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GIS的考洲洋养殖水域水质状况分析
《水产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GIS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据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两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利用数据插值和栅格图形加权平均等处理手段,综合分析和评价了考洲洋水域的水质营养状况。结果显示,枯水期考洲洋的水质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整个水域未受明显有机污染,丰水期整个水域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湾西北部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受明显的有机污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应引起重视。两个调查航次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趋势相似,均呈现湾口高,湾中部和湾西北部低的变化趋势。饵料生物的分布无明显的规律,在枯水期,饵料生物的分布较为均匀,大部分水域处于2~3级水平,其密集分布区出现在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而在丰水期,饵料生物的变化幅度较大,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水域和望京洲沿岸水域。两个航次相比,丰水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和饵料生物水平均高于枯水期。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考洲洋 有机污染 富营养化


中国对虾微卫星DNA引物的设计及筛选
《中国水产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建立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部分基因组文库,对筛选的含微卫星DNA序列的克隆设计了28对引物,筛选出5对微卫星多态性引物,并用这5对引物对中国对虾的养殖群体2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这5个微卫星位点中,虽然RS0871位点是多态位点,但其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都比较低。其余4个微卫星位点可产生6-8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大小分布在142-364 bp,基本上符合引物设计时理论产物长度。这些微卫星位点的期望杂合度的范围为0.7577-0.8064,表明它们都有较高的杂合度。仅有位点RS0956的观察杂合度与期望值有较大的出入,其他微卫星位点的这两值基本相符。有4个微卫星位点的PIC值较高,在0.7180-0.7709。因此,除RS0871位点以外的4个微卫星位点均可用于中国对虾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这将为中国对虾品种选育、种系评估提供更多的微卫星DNA信息。


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哲罗鱼种群结构及生长特性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 0 2、2 0 0 3年春、秋季对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哲罗鱼种群结构、生长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 ,通过对339尾样本分析 ,得其叉长、体重和年龄组成及生长情况 :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哲罗鱼种群结构合理 ,种群生殖群体、补充群体较大 ,有利于资源的增殖和恢复。叉长与体重关系r=0 .995 8,生长拐点年龄t=16 .5 ,拐点体重W =3714 .71g。性成熟年龄 :雌性为 6 + 龄 ,雄性为 5 + 龄 ,性比 (♀ :♂ )为 1.13:1。叉长、体重的相对增长率 8+ 龄以下增长较大 ,生长比速、生长常数、生长指标与之表现出相同的规律性 ,表明乌苏里江上游哲罗鱼 8+ 龄之前生长旺盛 ,以后虽然生长较 8+ 龄之前减慢 ,但仍保持较快的生长特性。


维生素与矿物质对大菱鲆幼鱼色素恢复作用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交叉组合设计了 16组大菱鲆 (Turbot)幼鱼饲料 ,在各组饲料中 ,复合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分别为 0~ 3% ,共进行了 6 0d的喂养实验。结果表明 ,白化大菱鲆幼鱼可以通过调整配合饲料配方 ,使体色恢复为正常体色。经过 6 0d的试验 ,添加 1%的复合维生素和 3%的复合矿物质的效果最好。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比例及组合对大菱鲆白化苗种色素的恢复有着直接的关系。试验组中平均色素覆盖率最高为 90 % ,完全恢复正常体色的比例可达 2 3%。本研究所配制的复合维生素和复合矿物质对大菱鲆体色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菱鲆(Turbot) 维生素与矿物质 色素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微卫星DNA技术 ,以中国对虾渤海湾群体 (BH)、辽东湾群体 (LD)和海州湾群体(HZ)的 3个野生群共计 60个个体为实验材料 ,进行了 7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参数分析。同时对7对微卫星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进行了评估 ,EN0 0 2 1位点提供的信息含量低于 0 5 ,其他 6对微卫星引物的PIC值均在 0 5以上 ,适于应用于中国对虾的群体分析。结果表明 ,这7个微卫星位点在中国对虾 3个地理群 60个样品的分析中共获得了 5 6个等位基因 ,对 3个野生群体的 7个基因位点共计 2 1个群体位点进行了杂合度观测值 (Ho)和杂合度期望值 (He)计算 ;在Hardy Weinberg平衡条件下 ,进行了P检验 ,发现BH和HZ各有 1个群体位点发生平衡偏离 ,而LD有 1个群体位点发生平衡偏离 ,还有 2个群体位点已发生显著平衡偏离。但除此之外 ,对 3个地理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值进行的计算结果表明 ,BH和LD之间遗传分化较弱 ,HZ与另 2个地理群间则产生了中等程度的分化。从变异贡献率来看 ,有 92 83%的遗传变异来自个体之间 ,只有 7 1 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之间。经过UPGMA聚类 ,发现BH群体和LD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HZ群体与前两者亲缘关系较远。


