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变形假单胞菌免疫刺激复合物对大黄鱼口服免疫效果的评价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内脏白点病的主要病原,可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前期研究表明免疫刺激复合物(immune stimulating complexes, ISCOMs)具有较好的口服免疫效果。为了评价口服变形假单胞菌ISCOMs免疫大黄鱼的效果,本研究制备具有笼格状纳米颗粒结构的变形假单胞菌ISCOMs疫苗(Pp-ISCOMs),检测口服免疫后21 d大黄鱼头肾的各免疫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通过菌体血清凝集方法测定免疫后大黄鱼血清效价,并测定其免疫保护力。结果显示,与灭活变形假单胞菌(Pp)和空白对照(CK)相比,口服免疫Pp-ISCOMs的大黄鱼头肾的髓样分化因子88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 MyD88)(P<0.05)和白介素2 (interleukin 2, IL-2)(P<0.001)等免疫相关因子表达显著提高;受免21 d的大黄鱼血清凝集效价为2~2;用5.0×10~2 CFU/g剂量的变形假单胞菌腹腔注射攻毒后,Pp-ISCOMs和Pp受免鱼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3.3%和40%。研究表明变形假单胞菌ISCOMs口服免疫可提高大黄鱼抗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免疫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变形假单胞菌 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 口服 大黄鱼 免疫效果


摩氏假单胞菌环脂肽合成基因簇xtlABC的功能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摩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osselii Pt A1是对多株青枯菌均有良好抑制作用的生防菌,基因组中含有完整的环脂肽合成基因簇xtlABC。为了探明摩氏假单胞菌PtA1中xtl ABC基因簇的功能,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获得缺失突变体ΔxtlA、ΔxtlBC和Δxtl ABC,通过Southern blot验证突变体正确后,分析其对菌株生长速率、游动性、生物膜及生防相关性状等表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Pt A1相比,突变体ΔxtlA、ΔxtlBC和ΔxtlABC在LB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变慢,在游动培养基上的迁移直径分别减少了12.6、12.5和13.5mm,生物膜形成量分别降低了30.41%、29.16%和30.70%,对4种青枯菌的抑菌圈直径显著减小。盆栽试验表明,接种青枯菌GMI1000后4d,处理组PtA1+GMI1000、ΔxtlA+GMI1000、ΔxtlBC+GMI1000和ΔxtlABC+GMI1000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分别为44.93%、9.49%、10.46%和7.66%,第10 d的防效分别为42.43%、19.56%、31.40%和24.79%,处理组PtA1+GMI1000防治效果最好,与xtlABC突变体处理组差异显著。综合分析表明xtlABC基因簇影响菌株自身的生长及生防相关性状,该基因及其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抑制青枯菌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摩氏假单胞菌 环脂肽 基因簇xtlABC 青枯菌 抑菌作用


提升南方沿海四省(区)粮食产能的现状与对策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4
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战略部署,通过实地调研、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沿海四省(区)自2000年至今的粮食产能的基本现状与历史变化动态,剖析了制约该区域粮食产能提升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结合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的新形势,从稳定并提高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强化科技支撑粮食供给、实施粮食生产县吨粮田示范工程、发挥华南种业优势和加强食物多元化供给等6个方面因地制宜提出新时期提升四省(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思路和实现路径及其对策建议.


