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FMV 35S的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定量检测转基因作物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含有FMV 35S标记基因的大豆转化体MON87705为材料,利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和数字PCR(digital PCR,dPCR)技术,建立一种转基因作物的定量检测方法。通过real-time PCR法对扩增体系测试,建立的检测方法对FMV 35S标记基因具有高度特异性;利用双重微滴式dPCR进行定量检测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基因组DNA 0.005~20 ng/μL质量浓度范围,靶标基因的测量拷贝数与理论拷贝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dPCR方法对FMV 35S标记基因的检出限可达到5 copies,定量限为0.1%。利用两个dPCR平台,对不同含量的转基因作物的盲样进行测定,内标准基因和外源特异性片段的双重、三重测定,均获得准确的定量结果,数据可靠,再现性良好。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基于筛选标记基因FMV 35S的转基因dPCR定量检测方法在满足转基因成分定量检测标准的参数要求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效率,可为转基因作物成分定量提供一种准确、简便的检测技术。
关键词: 转基因 筛选标记 数字PCR FMV 35S 定量检测


种衣剂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花生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花生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花生播种期易受低温胁迫,为明确种衣剂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花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常温(25 ℃)处理为对照(CK),设8 ℃和10 ℃两个低温胁迫处理,各温度下设种衣剂包衣和清水浸润对照两种处理方式,研究种衣剂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花生种子活力、幼苗干物质积累、根系形态特征和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常温处理,8 ℃低温胁迫处理显著降低了花生种子发芽势(5.9%)、发芽率(7.7%)、发芽指数(11.0%)、种子活力指数(6.9%)和幼苗叶片SPAD值(11.4%),同时对幼苗根系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其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较25 ℃常温和10 ℃低温胁迫处理分别显著降低50.0%~50.2%、44.9%~48.1%、48.2%~48.5%,但8 ℃低温胁迫处理对花生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最大光化学效率及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均无显著影响;种衣剂处理显著提高了 8 ℃低温胁迫下花生种子的发芽势(8.2%)、活力指数(10.9%)和花生幼苗根长(45.1%)及根表面积(38.4%),但对10 ℃低温胁迫和常温处理均无显著影响,同时,种衣剂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常温处理下花生幼苗干物质积累、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功能叶片光合特性以及10 ℃低温下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最大光化学效率,但对8 ℃低温胁迫无显著作用.综上,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系生长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更加显著,而种衣剂处理可以通过改善上述指标缓解低温胁迫,改善轻度低温胁迫和常温处理下花生幼苗生长的干物质积累和光合生理.


裂解性噬菌体对肉仔鸡感染肠炎沙门菌的治疗效果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裂解性噬菌体S13-21对感染肠炎沙门菌肉仔鸡治疗效果及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选用1日龄AA肉仔鸡72只,饲养至4日龄时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鸡,即空白对照组(C)、沙门菌感染组(S)、噬菌体治疗组(S+P)和抗生素治疗组(S+A)。采用腹腔注射方式对S组、S+P组和S+A组肉仔鸡感染沙门菌,攻毒剂量为200μL·只-1(1.0×10~9 CFU·mL-1),6 h后对S+P组和S+A组肉仔鸡进行治疗,按腹腔注射方式噬菌体剂量1 mL·只-1(1.0×1012 PFU·mL-1),抗生素剂量200μL·只-1(硫酸庆大霉素,800 IU·只-1),连续治疗7 d,间隔12 h,治疗结束后第5天按重复称重并从每组随机选取6只屠宰取样。结果表明:1)试验结束时,S组肉仔鸡存活率仅为59%,与C组相比,体重极显著降低(P<0.01),脾重量增加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和各组织T-SOD和GSH-Px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MDA和细胞因子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2)与S组相比,S+P组肉仔鸡存活率提高25%以上,回肠和盲肠沙门菌载菌量极显著下降(P<0.01),除回肠部分指标外,血清和其余各组织中抗氧化指标、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含量与S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肉仔鸡感染肠炎沙门菌可破坏肠道黏膜屏障,造成生长受阻、组织损伤及全身性炎症反应,通过噬菌体治疗可专一性清除机体肠炎沙门菌感染,显著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肠道黏膜屏障,缓解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存活率,恢复肉仔鸡生长。


