.429%、37.809%、7.869%和5.790%,累积贡献率为92.896%,主成分分散图表明大杂交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施氏鲟和达氏鳇;(5)采用逐步判别分析获得5个比例性状构建了区分上述三个种的判别函数,判别函数预测分类总体准确率达96.67%,其中对大杂交的判断准确率达100%。研究认为,杂交鲟在形态上较接近于其母本达氏鳇,但可以通过形态判别分析将大杂交与母本达氏鳇和父本施氏鲟进行区分判别。
关键词: 达氏鳇(Huso dauricus)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大杂交 形态差异 判别分析


基于MCGS的养殖水质在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现代农业科技 》 2012
摘要:针对养殖水质指标在线监控需要,设计开发了基于CAN总线和MCGS组态软件的分布式监控系统。该系统对养殖水质的盐度、pH值、溶解氧、温度等主要指标的实时数据进行监测,实现对养殖机械设备的实时控制。系统精确度高,控制响应时间在10 s以内,故障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是一种全新的养殖生产方式,更是实现集约化水产养殖生产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实现以最少的资源耗费获得最大的优质产出和高效益,有力推动养殖增长方式转变,对推动我国现代化水产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MCGS 水产养殖 分布式系统 在线监测 设计 实现


一株溶藻细菌对海洋原甲藻的溶藻效应
《生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爆发海域的表层海水中分离得到1株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具有溶藻活性的海洋细菌,菌株编号为N10。利用液相感染法研究了该溶藻细菌的溶藻效果和溶藻作用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10能使藻细胞失去运动活性,并膨胀变形,细胞膜内物质聚集于一端,藻细胞最终破裂死亡。菌悬液接种到藻液中的量越大,初始细菌密度越高,其溶藻效果越强。菌悬液以1∶10的体积比接种到藻液中时,藻细胞在24 h的死亡率为83%,至72 h全部溶解死亡;体积比为1∶20的藻细胞在24 h的死亡率为71%,之后藻细胞密度略有波动,120 h时死亡率达77%;而体积比为1∶100的藻细胞密度在前24 h有所下降,死亡率达39%,之后藻细胞密度又开始明显上升;对照组的藻细胞密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菌悬液过滤液和高温加热处理后的菌悬液过滤液对海洋原甲藻均无溶藻活性,表明菌株N10的溶藻方式为直接溶藻。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数据进行同源性检索,并结合细菌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菌株N10隶属于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中的Muricauda sp.。


对虾养殖管理信息平台数据采集解决方案
《中国渔业经济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实现对虾养殖管理信息平台在广域网环境下对数据的采集、传输、管理、存储、分析及其更新方面的功能,通过对B/S和C/S两种系统架构优缺点的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在对虾养殖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采集模块设计上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结构模式,利用ASP技术与VB6.0进行系统模块开发,在尽量保持基层养殖企业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广域网环境下数据在线采集和批量上传;针对对虾养殖管理信息平台分级管理需要,设计了多级用户权限管理。数据采集模块的成功运行,将基层养殖企业信息融人整个对虾养殖生产管理信息体系,为全国对虾养殖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起到较好的应用示范作用。


3×3完全双列杂交F1不同阶段生长特点的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鲤杂交F1不同组合、不同阶段生长性状的变化情况,研究以建鲤、黄河鲤和黑龙江野鲤3个鲤品种双列杂交F1为试验材料,通过组合、组合内性别间、性别、不同时期体重、体增重以及协方差分量的分析,来确定完全双列杂交F1生长性状的变化特点,以及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个组合体重不同,不同时期组合内性别间体重差异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性别间体重差异不同;不同协方差分量,同一组合PIT标记17个月时的体重的最小二乘估计值不同,同一个协方差分量,9个组合中极值估计值出现的组合也不同;除PIT标记17个月后的体厚作为协方差分量外,性别之间体重没有差异,其余分量均是雌鱼体重显著高于雄鱼体重。这些说明选取合适的协方差分量对组合的选择和育种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鲤 完全双列杂交F1 生长性状 协方差 PIT标记


笼具形状对选育合浦珠母贝幼贝生长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8月,以海南三亚亲贝(♀)×广东徐闻亲贝(♂)构建的第一代选育合浦珠母贝(Pinctadafucata)群体为材料,研究长方形、圆柱形和半球形笼具形状在不同水深对合浦珠母贝幼贝(平均壳长1.4 cm)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方形笼具在4 m水深时,幼贝的壳高和体重增长率最大,分别为24.55%和6.44%,显著高于其它水层(P<0.01);半球形笼具在3 m水深时,幼贝壳高和体重增长速度最大,分别为22.55%和5.40%,与其它水深的差异极显著(P<0.01);圆柱形笼具在6 m水深时,壳高和体重增长最快,增长率分别为22.46%和5.37%,显著高于3、5、7 m水深组(P<0.01),而与其余深度组差异不显著。此外,圆柱形笼具的高对合浦珠母贝的生长也有影响,在3 m水层20 cm高的圆柱形笼具中贝壳高和体重增长速度最大(增长率分别为24.70%和6.20%),与5、10、15 cm高度组差异显著(P<0.05);而长方形笼具虽然10 cm高的笼具较好,但与其它各实验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综合来看,合浦珠母贝在3~4 m水层用半径11.5 cm、高20 cm的圆柱形笼具或20 cm(长)×12 cm(宽)×10 cm(高)的长方形笼具养殖效果较好。但在制作成本方面,圆柱形笼具的成本低于长方形笼具。


中国东海抹香鲸体内多氯联苯的组成特征及毒性当量
《环境化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一只中国东海海域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皮脂24种多氯联苯(PCBs)同系物的含量,并分析了其组成特征以及国际毒性当量.结果表明,东海海域抹香鲸皮脂PCBs的湿重含量为1.12μg.g-1;PCBs同族体中以含6和5个氯原子的化合物为主,高氯代PCBs占总量的92.10%;PCBs同系物中以PCB153、PCB138、PCB101和PCB149居多,分别占到PCBs总量的21.28%、15.97%、10.29%和10.23%;抹香鲸皮脂的TEQs含量为1663.07 pg.g-1,其毒性主要来自PCB126,其次是PCB123和PCB118;初步推断中国东海海域的抹香鲸受PCBs污染程度较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