施氏鲟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水产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人工养殖施氏鲟卵巢发育的不同时期(1~8龄)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1龄施氏鲟处于性分化早期,卵巢中卵原细胞形成增殖团;2~3龄鱼卵巢为I期,第1时相的初级卵母细胞直径10~60μm,核大,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均匀分布;4~5龄卵巢为Ⅱ期,第2时相小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直径60~200μm,核内含有7~26个核仁;6~7龄卵巢Ⅲ期,第3时相大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直径200~1600μm,卵母细胞内出现脂肪滴、卵黄颗粒和色素颗粒。细胞膜有完整的3层结构。8龄卵巢Ⅳ期,第4时相晚期初级卵母细胞直径1600~3300μm,细胞核膜消失,核仁溶解,核由中心向动物极受精孔移动;Ⅴ期卵巢的第5时相生殖细胞为成熟的卵细胞,直径3400~3750μm,从滤泡膜中释放到体腔内;Ⅵ期为产卵后的卵巢,以第2时相的卵母细胞为主。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施氏鲟卵巢再次成熟的周期为3~4年。


鲫血清转铁蛋白cDNA克隆及系统发育进化序列分析
《水产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血清转铁蛋白是鱼类血清中一种非血红素结合铁的β-球蛋白。从GenBank数据库查询发表的鱼类转铁蛋白cDNA或基因序列,根据铁离子结合及转运功能位点,设计并合成了两对引物P1、P4以及P2、P3,克隆出鲫血清转铁蛋白cDNA中的核心片段,长度为866bp。再根据克隆出的核心片段分别设计上游及下游两对引物P5、P6以及P7、P8,随后用RACE方法分别克隆出鲫血清转铁蛋白cDNA的5'端(787bp)和3'端(1081bp)以及全长cDNA,最后在计算机上排列出鲫血清转铁蛋白全长cDNA,长度为2444bp。比较了14种鱼血清转铁蛋白cDNA序列的同源性,其同源性在30%~80%之间,结果显示鲤科鱼类(鲫、银鲫、鲤及斑马鱼等)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同时进行了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证实了鱼类血清转铁蛋白进化的保守性和氨基酸序列的高度同源性。


中华鲟胚胎的耗氧率
《动物学杂志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密闭定容装置 ,对中华鲟胚胎耗氧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对尾部接近心脏时期胚胎 ,在不同水温条件下耗氧率测定表明 ,随水温的升高胚胎耗氧率有上升的趋势。在 1 4℃时 ,耗氧率为 0 69mg 1 0 0eggs·min ;而 2 6℃时 ,耗氧率为 1 63mg 1 0 0eggs·min。中华鲟胚胎耗氧率随发育的进程而增大 ,在水源pH为 6 4、水温为 1 9℃条件下 ,受精卵的耗氧率为 0 2 8mg 1 0 0eggs·min ,而到胚胎心脏形成、搏动期开始耗氧率显著升高 ,为 0 87mg 1 0 0eggs·min,到胚体滚动、出膜期时又是一个高峰期 ,为 1 5 4mg 1 0 0eggs·min。


栉孔扇贝生理能量学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实验条件和现场模拟条件下对栉孔扇贝的耗氧率、排泄率、摄食率、同化率和能量收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栉孔扇贝的耗氧率、排氨率和摄食率均与温度成正比 ,与体重成幂函数关系 ,体重与耗氧率、排氨率和摄食率的关系均可用幂函数关系式Y=aWb表示。在 8~ 2 8℃温度范围内栉孔扇贝的耗氧率、排氨率和摄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 3℃时耗氧率和摄食率达到最高值 ,2 8℃时下降 ,而排氨率则呈持续升高的趋势 ,其变化幅度分别为 0 4 8~ 9 0 9mg/ g·h、0 0 5~ 1 0 1mg/ g·h和 1 0 7~ 11 6 6mg/ g·h。栉孔扇贝的摄食率随藻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符合关系式 :IR =4 78C0 36 6 (R2 =0 97,P <0 0 5 )。栉孔扇贝的同化率与饵料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而与饵料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其相关关系分别为 :AE =4 7 6 5C- 0 30 9(R2 =0 96 )和AE =5 1 6 8lnX - 112 38(R2 =0 97)。栉孔扇贝的个体大小是影响能量收支各组分比例的主要因素 ,随个体增大呼吸能增大 ,生长能减小。在能量收支方程中 ,呼吸能占总摄食能的 4 4 2 %~5 1 7% ,排粪能为 31 4 %~ 36 8% ,生长能为 12 7%~ 2 1 7% ,排泄能小于 2 %。
关键词: 栉孔扇贝 耗氧率 排氨率 摄食率 同化率 能量收支