福建省"稻萍鱼"模式推广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稻萍鱼"模式在福建省稻区的推广潜力,以"稻萍鱼"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德尔菲法和界值法,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2个维度构建福建省"稻萍鱼"模式推广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的组合权重,运用综合评分法构建推广潜力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稻萍鱼"模式推广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明晰了评价指标的内涵,建立了指标的数据收集与标准化方法.3)基于推广潜力的评价模型,"稻萍鱼"模式的推广优先级分为推广优先级最高、推广优先级较高、推广优先级较差、不适合推广等4个等级,并制定相应的推广策略.综上,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和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合理,构建的指标体系较全面,涵盖了影响推广潜力的水资源、气候不稳定性、土壤条件、稻田资源、推广便利性和经济水平6个方面.本研究可为福建省因地制宜推广"稻萍鱼"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稻萍鱼模式 推广潜力 评价指标体系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冬瓜种子粗提物对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内源抑制物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探究内源抑制物对冬瓜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揭示冬瓜种子的休眠原因及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冬瓜种子为材料,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对冬瓜种子种皮和种胚的甲醇粗提液进行分离得到不同有机相(石油醚相、乙醚相、乙酸乙酯相、甲醇相)和水相,测定各分离相的浸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和模拟研究法,分析冬瓜种子内源抑制物种类、含量及有机化合物的抑制活性。采用55~75℃热水浸泡30 min或250~1 000 mg/L GA3浸泡20~120 min,能有效解除冬瓜种子休眠。冬瓜种子的种皮和种胚分离得到的各分离相对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相、甲醇相和乙醚相抑制作用最强。采用GC-MS技术检测到冬瓜种皮、种胚分别存在34、39种有机化合物,主要为有机酸类、醇类等物质,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机化合物包括2-羟基吡啶、棕榈酸、十八烷酸、2-羟基丙酸等物质,研究结果可为冬瓜种子的休眠解除和休眠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竞争情报服务视角的数字农业发展问题探析
《海峡科学 》 2024
摘要: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竞争情报服务的支持。该文基于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数字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竞争情报服务对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多元化情报采集、构建细分情报数据、加强数据安全监管、培养高素质情报人员等对策建议,助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长期施肥配施DCD处理对菜地土壤N2O短期排放影响的模拟研究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4
摘要:为研究长期不同肥源配施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对菜地土壤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短期排放规律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期不同肥源配施DCD的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短期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牛粪(OM)、化肥(F)、牛粪+DCD(OMD)、化肥+DCD(FD)和1/2化肥+1/2牛粪(FOM)5个处理在不同温度下15 d内的CO2、N2O、CH4动态变化特征和累积排放量。结果表明:15℃和25℃条件下各施肥处理CO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5.39~52.01 mg·kg-1和62.35~122.80 mg·kg-1,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6.02~16.60μg·kg-1和14.45~117.78μg·kg-1,CH4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17~14.87μg·kg-1和4.09~23.56μg·kg-1。与15℃相比,25℃条件下除FOM处理外,其他处理N2O与CO2累积排放量均显著增加(P<0.05)。相比于OM和OMD处理,F、FD、FOM处理在两种温度条件下CO2排放都显著降低;在25℃下,OMD、FD、FOM处理N2O排放峰值和累积排放量较OM和F处理显著降低(P<0.05),在15℃下,所有处理N2O累积排放量差异均不明显。短期排放模拟研究显示,CO2排放量与土壤pH、总氮(T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磷(Olsen-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15℃条件下CH4累积排放量与土壤有机质(SO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较高温度条件下,与有机肥或化肥单施相比,长期配施DCD或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减少菜地土壤N2O排放。研究结果可为长期施用DCD的菜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关联分析解析巴西蕉幼苗响应低温的分子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低温是导致香蕉减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基于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关联分析参与香蕉抗寒的相关基因、蛋白及信号、代谢通路调控网络,探讨香蕉抗寒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巴西蕉为试材,在7℃低温下处理1 d(Cold1)和3 d(Cold3),以28℃培养的巴西蕉为对照(CK),基于笔者课题组前期获得的蛋白质组数据,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巴西蕉在低温胁迫下基因调控网络的变化,同时与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共同解析巴西蕉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结果】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Cold1 vs CK、Cold3 vs CK和Cold1 vs Cold3三个对比组分别鉴定出11 370、15 460和9 619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些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在光合作用信号、谷胱甘肽代谢、α-亚麻酸代谢途径和苯丙素生物合成等多个低温胁迫关键信号代谢通路中富集。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分析,其中DREB、MAPK和MYB等低温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在低温处理后显著上升,所选20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与RNA-seq基本相符,证实了RNA-seq的准确性。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到6 211个与转录本相对应的蛋白,转录组与蛋白质呈现正相关关系,共有105个转录本及其对应的蛋白表达量共同上调,有218个转录本及其对应的蛋白表达量共同下调。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在光响应、叶绿体、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功能大量富集。此外,对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KEGG通路的关联分析发现,低温处理抑制了苯丙素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促进了α-亚麻酸代谢和谷胱甘肽途径的表达。【结论】运用转录组结合蛋白质组学技术绘制了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的香蕉抗寒调控网络,并发现香蕉响应低温的信号通路主要涉及光合作用信号、谷胱甘肽代谢、α-亚麻酸代谢途径和苯丙素生物合成等途径。


西番莲种质资源花粉活力鉴定方法探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西番莲属植物花粉最佳离体培养基、离体培养最适观测时间、花粉的最适染色法和花粉贮藏条件,快速精准鉴定西番莲属种质资源的花粉活力,为其种质资源利用与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6份西番莲属种质资源的花粉为试验材料,设计正交试验,探究不同浓度的蔗糖、H3BO3、Ca(NO3)2和聚乙二醇-4000(PEG-4000)对花粉离体萌发率的影响;利用最佳花粉离体培养基,筛选花粉离体培养最适观测时间;采用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与亚历山大染色法,探究最适的西番莲花粉染色法;通过不同贮藏温度与时间处理,筛选花粉的最佳贮藏条件。【结果】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00 g·L-1蔗糖+0.04 g·L-1 H3BO3+0.01 g·L-1Ca(NO3)2+150 g·L-1 PEG-4000+200 mg·L-1 MgSO4·7H2O+100 mg·L-1 KNO3,pH值5.5;花粉离体培养1 h为最适观测时间;TTC染色法染色效果好且结果与离体萌发率无显著差异,可有效检测西番莲花粉活力;花粉贮藏24 h以内,25℃与4℃的贮藏温度下花粉活力分别为30.48%、26.69%,花粉贮藏时间在1~7 d,4℃下花粉活力仍保持在26.54%~27.05%。【结论】筛选出西番莲属植物花粉离体萌发的最佳培养基组合、离体培养最适观测时间、花粉最适染色法与花粉贮藏最佳条件,为西番莲属植物花粉活力的快速筛选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西番莲 花粉活力 花粉培养基 花粉离体萌发 染色法 花粉贮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