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全雌工业大麻高效育苗研究进展
《特种经济动植物 》 2024
摘要:为获得全雌性工业大麻植株,增加植株中CBD含量.通过对工业大麻的扦插育苗和组织培养育苗进行综述,并分别分析扦插方法、扦插部位、扦插时期及基质配方对工业大麻扦插苗生根和成活率的影响,以及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生根培养和练苗移栽对工业大麻无性繁殖植株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工业大麻育苗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长期不同施氮量下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测定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黑土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阐明黑土有机碳稳定性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在吉林省梨树县不同施氮水平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取样,以施氮水平不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T1(0)、T2(160 kg·hm-2)、T3(240 kg·hm-2)、T4(280 kg·hm-2)、T5(320 kg·hm-2),分析长期不同施氮量下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结构特征、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变化,探究酸化黑土有机碳含量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水平的升高,土壤碱解氮(AN)和全氮(TN)含量先增后减,T3处理含量最高,AN和TN分别比T1处理高24.90%、10.28%;土壤速效磷(AP)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随氮肥用量的提高,土壤团聚体呈现大粒径团聚体向小粒径团聚体转变的趋势,>2 mm粒径团聚体下降14.55%.土壤有机碳总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氮量为280 kg·hm-2有机碳含量最高;>2 mm和2~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高;不同施氮水平下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的几何平均直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和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度较高.研究表明:通过13a连续施入不同水平氮肥,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氮肥施用量增加会显著降低土壤pH,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主要分布在2~0.25 mm粒径中.
关键词: 氮肥施用量 黑土 土壤理化性质 团聚体有机碳 团聚体稳定性


作物水分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农业与技术 》 2024
摘要:高光谱遥感技术通过敏感波段提取作物水分信息,能够实现作物水分的准确、快速和无损监测,并具有光谱分辨率高、波段多和图谱合一等优点,对发展现代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光谱数据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建模过程中,都会由于环境或仪器等因素产生误差而降低模型的反演精度.为了分析高光谱遥感技术在作物水分监测的优势与潜力.本研究介绍了常见作物水分监测的几种方法,以及在水分测量的不同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高光谱遥感监测原理与方法进行阐述,并结合典型作物类型的具体应用进行叙述;探讨了高光谱遥感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在作物水分监测研究的发展提出展望.


玉米秸秆源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7年定位试验中单施化肥(CK)、化肥配施秸秆(ST)、化肥配施堆肥(CP)、化肥配施生物炭(BR)4种施肥处理的耕层(0~20 cm)土壤样品进行测定,探讨玉米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P和BR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6.2%和32.4%。土壤全氮含量仅在BR处理显著提高,增幅为4.7%。与CK处理相比,BR处理的土壤团聚体碳含量增幅最明显(19.9%~65.8%),以2~1 mm粒径增幅最高。生物炭连年还田大幅增加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堆肥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生物炭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及各粒径团聚体的碳氮比,说明其土壤有机碳具有较强的生物稳定性。


昆虫病原线虫人工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昆虫病原线虫是昆虫的专化性寄生天敌,可自主搜寻寄主、杀虫速度快、对环境友好安全,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生物防治因子,在害虫可持续治理中具有应用潜力。目前,昆虫病原线虫作为商品化的新型生物杀虫制剂在全球生产销售。然而,昆虫病原线虫的商品化需要高效的人工培养技术。由于昆虫病原线虫的专化性较强,一种成熟的商业化昆虫病原线虫人工培养技术需要根据线虫种类优化。除了优化现有技术,还需研发新的人工培养技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昆虫病原线虫人工培养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和现状,详细介绍了活体培养技术和离体培养技术,讨论了影响昆虫病原线虫产量的主要因素,强调了优化人工培养技术并降低培养成本的必要性。未来,随着人工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在丰富了昆虫病原线虫商品化种类的同时,还可降低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改良土壤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活体培养 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 固液双相培养 应用技术


斜纹夜蛾高致病力生防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斜纹夜蛾幼虫僵虫中分离并纯化虫生真菌,得到6株昆虫病原真菌,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上述真菌进行鉴定,采用浸渍法测定6株真菌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6株虫生真菌分别为2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以及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曲霉菌Aspergillus nomiae和糙孢蓝状菌Talaromyces trachyspermus各1株。在1×10~8个孢子/m L浓度下,LT50分别为4.737 d,4.543 d,1.343 d,2.086 d,2.212 d和2.351 d,6株虫生真菌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均表现出较强致病力,其中莱氏绿僵菌表现最好。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镰刀菌和曲霉菌能够感染斜纹夜蛾,并首次发现糙孢蓝状菌能够感染昆虫。


球孢白僵菌定殖提高番茄对灰霉病抗性及其作用机理
《植物保护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定殖对番茄植株抗病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采用灌根法将球孢白僵菌芽生孢子悬浮液接种于番茄植株内,并通过人工接种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评价球孢白僵菌定殖后番茄对灰霉病的抗性水平;检测灰霉菌胁迫下番茄植株不同位置叶片内球孢白僵菌的相对含量;测定番茄叶片内草酸氧化酶(oxalate oxidase,OXO)、几丁质酶(chitinase,CHI)和ATP合成酶(ATP synthase,atpA)3种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定殖能够提高番茄植株对灰霉病的抗性,接种灰霉菌第5天,番茄植株发病率、病斑直径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了61.6%、41.4%和26.4%;在灰霉菌胁迫下番茄植株内球孢白僵菌偏好于在病原菌感染位置定向聚集,并且引起植物抗病基因OXO、CHI和atpA的表达量上调。表明球孢白僵菌能通过内生定殖与植物互作提高植物抗病性,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领域有较大应用潜力。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内生定殖 番茄灰霉病 抗性 作用机理 招募作用 抗病基因


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及叶斑病田间抗性评价
《花生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抗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兼抗叶斑病的花生品种,采用自然病圃鉴定法,于2021-2023年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试验基地对50个国内常见花生品种进行抗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和叶斑病的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和叶斑病的抗性不同,经病情指数、相对抗病指数和分层聚类分析,划分为中抗、感病和高感3类,共获得10个中抗镰孢菌根腐病的花生材料,4个中抗叶斑病的花生材料,其中仅豫航花7号表现既中抗镰孢菌根腐病又中抗花生叶斑病。此外,发现小粒花生比大粒花生的中抗材料占比更高,高感材料却占比更少,表明小粒花生在抗镰孢菌根腐病和叶斑病方面更具优势。该研究为花生抗性品种选育、抗性机制的研究和花生病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