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致病病原的研究
《水产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00-2002年山东沿海6个疫区患病栉孔扇贝进行电镜观察,在消化腺、外套膜、肾和肠的结缔组织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发现一种球形病毒,并引起相应的病理学变化。该病毒具囊膜,直径为130~170nm,核衣壳直径为90~140nm。病毒分离纯化后,观察到的病毒囊膜表面覆有长20nm的纤突。病毒在细胞质中的囊泡样结构内完成装配,其内未发现包涵体存在。从发病疫区栉孔扇贝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毒种对健康扇贝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各感染实验组发病扇贝表现出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相同的临床症状。病毒注射组死亡率为75%,病毒浸浴组死亡率为68.7%,灭活病毒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死亡率皆为12.5%。病毒注射、浸浴组与灭活病毒注射组、空白对照组死亡率差异显著。电镜复检结果显示,各感染实验组发病扇贝组织中分布有大量病毒粒子,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组织所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在形态特征和病理学特征上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证明,病毒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
关键词: 栉孔扇贝 大规模死亡 球形病毒 病理学观察 人工感染实验 病原


东海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特征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海域23°30′~33°00′N,118°30′~128°00′E分别进行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及饵料生物量的数量变动,时空分布及与鱼渔场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季总生物量均值为65 32mg/m3,其中秋季大于夏季大于春季大于冬季;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为40 9mg/m3,约占总生物量的60%,其中秋季大于夏季大于冬季大于春季.总生物量与饵料生物量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高生物量(250~500mg/m3)区分布范围极小,一般占总调查面积的1%~4%.东海北部近海125°00′E以西,29°30′N以北水域生物量季节变化最明显.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平面分布取决于甲壳动物丰度的分布.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与鱼中心渔场及其仔、稚鱼高密集区分布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春季鱼中心渔场(>100kg/h1)和仔、稚鱼高密集区(≥100尾/网)位于东海中南部(28°00′~29°30′N)饵料浮游动物最高生物量(100~250mg/m3)密集区内或边缘水域.


立式V型曲面网板的水动力性能
《水产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正交优选法来考察网板板面折角、展弦比以及后退角对立式V型曲面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影响网板水动力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网板板面折角,其次是展弦比和后退角。当网板的板面曲率为14%、板面折角为12°、展弦比为1.60、后退角为10°时,网板具有较高的水动力性能。当冲角为25°和28°时,网板的升力系数均为1.68。另外,通过对优选网板添加模拟海底的试验证明,网板在底层作业时,其临界冲角从28°减小为25°;在常用工作冲角范围内,网板在底层时的扩张性能要高于中层,同时,网板的升阻比也略有上升,并能在较宽的冲角范围内持续保持较高的扩张性能。
关键词: 立式V型曲面网板 水动力性能 正交优选法 模拟海底


东海带鱼主要体征与个体繁殖力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3年4~8月在东海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采集的带鱼(Trichiurushaumela)样品,对东海带鱼的个体繁殖力、以及个体繁殖力与各主要体征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绝对繁殖力r、相对繁殖力r/L和r/W均呈正态分布,分别为r~N(39233 4.5810×108)、r/L~N(150.33 2940.89)和r/W~N(140.95 284.26);个体绝对繁殖力r和相对繁殖力r/L与各度量体征指标呈幂函数关系,与称量指标则为线性相关关系;个体相对繁殖力r/W与各体征指标的关系均不十分密切;个体绝对繁殖力r与肝重的关系为:r=WLiv/(6.8531×10-6WLiv+2.4326×10-5);个体绝对繁殖力r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r=-91304.2+225.1L+18070.1Lk+389.3Lh+801.0WLiv;个体相对繁殖力r/L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r/L=14.12057+1.021L+3.484WLiv,用肛长和肝重的变化可以反映个体相对繁殖力r/L的变动。


~(60)Co辐照对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灭活效果
《海洋水产研究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超低温保存的感染了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的中国对虾制备的病毒粗提液为毒种 ,注射感染凡纳对虾并收集濒死虾 ,DNA斑点杂交检测每尾凡纳对虾WSSV感染状况。取DNA斑点杂交呈强阳性的 30尾对虾 ,平均分为 3组 ,病毒粗提液也平均分成 3组 ,3组材料分别通过60 Co辐照 ,辐照时间分别为 1 2、2 4和 36h,辐照剂量为 0 .8KGy/h。辐照后的材料经PCR检测证实60 Co辐照不能完全破坏WSSV的DNA组成。以辐照后的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对虾个体和白斑综合征病毒粗提液为感染毒种 ,人工感染健康凡纳对虾 ,验证60 Co辐照对病毒感染力的破坏作用 ,证实60 Co辐照可显著降低WSSV病毒粗提液的感染力 ,60 Co辐照可适当降低WSSV感染对虾的感染力


扇贝血细胞胞内酶活性的细胞学观察
《海洋水产研究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对海湾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的 3种血细胞胞内酶 :碱性磷酸酶 (ALP)、过氧化物酶(POD)、酚氧化酶 (PO)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并对血细胞酶反应阳性率作了统计。结果表明 ,3种扇贝血细胞ALP阳性率相差不大 ,海湾扇贝为 4 6 6 %,虾夷扇贝为 4 2 4 %,栉孔扇贝为 36 8%;3种扇贝血细胞POD阳性率相差较大 ,栉孔扇贝阳性率高达 5 0 2 %,海湾扇贝为 4 4 2 %,虾夷扇贝仅为 1 7 2 %。 3种扇贝血细胞PO孵育反应后 ,由于海湾扇贝、虾夷扇贝PO反应活性很低 ,瑞氏染液复染后 ,无法区分阴性、阳性细胞。实验中仅对栉孔扇贝PO阳性率进行了统计 ,栉孔扇贝血细胞PO阳性率为 39 3%。


北部湾海域毛颚类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
《中国水产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和掌握北部湾渔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1998年2月~1999年5月对北部湾海域进行了4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北部湾毛颚类以暖水种为主,主要种类有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小箭虫(S.neglecta)、百陶箭虫(S.bedoti)、凶型箭虫(S.ferox)、规则箭虫(S.regularis)、太平洋撬虫(Krohnittapacifica)、太平洋箭虫(S.pacifica)、美丽箭虫(S.pulchra)等;记录到的22种中,有13种周年出现,9种季节性出现;夏季出现种类最多,达21种。冬季、秋季和春季分别为16、15种和14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毛颚类为一个结构稳定的群落,在秋、冬季又可大致分为2个亚群。由各季相似性矩阵的第1主坐标与水温、盐度的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水温、盐度仅在冬季对毛颚类群落分化产生显著影响,其他季节影响较小。


圆形重力式网箱阻力性能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网箱模型试验 ,对周长 5 0 m,深 8m的 HDPE双管圆形重力式网箱 ,在不同配重、网片规格和流速条件下的阻力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 2 .5 kn的相对流速范围内 ,网箱的整体阻力在 75 0 0 kg以内 ;在网箱整体阻力中 ,框架及重锤阻力所占比重较小 ,而网箱箱体阻力占近90 %。不同重锤配重的网箱 ,其整体阻力与流速均呈幂函数关系 F=a Vb,网箱重锤配重增加 ,网箱阻力也随之增大 ,而重锤配重变化对网箱阻力的影响程度又随流速的增加而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