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布研究
《环境工程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地生态安全是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以我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明水县为研究区,以研究区各乡镇为评价单元,采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安全指数测算方法,计算研究区各评价单元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并将评价结果表达在空间上。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12个乡镇中,I级生态安全单元2个,II级生态安全单元6个,III级生态安全单元4个。导致安全评价等级差异的影响因子各乡镇不一,其中经济密度、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等因子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该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土地生态安全 空间格局 P-S-R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翻结合心土与不同改土物料混合改良白浆土的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通过设置心土混拌配施改土物料区和浅翻深松区进行小区对比试验,调查心土混拌配施不同改土物料对白浆土心土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进而进一步拓宽白浆土心土改良途径。试验共设置浅翻深松区(CK);心土混合区(SML);秸秆+心土混合区(S+SML);秸秆+心土混合区+磷肥(S+SML+P),秸秆+心土混合区+石灰(S+SML+L);秸秆+心土混合区+石灰+磷肥(S+SML+L+P)6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与浅翻深松(CK)相比,深翻结合心土与不同改土物料混合能够改善心土层土壤物理性质,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提高幅度为2.11~6.11个百分点;硬度降低40%~50%,且没有出现峰值;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三相比值,固相降低幅度为8.5~9.97个百分点,液相增加幅度为2.82~5.41个百分点,气相增加幅度为3.89~6.65个百分点,容重下降幅度为10.13%~17.09%。2)提高心土层养分含量,碱解氮提高82.75%~121.63%,有效磷提高190.91%~681.82%,特别是添加磷肥处理变化明显,是对照处理6.5~6.8倍,速效钾提高20.7%~40.74%。有机质提高157.14%~185.71%。缓解土壤酸性,加石灰处理p H值提高0.45~0.47个单位。提高土壤全量养分,全氮提高45.76%~52.54%,全磷提高108.14%~144.19%,全钾提高8.10%~26.34%。3)连续两年提高作物产量。与对照区相比,第1年大豆增产13.42%~24.46%,第2年玉米增产13.43%~19.17%,一次改土后效时间长,增产效果显著。研究结果认为,心土混合配施秸秆、石灰和磷肥是白浆土区比较理想的心土改良技术,可为白浆土及其同类低产土壤改良及作物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土壤 秸秆 石灰 心土混合 改土物料 白浆土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RRSV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有囊膜,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其基因组中含有10个开放阅读框(ORFs)。ORF1a和ORF1b编码病毒复制所必需的非结构蛋白,ORFs2~7编码结构蛋白[1]。PRRSV有欧洲型和美洲型两个公认的血清型,前者又称血清1型(PRRSV-1),后者又称血清2型(PRRSV-2)。PRRSV主要感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如猪肺泡巨噬细胞)及其他来源的巨噬细胞。弱毒疫苗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垂直切根对当年羊草构件及繁殖资源分配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羊草(Leymus chinensis)在外界环境干扰下的繁殖分配,本研究在羊草不同发育时期(返青期 、孕穗期 、抽穗初期)进行不同间距(10、20、30 cm)的切根处理,对羊草叶 、茎 、穗 、根茎的生物量以及营养元素含量(全氮 、全磷)、能量累积和繁殖分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切根对羊草穗的生物量 、全氮 、全磷 、能量等资源的繁殖分配影响显著(P<0.05),同一时期切根,羊草穗的繁殖分配表现为切根间距30 cm>20 cm>10 cm;同一切根间距,羊草穗的繁殖分配为:抽穗初期>孕穗期>返青期;切根后羊草叶 、茎 、穗的全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返青期切根间距10 cm处理羊草根茎的资源分配比例增加,促进了羊草的无性繁殖,而抽穗初期切根间距30 cm羊草穗的繁殖分配比例增加,是利于羊草有性繁殖的最佳切根处理.综上所述,垂直切根可以影响羊草繁殖分配,羊草的繁殖分配是其应对环境干扰的重要调节机制.
