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工厂化海水养鱼循环系统的工艺流程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讨论了一种经济型的封闭式海水养殖水处理技术。包括机械过滤固体废弃物、泡沫分离悬浮物、臭氧消毒、生物膜降解“三态氮”、滴滤除去气态废弃物、贝壳调节 pH、氧气罩与溶氧罐混合氧浴增氧等工艺 ,并就研制的活性生物填料进行了净水实验。结果表明 ,经过以上系统处理后的水质指标为 :COD <2 8mg/L ,SS <7 2mg/L ,非离子氨 <0 0 2mg/L ,细菌含量低于自然海水 ,养殖牙鲆平均单产为 2 9 92kg/m2 ,成活率为 95 39%。

关键词: 工厂化 海水养鱼 水处理系统 工艺流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精子活力及其超低温保存研究综述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鱼类 精子 活力 超低温保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海水溶解氧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1和2002年在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的观测数据,探讨表层海水溶解氧(DO)浓度的变化特点及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DO浓度在4.52~8.35mg/L,总体、网箱区外、网箱区内的平均值分别为6.24、6.81、5.89mg/L,DO季节平均浓度在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分别为7.52、6.66、5.44、5.33mg/L。t检验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上DO浓度在网箱区内比网箱区外明显降低,冬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春季明显高于夏季和秋季。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海水DO浓度按相关程度的高低依次与下列5个环境因子的强度显著负相关(r=-0.945,p=0.025):海水温度>底质硫化物>海水亚硝酸盐>海水磷酸盐>海水氨和铵盐。

关键词: 网箱养殖 溶解氧 空间分布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与丰度

海洋水产研究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 0 2年 8月沿青岛至济州岛断面 ,在黄海的 4个站位上进行了底边界层动物昼夜连续采样 ,对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丰度的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主要类群是浅海底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 ,种类丰度的昼夜差异不显著。主要种类有尖额谐猛水蚤 (Euterpina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 (Microsetellanorvegica)、戴氏猛水蚤 (Danielsseniasp .)、小拟哲水蚤 (Paracalanusparvus)和双刺纺缍水蚤 (Acartiabifilosa)等。底边界层动物的丰度 ,在细砂底质环境的站位最低 ,在具有粉砂 黏土底质环境的站位皆较高。通过聚类分析 ,可将这两种底质环境上的底边界层动物在 2 6 5 5 %相似性水平上分为两个类型。BIOENV分析表明 ,水深、底层水温及底质类型是影响海洋底边界层动物种类组成与丰度的重要因子。

关键词: 底边界层动物 生物类群 种类 丰度 夏季 黄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中部小黄鱼的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的食物组成和摄食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磷虾类和虾类)和鱼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二者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7.45%。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脊腹褐虾(Crangonaffinis)、细螯虾(Leptochelagracilis)和赤鼻棱(Thryssakammalensis)。小黄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季最高,春季和冬季较低。食物组成也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夏季主要以虾类为食,其它季节则主要以磷虾类为食。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春、夏季的食物组成与秋、冬季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黄海小黄鱼的食物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鱼(Engraulisjaponicus)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下降。

关键词: 小黄鱼 黄海中部 食物组成 摄食强度 季节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胚胎玻璃化方法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神经期胚对6种抗冻剂的毒性进行检测,发现其毒性排列为:1,2-丙二醇(PG)<甲醇(MeOH)<甘油(Gly)<二甲基甲酰胺(DMF)<乙二醇(EG)<二甲亚砜(DMSO)。以DMF为主因子配制和筛选出11种玻璃化程度较好的玻璃化液,并用大菱鲆肌节期胚对其中5种玻璃化程度最好的玻璃化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4(DMSO20%+DMF25%)、A7(DMSO25%+DMF20%)较适合于大菱鲆胚胎的平衡处理,利用A4和A7平衡处理神经期胚、肌节期胚、心跳期胚、出膜前期胚,结果显示大菱鲆神经胚和肌节胚对玻璃化液的适应能力较强。实验测试出不同时期胚胎在两种玻璃化液中的成活率,为大菱鲆各期胚胎在玻璃化液中的平衡处理提供了依据。利用大菱鲆肌节胚对不同的平衡步骤进行了筛选,发现五步法的平衡效果较好。