纤用工业大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工业大麻节本增效、保护黑土地,开展本项研究,对工业大麻品种、密度、施肥采用正交随机区组设计,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庆麻1号品种产量最高的组合为处理6:密度500株/m2,施肥量700 kg/hm2,干茎公顷产量9 916.67 kg;吉麻1号最佳组合为处理2:密度400株/m2,施肥量600 kg/hm2,干茎公顷产量9 944.44 kg;火麻1号最佳组合为处理3:密度400株/m2,施肥量700 kg/hm2,干茎公顷产量8 916.67 kg。为了达到节肥、节种的目的,经济效益较好的为处理2:密度400株/m2,施肥量600 kg/hm2。


Bt水稻杂交后代中外源基因的遗传表达及抗性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林省水稻主推品种“吉粳809”为母本,以Bt转基因水稻材料PP-121、PP-123及PP-136为父本进行杂交,系谱法筛选获得杂交后代材料Yj-276、Yj-231及Yj-288,通过外源基因的遗传表达及抗性研究,评价杂交后代育种价值。外源基因的遗传分析表明,cry1C和bar在杂交后代中连锁遗传并共分离;酶联免疫吸附剂(ELISA)分析表明,杂交后代中cry1C蛋白表达量正常,最高可达1.78μg/g;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杂交后代中二化螟抗虫性和除草剂Basta 1.0×10-3 mol/L耐性均>95%;农艺性状分析表明,部分杂交后代综合农艺性状优于杂交亲本“吉粳809”,此结果为水稻抗虫育种提供新种质资源及理论依据。


高寒区玉米叶片光合参数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高寒区玉米叶片光合相关参数日变化特性,以“隆平702”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安图县松江镇南道村进行田间试验,利用Li-6400光合仪在抽雄吐丝期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以及当天的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和空气相对湿度(RH),分析叶片光合相关参数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区玉米叶片Pn与Tr的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变化,Pn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Tr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3:00;Gs的最大值出现在10:00,随后呈下降趋势;Ci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06:00—10:00,Pn与PAR,T,RH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极显著负相关(r=0.927,r=0.574,r=-0.765);14:00—18:00,Pn与PAR,T,RH的相关性分别为r=0.921,r=0.553,r=-0.712;06:00—10:00时,Gs与PAR极显著正相关(r=0.772),与RH呈显著负相关(r=-0.550);10:00—14:00,Gs与PAR呈显著正相关(r=0.545),与RH呈正相关(r=0.482);06:00—10:00,Tr与PAR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3),与RH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857);06:00—10:00,Ci与PAR呈极显著负相关(r=-0.655)。可见,空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偏低、空气相对湿度偏高是限制该高寒区域玉米光合物质生产的主要因子。


16个紫花苜蓿杂交组合农艺、产量与品质性状综合评价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综合评价紫花苜蓿杂交组合农艺、产量与品质性状,试验以16个优良紫花苜蓿为父本、以雄性不育系MS-JN为母本培育了16个杂交组合(M01~M16),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杂交组合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指标(叶长、叶宽、株高、分枝数、单株鲜重、单株干重、鲜干比)和品质性状指标(粗脂肪、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水分、干物质、灰分、粗蛋白、叶茎比)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结果表明:16个紫花苜蓿杂交组合的各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指标间存在不同的差异,对农艺性状与草产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M01(新星)为第Ⅰ类;对品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M14(骑士T)和M13(可汗)为第Ⅰ类。株高、分枝数与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M10(佰牧401)的相对饲喂价值为190.83,饲料分级指数为20.42,均较高,综合表现较好。M02(康赛Ⅰ)的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均最高,各性状综合表现突出。说明株高和分枝数可作为培育高产紫花苜蓿的重要参考指标,M02(康赛Ⅰ)可作为优异种子资源材料用于选育紫花苜蓿新品种。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农艺性状 品质分析 灰色关联度 相关性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