关键词: 切根 羊草 生物量 营养元素 能量分配 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南芥AtOFP8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分析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Columbia-0拟南芥为试材,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拟南芥转录因子AtOFP8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AtOFP8基因进行组织表达分析和逆境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它AtOFP的功能奠定基础。结果表明:AtOFP8基因全长954bp,编码蛋白由221个氨基酸组成,是一个分子量为25.466kDa的不稳定蛋白,该蛋白无跨膜区和信号肽,定位在细胞核中,亲水能力较强;AtOFP8基因在根和花中表达较高,在高温干旱等环境下转录水平明显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民猪与大白猪肠道菌群的比较研究
《畜牧与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民猪是我国一个著名的地方猪种,属于脂肪型猪种。而大白猪起源于欧洲,是瘦肉型猪种。通过比较这2个不同猪种间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差异,分析它们在消化吸收上的异同点。首先针对16S r DNA V4区设计引物,对来自于5头大白猪和5头民猪的粪便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利用Illumina Hiseq2000测序平台进行测序,数据经优化整理后,进行OTU聚类分析,并在门、纲、目、科和属共计5个水平上进行分类学统计。结果表明:共获得421~460 bp序列298 768条,占总数的99.98%。2组间共有OTU 885个,大白猪特有OTU 69个,民猪特有OTU 221个。共检测到25个门,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螺旋菌门(Spirochaetae)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优势,民猪和大白猪之间具有大致相同的门水平分布。在检测到的207个属中,普氏菌属(Prevotella)和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的相对丰度值在2个猪种内均较高。而大白猪的厌氧弧菌属(Anaerovibrio)和梭菌属(Clostridium)分别比民猪猪高出4.5倍和3.4倍,民猪的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螺旋体属(Spirochaeta)和密螺旋体属(Treponema)比大白猪分别高出3.7倍、1.6倍和1.7倍。由此推测,民猪肠道内纤维杆菌属的高表达可能与其易消化粗纤维饲料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主动学习策略融合算法在高光谱图像分类中的应用
《通信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传统主动学习单一策略算法在挑选最有价值未标记样本时出现的抖动和不稳定的现象,引入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分类器的加权组合思想,提出一种基于组合策略的联合挑选(ESAL)方法,将模型的组合衍生至策略的组合,从而实现单一模型多策略的融合,获得更高的稳定性。通过对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获得相同精度阈值时,ESAL算法相对于单一策略算法最高可节省成本25.4%,抖动频率减少至原来的16.67%,抖动明显改善,体现出ESAL算法良好的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构建竞争结瘤能力强且耐酸性固氮菌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固氮、竞争结瘤能力强且耐酸的功能菌株,促进新型多功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开发,以前期分离、鉴定获得的竞争结瘤能力强的大豆根瘤菌菌株YA-1和耐酸性菌株BQ-2为材料,按照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针对融合子采用全氮比色法测定其固氮能力,利用BOX-PCR生物学技术评价其竞争结瘤能力,以GGE双标图的数学模型绘制出融合子和p H环境图标,进行融合子耐酸性状和稳定性的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两供试菌株原生质体易于融合,连续传代10次后,共获得稳定融合子5株。固氮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融合子YB-3生物固氮量最高,较出发菌株YA-1和BQ-2有显著的提高;融合子在竞争结瘤能力方面对两出发菌株进行了平衡,接种融合子YB-3菌株图谱与结瘤菌株图谱一致性较高,其占瘤率最高为95%,菌株竞争结瘤能力强于土著根瘤菌。GGE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菌株耐酸性顺序为YB-2> YB-3> BQ-2> YB-4> YA-1> YB-5> YB-1,稳定性顺序为YB-5> YB-3> YB-1> YA-1> YB-2> YB-4> BQ-2,耐酸性强且稳定性较好的融合子菌株为YB-3。综合比较而言,获得了一株表现出双亲优良性状的集高固氮、竞争结瘤能力强且耐酸性的新型固氮菌YB-3。
关键词: 根瘤菌 原生质体融合 BOX-PCR GGE-Biplo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平沙绿僵菌的鉴定及生防应用潜力评价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大蜡螟诱集法,从黑龙江地区不同类型土样中筛选分离到一株虫生真菌FZZ菌株,经形态学及18S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KY419576)。通过对平沙绿僵菌FZZ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其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2龄幼虫的致病性及对7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FZZ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产孢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0~25℃,30℃孢子萌发率最高,但48h也仅为48%。浓度为1.0×109个/m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小菜蛾2龄幼虫,5d后校正累计侵染率为78.33%。FZZ菌株对7株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丝抑制率最高,达45.45%,对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率最低,为36.31%。FZZ菌株发酵滤液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有较强抑菌活性,抑菌带宽直径达2.93cm,对其余6种病原菌未表现出抑制效果。此结果对筛选高效平沙绿僵菌及扩大其生防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