关键词: 大菱鲆 玻璃化 胚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勤得利湾底栖动物种群的结构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3年5-9月对黑龙江勤得利湾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勤得利湾底栖动物共计5科13种(属),其中寡毛类1科3种(属),红羽摇蚊(Ch.gr.plumosus)幼虫是主要优势种群;勤得利湾底栖动物数量为454.3 ind/m2,生物量为4.452 0 g/m2,二者季节变动明显,秋季最高,分别为626.8 ind/m2和9.185 0 g/m2;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偏低。同时探讨了作为鲟鱼类放养场的底栖动物资源合理利用问题。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 生物量 资源利用 黑龙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WSSV具蛋白酶活性肽段的检测

中国水产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已有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蛋白酶活性研究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确定WSSV呈蛋白酶活性的肽段。采用凝胶电泳技术的蛋白酶酶谱分析法确定WSSV蛋白酶活性,研究非变性条件下WSSV多肽裂解的条件,确定低温(20℃)裂解WSSV多肽可满足实验的要求。同时使用SDS-PAGE分离胶切割法结合蛋白洗脱分离出Vp19、Vp22、Vp24、Vp26和Vp28共计5个肽段,并对分离的5个组分进行蛋白酶活性的检测,初步结果表明,Vp19具有蛋白酶催化活性。

关键词: WSSV 蛋白酶 活性肽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沙永兴岛珊瑚礁与礁坪生物生态学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 0 2年 8月对西沙永兴岛珊瑚礁与礁坪生物进行了生态学调查。珊瑚礁调查采用选取断面布设样框的方式进行覆盖率的定量调查 ,水下照相和录相拍摄的珊瑚种类作为定性调查资料 ,并将调查结果与 1978年结果对比 ,以说明该区域珊瑚礁的变化趋势。礁坪生物的采样采用取样框和走样线相结合的方式 ,获取定性定量资料 ,并采用Shannon Weaver多样性指数 (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J)来说明永兴岛礁坪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均匀性情况。结果表明 ,永兴岛珊瑚种类丰富 ,共发现 2 9种珊瑚 ,造礁珊瑚覆盖率较高 ,但 2 0多年来珊瑚有较明显的退化趋势。礁坪生物初步鉴定有 5 4种 ;平均生物量为 395 78g/m2 ,平均栖息密度为 6 3ind/m2 ;生物数量和物种多样性的水平分布趋势一致 ,即礁坪北侧最高 ,南侧居中 ,西侧最低 ,这种现象与岛屿西侧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较大有关 ;数量的垂直分布 :生物量为低潮区 >中潮区 >高潮区 ,栖息密度为高潮区 >中潮区 >低潮区 ;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存在自高潮区向低潮区递增的趋势。

关键词: 永兴岛 珊瑚礁 礁坪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鳗弧菌灭活疫苗对牙鲆免疫效果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制备鳗弧菌福尔马林灭活的全细胞疫苗 ,腹腔注射接种牙鲆 ,50d后进行第 2次免疫。利用自制的兔抗鱼血清的抗血清通过ELISA实验检测了受免鱼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 ,并通过攻毒实验 ,测定了疫苗对牙鲆的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 ,各免疫组血清抗体效价的最高值分别达 1∶51 2、1∶2 0 4 8、1∶1 0 2 4 ;各组受免鱼对人工攻毒均具有保护作用。用鳗弧菌攻毒后 ,免疫保护率分别达81 2 5%、87 50 %、93 75% ,而且发现受免鱼对副溶血弧菌 (Vibrioparahaemolyticus)也表现了一定的交叉保护性 ,免疫保护率分别为 46.1 5%、53.85 %、53.85 %。

关键词: 鳗弧菌疫苗 牙鲆 ELISA 免疫保护率(RP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